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猪圆环病毒病并发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治
猪圆环病毒病是由猪圆环病毒(Porcinecircovirus,PCV)引起猪的一种传染病,主要感染8~13周龄猪,根据PCV的致病性以及基因组差异可将其分为无致病性的猪圆环病毒I型(PCV-1)和有致病性的猪圆环病毒Ⅱ型(PCV-2),PCV-2是引发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的主要病原。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可引起猪的格氏病(Glasser'sdisease),属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在血液培养基和巧克力培养基上生长,菌落小而透明。
近几年来,这两种疫病混合感染时有发生,并在临床上呈现非典型症状,给疫病的诊治带来不少困难。近年来,猪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该病在临床上常常以继发感染的形式出现,多在猪圆环病毒和猪瘟等疫病发生时出现。此外,各种应激性疫病也会引发本病。所以,猪场应做好猪圆环病毒、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及副猪嗜血杆菌病等疫病的监测,及时发现和消除发病诱因,避免疫病的发生。
1发病情况
2014年2月中旬,临沧市某猪场饲养的猪陆续发病,主要表现为持续发热、关节肿胀、跛行、下痢等。猪发病率为17%,病死率达22%。猪场兽医相继采取常规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后经临床剖检和实验室检测,初步诊断为猪圆环病毒病和副猪嗜血杆菌病引起的混合感染,因及时采取治疗等措施,疫病很快得到控制,未造成较大影响。
2临床症状
猪只发病快,传播迅速,体温升高1~2℃;眼睑水肿、眼角分泌黏液;跗关节明显肿胀,跛行;个别猪呈腹式呼吸,咳嗽,呼吸困难;部分病猪发病后期拉稀粪;触诊腹股沟淋巴肿大;病猪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甚至废绝。
3剖检变化
剖检病死猪发现有明显的纤维素性胸膜炎和关节炎;肾肿大、表面有白色坏死灶;肝出血、局部与腹膜粘连;脾脏肿大,边缘有出血性梗死灶;全身淋巴结肿大,以腹股沟、肠系膜较明显,切面呈大理石样;肺脏实变、肿大,与胸膜粘连;心肌苍白松软。
4诊断
无菌采集3头病死猪的肺脏、脾脏、淋巴结、血清用于实验室检测。用猪Ⅱ型圆环病毒ELISA抗体诊断试剂盒、猪瘟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采集未使用过药物治疗的病猪肺脏,做触片镜检及巧克力琼脂培养基培养细菌;采集脾肺送省级单位进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PCR试验。检测结果如表1。
实验室诊断结果、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表明:该次发病是由于猪只感染猪圆环病毒后,自身免疫力下降,加之天气变化继发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病。
5治疗
5.1药物治疗
病猪分别注射黄芪多糖和盐酸头孢噻呋注射液,黄芪多糖注射液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0.2mL,每天2次,连用3d。盐酸头孢噻呋注射液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0.1mL,每天1次,连用3d。混饲阿莫西林,泰乐菌素,每吨饲料加入阿莫西林800g,泰乐菌素800g。
5.2对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
对饲养场地进行消毒,补充精饲料,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只的自身疫病抵抗力。
5.3免疫接种
外观健康和治愈后的猪只免疫注射猪圆环病毒Ⅱ型灭活疫苗。
6小结
(1)制订科学完善的防疫计划和保健措施。做好定期的药物保健、种猪群的抗体监测,病猪“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加强栏舍的通风、换气,保持猪舍干燥、清洁。降低饲养密度,避免不同日龄的猪混群饲养。
(2)加强消毒、观察。发病期间每天消毒1次,以后每周消毒2~3次,对发病猪立即隔离和诊治。
(3)由于猪只感染圆环病毒后,更容易发生副猪嗜血杆菌病、猪瘟等疫病。建议该猪场持续性开展相关疫病的感染状况监测,及时发现和消除发病诱因。
(临沧市动物疫控中心,赵新艳,石凤海,彭林寿,陈云明)
上一篇: 商品肉鸭沙门氏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