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商品肉鸭沙门氏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商品肉鸭沙门氏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鸭沙门氏菌病是指由沙门氏菌属的任何一个或多个成员引起的鸭急性或慢性病的总称。引起发生沙门氏菌病的病原菌种类较多,它们都属于沙门氏菌属中的各血清群,常见的有鼠伤寒沙门氏菌、鸭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等。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对雏鸭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致病性,一般3周龄以内的雏鸭最易发病死亡,死亡率为20%~80%,耐过者发育迟缓,增重缓慢,饲料报酬下降,成年鸭感染后多成为带菌者,是鸭最严重的细菌性传染病之一。在自然界中,家禽是沙门氏菌最主要的贮存者,污染的禽肉和蛋与人类沙门氏菌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因而鸭沙门氏菌病的预防控制对促进养鸭产业发展,保障食品安全,维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云南部分地区13个规模化商品肉鸭场具有典型鸭沙门氏菌病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的鸭进行沙门氏菌分离、血清型鉴定以及药敏试验,为鸭沙门氏菌病的合理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病料来源

     从云南昆明、玉溪、红河州13个商品肉鸭场采集或送检的具有鸭沙门氏菌病临床症状的病死鸭和濒死鸭。

1.1.2培养基

     血液琼脂,按常规方法制备。普通营养肉汤、普通营养琼脂、麦康凯琼脂、S.S琼脂、三糖铁琼脂为北京奥博星生物试剂有限公司产品,按常规方法制备成琼脂平板或斜面。

1.1.3细菌微量生化发酵管及药敏片

     购自杭州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

1.1.4诊断血清

     沙门氏菌属诊断血清30种,购自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

1.1.5攻毒试验及药敏试验用菌株

     13株鸭沙门氏菌,分别从13个鸭场分离。

1.1.6实验动物

     14日龄健康樱桃谷鸭,购自昆明市宜良县某商品鸭养殖场。

1.2方法

1.2.1细菌分离

     挑选病死鸭的脑或肝脏病料,划线接种于血液琼脂平板,37℃培养24h,再挑选单个典型菌落转接普通营养肉汤、普通营养琼脂、麦康凯琼脂、S.S琼脂平板或三糖铁琼脂斜面作进一步纯化培养或进行细菌生长特性观察。

1.2.2细菌鉴定

1.2.2.1菌落形态观察和染色镜检

     挑取分离培养基平板上生长的典型菌落,经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观察其形态。

1.2.2.2培养特性鉴定

     分离菌经纯化培养后,挑选典型菌落分别划线接种普通琼脂平板、鲜血琼脂平板、麦康凯琼脂平板、S.S琼脂平板或三糖铁琼脂斜面观察其生长特性。

1.2.2.3生理生化特性鉴定

     运动性测定用半固体穿刺法,分离菌纯培养物的常规生化试验采用微量发酵管,参照使用说明书进行。

1.2.2.4血清学鉴定试验

     按使用说明书进行。

1.2.3动物致病性试验

     用分离自13个鸭场的鸭沙门氏菌各1株,分别接种普通营养肉汤培养16h,活菌计数后,调整菌液为1×108CFU/mL、腿部肌肉注射14日龄健康樱桃谷鸭5只,1mL/只,另取5只注射等体积的普通营养肉汤作对照,用未加抗生素的自配饲料饲喂,观察7d,记录发病情况。

1.2.4药敏试验

     在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采用药敏纸片按常规方法进行,37℃培养24h,观察结果。抑菌圈直径≥15mm判为高敏,11~14mm为中敏,≤10mm为耐药。

2结果

2.1分离菌形态观察

     分离的43株细菌均为革兰氏阴性中等大小杆菌,多为单个,少数成双或短链排列,偶见长丝状。

2.2培养特性

     所有分离菌株培养特性均一致。在普通肉汤呈均匀的浑浊生长,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经24h培养后,形成中等大小、圆形、表面光滑、无色、半透明、边缘整齐的菌落,单个菌落直径达1.5mm左右。在血液琼脂平板上菌落呈灰色,不溶血,麦康凯琼脂上菌落呈白色半透明状,S.S琼脂上菌落呈灰色,中心带黑色,三糖铁琼脂上产酸、产气,产生H2S。

2.3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结果

     所有分离株细菌的纯培养物在半固体培养基上都沿穿刺线及周围生长,有运动性。尿素酶试验、V-P试验、吲哚试验、丙二酸钠试验为阴性,赖氨酸脱羧酶试验为阳性,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卫矛醇、甘露糖、麦芽糖,不发酵乳糖、蔗糖。

2.4血清型鉴定结果

     通过与沙门氏菌标准阳性血清的玻片凝集试验表明,分离的43株细菌均为鸭沙门氏菌,其抗原结构式为3,10[15]:e,h:1,6,为鸭沙门氏菌(S.Anatum)。

2.5致病性试验结果

     试验用14日龄樱桃谷鸭接种分离菌后12h,个别鸭开始出现症状,24h后全部发病,发病鸭主要表现为俯卧、缩颈、嗜睡、共济失调和腹泻,部分鸭眼鼻流出分泌物,表现出抽搐、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开始出现死亡。死亡时间为攻毒后24~96h,死亡鸭剖检:病情较急者,病变不明显,病程稍长者可见到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的病变。有的病死鸭肝脏变成暗灰色或绿色,从病死鸭组织分离回收到接种菌,各株细菌致鸭死亡率为20%~100%,存活鸭生长严重受阻。

2.6药敏试验结果

     来源于13个鸭场的13株鸭沙门氏菌对头孢氨苄、氯霉素、阿米卡星敏感,对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氟哌酸、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痢特灵较敏感,对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林可霉素、青霉素、土霉素、强力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耐药,结果见表1。
  
3小结

     (1)通过对43株分离菌的系统生物学特性的鉴定表明,所有分离株均为鸭沙门氏菌。

     (2)通过对分离株的毒力试验表明,分离株均具有较强的毒力,其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如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等)与鸭传染性浆膜炎、大肠杆菌病相似,需进行实验室检验方能确诊。

     (3)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相应的敏感药物用于相应商品鸭养殖场进行鸭沙门氏菌病的预防和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然而,用抗菌类药物防治鸭沙门氏菌在生产中存在其局限性。首先,可用于生产中的抗菌兽药品种有限,使用过程中易产生耐药性,导致滥用抗菌药物现象,增加防治成本。其次,由于商品肉鸭生产周期短(30d左右即可出栏),用药物控制易产生药物在鸭肉食品中残留,商品肉鸭生产者在食品安全和疫病控制之间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再次,药物治愈后的鸭只成为隐性感染者,污染环境及鸭肉食品,造成食品卫生隐患。寻找防治鸭沙门氏菌的新方法及措施,保障商品肉鸭生产及鸭肉食品安全,将是生产者及鸭病科研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常志顺,王传禹,许琳,赵蓉,杨斌;建水县动物疫控中心,谭红)

上一篇: 牛瘤胃积食病例分析与治疗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