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永德县畜牧业发展的思考
近年来,永德县畜牧业在省、市的支持和帮助下,紧紧围绕省、市、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基础、科技为动力、农民增收为目的。结合新农村建设,突出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畜禽品种改良、饲草饲料推广、畜产品安全、畜牧项目和畜牧兽医科技培训六大工程,建基地、调结构、抓示范、促发展,确保了畜牧业健康、持续和稳定发展。现就永德县畜牧业发展现状、取得的成效、制约因素、发展目标、发展模式进行全面分析,提出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供同行和广大养殖户参考。
1永德县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取得的成效
1.1畜牧业发展现状
2013年全县大牲畜存栏13.49万头,其中:牛存栏12.27万头,出栏肉牛3.63万头;羊存栏9.77万只,出栏肉羊4.36万只;生猪存栏54.49万头,出栏65.45万头;出栏家禽178.63万羽;肉类总产量达5.83万t,其中,猪肉4.90万t、牛羊肉0.68万t、禽肉0.25万t。实现畜牧业产值5.66亿元。
1.2畜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1.2.1畜牧业生产连续10年获得丰收
永德县畜牧业生产连续10年获得丰收。2013年末生猪出栏65.45万头,出栏率达到125.29%;肉牛出栏3.63万头,出栏率29.41%;出栏肉羊4.36万只,出栏率达45.02%。
1.2.2规模养殖场逐年增加,标准化示范创建有成效
通过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和中央财政现代农业项目的实施、带动,涌现了一大批生猪、肉牛、肉羊和禽的养殖大户,全县养殖户共计397户,其中:生猪81户,肉牛93户,蛋鸡养殖大户2户,肉鸡2户,肉羊219户。2013年永德正兴牧业公司通过省级标准化示范创建考核。
1.2.3草原生态保护有了法律依据
通过落实草原家庭承包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省、市、县以文件的形式,确定了草原面积和草原生态保护的法律地位。制定下发了《永德县禁牧管理办法》、《永德县草畜平衡管理办法》等草原管理制度,加快了草原生态保护的法制化进程。在全县10个乡(镇)118个村民委员会1626个村小组55918户农户中开展草原家庭承包,承包草原面积12.75万hm2,其中:划定草原禁牧区1.65万hm2,草畜平衡面积11.10万hm2。草原权属明确,草原经营体制进一步理顺,极大地调动了农户开发、保护和利用草原的积极性,为草食畜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4企业投资畜牧业取得新突破
2012年勐底农场与外商合作,成立永德县正兴牧业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兴建12万羽商品蛋鸡,成为永德县学生营养计划的供货商;县供销合作社在大雪山的大麦地投资兴建雪山山地鸡选育场,目前,开展3个品系的选育;永德糖业集团公司计划投资兴建10个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已建成2个。企业加入将成为永德县发展高原特色畜牧业的助推器。
1.2.5科技促进畜牧业增收进一步显现
在肉牛饲养上,集成养殖设施、养殖技术、管理和资金为一体,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据肉牛养殖大户测算,1头杂交牛,饲养4~5个月,每头收入可达2000元左右。科技成为畜牧业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
2制约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和面临的发展环境
2.1制约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1.1劳动力缺乏已经成为畜牧业发展的“瓶颈”
畜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力作出了较大贡献。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养殖业比较效益下降,远不如外出打工收入,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出现“老人村”、“空心村”,导致大量散养户退出,部分种草项目因劳动力紧缺而无法组织实施,如崇岗乡的包山村蓝对沟自然村共有农户136户,有70%的青壮年外出务工,计划实施的牧草良种补贴人工种草项目因劳力不足放弃。
2.1.2认识不到位,投入不足
部分领导干部对发展畜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只停留在“写入文件、挂在口上”,没有把畜牧产业作为富民产业抓紧抓落实。其次是大部分乡(镇)畜牧兽医站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工作经费难以保障。由于畜牧产业服务面广,工作任务繁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畜牧产业的发展。
