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内蒙古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研究

内蒙古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研究

     草原生态畜牧业是以发展草原生态与畜牧业经济双赢为目标,以生态优先为原则,促使牧草生产与牲畜生产这两个自然再生产过程平衡持久发展,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调发展,达到草原生态系统的草-畜-人的和谐统一。换言之,草原生态畜牧业应是草原资源环境友好、产业链延伸增值、效益不断提高、草原生态系统与畜牧业经济系统进入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畜牧业。

     从世界畜牧业发达国家看,国外发达国家草原生态畜牧业的特征明显,即达到了草原生态系统的草-畜-人的和谐统一,基本实现了经营产业化、规模化,牲畜良种化,服务社会化,有完善的饲料检验、畜禽疫病防治和检疫制度等等。

     我国很早就开展了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实践,与国外生态畜牧业发展相比,我国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水平低,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当前,在我国的草原畜牧业发展模式中,有许多模式仍然是依赖资源的过度消耗来提高动物生产能力的,不少地方因资源耗竭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生产的正常发展。很多地区开始了对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道路的探索,但对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尤其是对位于干旱半干旱过渡区、农牧交错地区的内蒙古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的凝练与提升的研究尚少见。

1材料与方法

1.1数据来源

     基础数据来源于2009—2013年《内蒙古赤峰市统计年鉴》,2008—2012年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有关部门研究报告、发表期刊论文等。

1.2研究方式

     在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试验中,依据生态效益优先,生态、社会、经济“三效”统一的原理,采用调查研究与理论研究为主的研究方法,依据调研数据得出调查结论,再依据理论研究建立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

2研究区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存在问题

     内蒙古天然草原总面积达8666.7万hm2,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达6800万hm2,占全国草场总面积的1/4。自东向西由东北部的草甸草原、中南部的典型草原和阴山北部、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的荒漠草原组成。草场总面积位居全国五大草原之首,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但近年来由于牲畜数量的快速增加,草原生态凸显很多问题。

2.1草原超载过牧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内蒙古牧区主体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草原生态十分脆弱。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草牧场“双权一制”政策实施以来,畜牧业经济总量迅速提升,但受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超载过牧等因素影响,草畜矛盾日益突出。研究发现,20世纪70年代至本世纪初,在全球气候变化、青藏高原隆起及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的综合作用下,内蒙古草原沙质荒漠化面积明显扩大。根据多年的草原监测,内蒙古平均超载率在20%~30%之间,缺草100亿kg左右,草原不堪重负。内蒙古草原勘察设计院在2001—2003年间调查草原三化数据,结果表明,三化草原面积占自治区草原面积的62.44%,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74.5%。经过后来的禁牧、休牧、轮牧、围栏、移民等一系列措施,只是部分草场恢复明显。内蒙古自治区尚有52.06%的草原“三化”无明显逆转,有14.76%的草原呈“三化”恶化态势。由此可知,生态恶化的状况未得到整体改观。典型研究区阿鲁科尔沁旗89%草原存在不同程度沙化、退化,其中中度以上沙化、退化草原面积占59%(见表1)。
  
2.2牧民增收乏力

     长期以来,草原牧区经济结构单一,二、三产业发展滞后,绝大多数牧民收入与草原牲畜数量有较大依赖关系,很多牧区牧民增加收入的惟一办法就是增加牲畜饲养头数,导致草原超载严重、草原生态系统失调,给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2009年内蒙古牧民从事畜牧业的收入占其总收入比重高达72.4%,占牧民家庭经营性收入达84%。2012年典型研究区阿鲁科尔沁旗牧民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占家庭经营纯收入90%以上。

     2003年国家启动退牧还草工程,草原生态恢复和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休牧、划区轮牧,实行舍饲、半舍饲及饲草料基地建设等,导致牲畜头数减少,饲养成本增加。牧民一旦减少饲养量,收入随之降低。国家给牧区补贴远远满足不了牧民发展需求,这给地方政府执行这一政策带来极大的阻力,也制约了牧区的经济发展。

2.3牧区牛羊良种覆盖率不高,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内蒙古自治区牧区牛羊良种覆盖率比较低,虽然有的地区牛羊良种覆盖率已达40%以上,远远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内蒙古自治区牧区旗县畜棚面积缺口达到38.2%,还有约1/3畜棚需要加固;灌溉饲草料地面积仅占草原可利用面积的0.4%,牧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成为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最大瓶颈。