长期以来,养殖户普遍存在着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市场好时,养殖规模难以扩大,市场不佳时,难以抵御市场风险。加之畜牧业生产成本较高、养殖效益较低,筹措和利用社会闲置资金发展畜牧业难度大。
2.1.3动物防疫相对滞后
一是永德县距中缅边境较近,国外动物疫病传播到县境内较多,防控任务较重。同时防疫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较差,技术力量薄弱,难以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病。二是随着饲养环境的改变,动物疫病发生呈点多面广、复杂多变的趋势,对畜牧产业发展威胁很大。三是多数养殖户防疫保健意识不强,重饲养轻防疫、重治疗轻保健,一旦发病损失较大。四是县级防疫、检疫设施陈旧,无防疫专用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动物疫病防控的质量。
2.1.4养殖专业合作社、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滞后
全县建有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37个,组建时间较短,缺乏管理运行经验,在产业建设中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永德县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相对滞后,所需的部分良种猪须从外地引进,造成良种猪成本和引入疫病的风险增大。同时良种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导致良种化水平相对较低,规模化、标准化进程缓慢。
2.1.5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畜产品加工业滞后
2013年全县肉类总产5.83万t,其中:猪肉4.90万t,占84.04%;牛羊肉0.68万t,占11.66%;禽肉0.25万t,占4.3%;“耗粮型”生猪、禽产业比重有增大的趋势,“节粮型”牛羊产业所占比重有所下降。畜产品加工严重滞后,除县生猪定点屠宰场外,没有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缺乏精、深加工,产业链短,附加值低。
2.2畜牧业面临的发展环境
2.2.1有较好的政策扶持
一是国家继续实施能繁母猪保险与补贴、奶牛保险补贴和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二是自2011年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有力地支持了草原保护、建设和开发利用,为草食畜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是有标准化示范创建、云南省菜篮子工程和省级财政对畜牧业的支持。四是发改、财政、扶贫、工信等部门的扶持。五是国家对养殖场(小区)用地上给予优先安排。
2.2.2有较好外部环境
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东南沿海地区明确提出禁养牲畜,云南省也明确了以滇池为主的九大高原湖泊周围禁养牲畜,形成了“东畜西移”。禁养创造了较大的市场空间,禁养不等于不吃肉,禁养以后的肉食品供应只能依靠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强的边疆县。因此,发展畜牧业具有较好的外部环境。
3加快永德县畜牧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3.1明确发展思路及发展目标
立足县情,突出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增加投入。在全县实施“四带”(本地“油葫芦猪”产业带、肉牛养殖产业带、黑山羊养殖产业开发带、雪山乌骨鸡特色产业开发带)和“五体系”(良种繁育体系、饲草饲料生产供应体系、动物防疫体系、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联接市场,努力提高畜牧产业化程度,发展安全、优质、高效的现代畜牧业。
3.2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模式
3.2.1本地“油葫芦猪”保护与开发模式
由于永德县生猪品种改良相对滞后,大雪山和亮山周边地区的种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形成了较大的“油葫芦猪”生产区,其饲养周期长,养殖效益差。因此,建立“公司+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户”的经营、加工、生产模式。以德党、临沧两大消费市场为主体,设立销售专柜,着力打造“永德香猪”品牌,实现优质优价,使广大养殖户养得出、卖得掉、能增收。建议在乌木龙、班卡、崇岗扶持发展年出栏10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15户。
3.2.2肉牛产业发展模式
依托草原、农作物秸秆资源,在巩固、发展适度养殖规模的基础上,重点打造年出栏50~100头肉牛养殖小区或标准化肉牛养殖示范场建设。抓住实施高原特色畜牧业和借助永德糖业集团投资兴建肉牛养殖场的机遇,在德党、永康、大雪山、小勐统和崇岗乡5个乡(镇)着力打造10个肉牛养殖小区和10个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示范村以“种草+冻精改良+育肥”模式,规模养殖场以“种草+杂交肉牛+补饲育肥”或“种草+杂交肉牛+酒糟+精料”模式。