2.4草原保护建设和投入力度不大

     2000年以来,国家投入内蒙古草原生态建设资金每年每公顷不足15元。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实行禁牧、休牧、轮牧的草原面积达到0.52亿hm2,得到国家禁牧补贴面积不到0.17亿hm2,大部分草原得不到相应的补贴。

     产生上述主要问题关键是很多地区还没有摆脱草场牲畜超载—草场生态恶化—生产率低下—牧民收入降低的恶性循环的传统畜牧业发展模式;因此,由传统畜牧业向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转型就显得尤为重要。

3典型研究区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及实施效果分析

3.1典型研究区概况

     典型研究区阿鲁科尔沁旗(以下简称阿旗)位于内蒙古赤峰市东北部,是以草原畜牧业为主的牧业旗。天然草原总面积为94.53万hm2,正常年份全旗天然产草量为900kg/hm2,可饲养家畜161.3万个羊单位。2012年6月末存栏家畜204.4万头只。其中大牲畜42.2万头,羊存栏162.2万只,草原超载100多万个羊单位。由于草原过度放牧,草原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草原的再生能力和修复能力受到破坏,由此造成了严重“三化”现象。阿旗水资源短缺,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占有量20%的现状,严重制约着阿旗的农牧业经济发展。

     阿旗2008年开始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实践,节水人工草地的开发逐步解决牲畜的饲草和牧民的增收问题,缓解草畜矛盾。目前,阿旗草原植被覆盖率已从45%提高到65%。因节水灌溉草产业发展独具特色,阿旗被称为“中国草都”。经过几年实践,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初步形成,阿旗找到了草原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双赢办法,为我国北方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有益尝试。

3.2典型研究区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

     3.2.1逐步实现了从靠天养畜到种草养畜转变阿旗在2002年末全部核定了载畜量,完成了草畜平衡落实工作。目前,全旗草原长期禁牧面积达29.13万hm2,季节性休牧面积达65.4万hm2。缓解了草畜矛盾突出、生态恶化的问题,但同时也与牧民的传统生产方式产生了矛盾。为破解这一矛盾,阿旗变“减畜”为“增草”,开始新的草畜平衡实践。2013年阿旗以沙地苜蓿为主的优质牧草种植面积达到4.47万hm2,建成一批节水灌溉优质牧草区示范基地。计划到2015年末,将达到6.667万hm2(100万亩)的种植规模。

     按草畜平衡情况测算,近几年来,阿旗天然草原平均年超载100多万羊单位(人工草地没有计算)。根据草牧场利用情况测算,节水灌溉草牧场的载畜能力比正常年景天然草场提高15倍。目前阿旗每年增加节水灌溉草场1.33万hm2,相当于20万hm2天然草场实现草畜平衡,如果阿旗能建设6.667万hm2节水灌溉人工草地(仅占全旗草原的7.05%),其产草量可以饲养100多万个羊单位,从而实现以小面积人工草地建设,保护了全旗正在日益退化沙化的草牧场(见图1)。真正实现了建立在草原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双赢基础上的草畜平衡。
  
     3.2.2畜牧业逐步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率、生态型方向转变由于山羊对草原破坏作用较大,阿旗加大调整畜种畜群结构力度。2010年实现山羊全年禁牧,阿旗绒山羊存栏由2008年142万只减少到2012年的20万只。增牛减羊,禁牧舍饲,阿旗逐步由传统畜牧业向草原生态畜牧业转变,见表2。
     自从阿旗肉牛产业被农业部列入《2008—2015年全国肉牛优势区域布局规划》以后,阿旗大力发展肉牛产业,加强牧区繁育基地建设和良种培育工作,深入推行无公牛免费冷配服务,扩大养殖规模,提高肉牛品质,同时推进肉羊产业发展,现在全旗牲畜良种和改良率达到98.2%。

     “阿鲁科尔沁牛肉”、“阿鲁科尔沁羊肉”已经被国家工商总局先后授予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为驰名全国的绿色品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品比同类产品价格普遍高出20%~90%,更积蓄了阿旗肉牛羊产业的发展潜力。

     由于阿旗节水灌溉草业发展,2012年肉牛存栏比2011年增加3万头,其中肉牛犊牛增加1万头,扣除消费每头增加收入1000元;2012年比2011年出栏增加0.5万头,每头牛纯收入6000元,增收3000万元,总计增收6000万元。
  
     3.2.3初步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随着优质牧草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养殖业向规模化发展。专业养殖村、养殖户不断增加。目前,全旗现有50头以上育肥牛场66家,60多个肉牛养殖专业村,规模养殖场(存栏50头以上)专业户达800多户。

     近几年,阿旗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有力推动了农牧民增收。截止2012年6月末,全旗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共23家,带动农牧户74780户,龙头企业带动农牧户比重达94.6%。2012年肉牛肉羊产业已经实现产值11.6亿元,据测算纯收入可达到3.09亿元,全旗农牧民从肉牛产业中可人均增加纯收入1000元以上,占农牧民纯收入的20%以上。

     3.2.4生态移民为了保护和建设草原并增加牧民收入,2001年以来,阿旗成功实施易地移民搬迁总规模3906户15820人,通过易地移民搬迁、禁牧舍饲、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建设项目共退出和保护草场面积大18.53万hm2,封育禁牧草场8万hm2。

3.3典型研究区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建议

     3.3.1发展节水灌溉草场,解决资金困难阿旗畜牧业基础是饲草业,发展了饲草业就要搞好节水灌溉牧草基地建设。在资金投入方面,购置1台保灌33.33hm2的自走式大型指针喷灌机需23万元,打井及配套需4万元,电力配套需4万元。减轻草原的承载量,给草原以休养生息的机会是近年来的牧区的主要政策目标。目前,天然草原仍然超载100多万个羊单位,为了解决当前草畜矛盾,急需节水灌溉草业快速发展,至少还要发展2.67万hm2优质牧草基地。阿旗牧民收入不高,难以支付节水灌溉草场发展所需资金,资金缺口较大,需要财政资金、信贷资金、社会资金共同投入,发挥综合效益。

     3.3.2水资源与草业机械服务问题阿旗农牧业用水量占到全年水资源开发利用量92.4%,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生态用水只占7.6%。阿旗地下水较丰富,但是地下水开发利用率已经达到60%,地表水开发利用率只有21%,见表3。目前,节水灌溉草场主要利用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明显。今后注重地表水的利用,围绕优质牧草基地建立一些水利设施。由于节水灌溉草场快速发展,草业机械服务已明显不足。错过最佳收割时间,优质牧草紫花苜蓿就会木质化,营养成分下降。因此,需成立草业机械服务公司和草业机械合作社。

     3.3.3牧区龙头企业要进一步加强目前,阿旗畜产品加工企业还没从根本上改变产业链短的现状,大部分只能进行初级加工,而精深加工企业较少。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更少。2012年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增加值仅有2.2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8%左右。当地畜产品资源优势、经济优势没有发挥出来。阿旗要依托畜牧业资源优势,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形式,建立基地、树立品牌,建立龙头企业、基地、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养殖户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

     3.3.4健全牲畜疫病防治体系,确畜产品安全“禁牧舍饲”导致牲畜集中圈养,很难控制在短时间内发生疫情,政府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建立健全牲畜疫病防治体系,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对饲料生产、经营和使用环节的监管,确保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安全生产和销售,从饲养源头保证畜产品安全。

      3.3.5强化科技服务,提高牧民科学文化素质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要在现代遗传育种理论的指导下,应用胚胎移植等生物高新技术改良牲畜品种,并把引进和改良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快牲畜良种化的进程。围绕草原牧场建设,优良牧草选育、种植,饲草加工,畜禽疫病防治和检疫,以及畜产品储运、保鲜、加工等技术,加大牧民实用人才培训和管理力度。

     阿旗属于贫困牧业旗县,从事畜牧养殖人员又集中在偏远地区,导致养殖人员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畜牧业技术匮乏。建议加大对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让农牧民尽快掌握现代养殖新技术,加快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速度。杜绝部分农村牧区重改良,轻饲养即“良种不良养”的现象。

4结论

     1)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阿旗模式:人工种植优质牧草—科学实施节水灌溉—结构调整、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产业链拉长—牧民增收—草原生态友好。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根本前提是草,阿旗模式从节水灌溉草原“增草”入手,从“减畜”达到草畜平衡,变为“增草”开始新的草畜平衡实践。草产业进一步发展逐渐演变成链条完整的产业集群。采用合理调整畜种畜群结构、改良品种、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生态移民等办法,逐步实现保护草原生态与发展畜牧业的共赢。找到草原生态系统的草-畜-人和谐统一的发展之路。

     2)内蒙古各地虽已开始草原生态畜牧业实践,但发展的限制因素较大,草原生态畜牧业尚处在起步阶段;内蒙古牧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只有15%,水资源开发潜力很大。阿旗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首先解决草原“增草”问题,在水资源较丰富牧区完全可以发展节水灌溉草场“增草”,阿旗模式具有可推广价值。

(赤峰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李大勇,陈凤臻,杨桂英,萨础日拉)

上一篇: 鲁西黑猪的杂交优势利用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