3.2.3黑山羊产业发展模式
以现有草原为基础,开展种草养羊新模式。本模式主要以肉羊品种改良、种草养羊、肉羊育肥补饲为主,实现提质增效的建设目的。建议在德党镇的忙海村大平子、明信坝的回兴寨、乌木龙乡的扎摸村、大雪山的大驴厂村、班卡乡的渔塘村建立5个种草养羊示范村,每个示范村年出栏肉羊200只。
3.2.4特色雪山山地鸡发展模式
3.2.4.1林下生态养殖模式
充分利用幼龄核桃等经济林果地,选择具有当地特色的雪山山地鸡品种,实行林下生态放养模式。建议扶持发展乌木龙、大雪山和明朗3个年均出售5000只以上雪山山地鸡养殖场。
3.2.4.2家庭适度规模养殖模式
充分利用房前、屋后,发展适度规模的雪山山鸡放养模式。选择便于隔离、便于防疫,有发展空间的农户作为适度规模养殖户,全县扶持发展年出售500只以上示范户100户。
3.3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提升畜牧业发展地位
畜牧业是一个富民产业,只有民富,才有购买力,才能扩大内需,增加税收,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因此,一定要克服富民不富财政的认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提升畜牧业发展地位。一是永德县委、县人民政府出台了《永德县关于加快推进畜牧产业发展意见》,把畜牧业作为八大产业重点来抓。二是建立健全目标考核责任制,2014年,县委、县人民政府制定了八大产业考核办法,把畜牧业目标任务分解到各乡(镇),做到有目标、有措施、有考核,将有力推动永德县畜牧产业的发展。
3.4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
资金投入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支撑,针对永德县实际,积极争取项目投资和养殖户自筹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运用畜牧产业发展政策和财政贴息、补助等手段,大力吸引、鼓励和组织更多的信贷及社会资金投入到畜牧业经济中。一是政府自2014年起每年投入500万元用于畜牧产业发展。二是整合各部门投入畜牧业的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各记其功,发挥资金效率,撬动更多的资金投入畜牧业。三是继续抓好能繁母猪保险补贴,建立生猪生产保障机制,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及时将惠农资金发放到广大群众手里,为畜牧业生产注入新的活力。
3.5全面推进科技进步
全面推进科技进步是加快畜牧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畜牧业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全县以畜禽品种改良为重点,大力推广肉牛冻精改良、猪人工授精、本地黑山羊选育等。以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推广为切入点,强化实用科技的入户率和科技贡献率,加速推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
3.6健全防疫体系,实现健康发展
一是健全机制,完善预案,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实现依法防控、科学防控。二是完善县、乡、村三级防疫体系建设。三是完善冷链体系建设,确保县有冷库、乡有冰柜、防疫员有冷藏包。四是按照“县不漏乡、乡不漏村、组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的要求,全面提高免疫密度、免疫质量和免疫效果。五是加强疫情监测,建立县、乡、村三级动物疫情测报网络,提高预测预报能力。六是一旦发生动物疫情,严格按照应急预案要求,果断予以处置。七是引种实行备案制,引种单位调阅种畜禽场的《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动物免疫和该区域内近几年疫病流行情况,并对照检查县内有无此病来决定引种,避免引入新的疫病。
3.7饲草饲料生产体系
单靠现有天然草原提供的牧草不能满足现有存栏畜的需要,需要建设高产优质的饲草饲料基地,经过近30年的建设,人工草地面积7530hm2,仅占草原总面积的5.91%。全县超载10.35万个羊单位,年缺口鲜牧草33.98万t或标准干草18.36万kg,草原超载率37.43%,还有新增加的畜。所以,加快人工草地建设速度和提高农作物秸秆的饲用率迫在眉睫。
3.8强化执法监督,保障畜产品安全
一是强化动物检疫监督,严禁病害动物及动物产品进入市场。二是加强安全监管,对生产、加工、经营动物产品的各个环节实行严格监管。三是健全追溯体系,完善畜禽养殖备案登记制度,加强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的管理。四是实行市场准入,凡进入永德县的动物及动物产品、兽药、饲料均实行登记备案,严禁病害动物及动物产品和伪劣兽药、饲料流入市场。
(永德县畜牧站,张红映,李莉;临沧市畜牧技术推广站,任建勋,赵新富)
上一篇: 蛋鸡大肠杆菌和H9亚型禽流感病毒混合感染的诊治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