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1大理州奶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大理州把奶业作为全州的传统优势产业和畜牧重点支柱产业加快推进,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政策扶持,不断增加资金投入,积极探索和创新乳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大理州奶业正由单纯数量扩张型向数质并重型转变,由粗放型传统生产方式向质量效益型现代奶业生产方式转变,奶业发展正向现代化、产业化方向迈进。通过多年发展,大理州已成为云南省乃至中国南方最大的奶牛养殖、牛奶加工、乳制品外销出口基地。2013年,全州有奶牛养殖户5万多户,存栏奶牛15.5万头,牛奶产量50.8万t,奶牛存栏、牛奶产量均占全省70%左右。奶牛养殖主要以散养为主,标准化规模水平相对较低。2013年,全州乳业加工产值25亿元,其中,5家乳品加工企业生产各类乳制品18.5万t,加工产值14.43亿元;哇哈哈乳饮料公司加工乳饮料7.52万t,产值3.17亿元;民间加工乳扇、乳饼等1.5万t,产值7亿元,初步形成了公司加农户带基地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2制约大理州奶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饲草饲料严重不足,饲养管理相对滞后。一是全州奶牛养殖仍存在有啥喂啥现状,严重缺乏优质的粗饲料和科学的饲养管理,特别是无苜蓿、优质青贮玉米等优质牧草,奶牛饲料干物质采食量不够,粗饲料质量低劣,搭配不合理,蛋白饲料不足,饲喂方法不当,导致奶牛生长发育慢、产奶量低、牛奶品质差。二是管理跟不上,喂养粗放,卫生条件差,影响农户的生活环境。三是农户缺乏科学饲养管理知识,奶牛常发营养代谢病、肢蹄病、乳房炎等疾病得不到及时发现和治疗,死亡率偏高和生产年限缩短。
(2)生鲜乳定价机制不合理,价格低,奶农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一是奶源基地未真正成为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企业在奶源基地建设上基本没有多少投入,基地发展主要靠奶农的投入和各级政府的扶持,奶源基地发展缓慢。二是定价机制不合理。乳品企业与奶农未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生鲜乳收购价格由企业、奶站说了算,奶农没有话语权,奶农与企业、奶站是一种买卖关系,奶源紧缺时到处抢奶,奶源充裕时压级压价。目前,全州生鲜乳收购均价为每千克2.73元,而全国均价为每千克3.43元,每千克低0.70元,极大地损害了奶农利益和生产积极性。三是难以形成优质优价机制。因缺乏第三方质量检测机构,生鲜乳质量、收购标准由企业、收奶站说了算,优质优价的收奶机制难以形成。
(3)生鲜乳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安全隐患大。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家相继出台了《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法规,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负责奶畜饲养以及生鲜乳生产、收购环节的监督管理,但州、县均没有增设监管、检测机构和增加人员编制,州、县畜牧兽医局均委托动物卫生监督所来承担生鲜乳收购、运输环节的监督管理职责,州、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没有专职从事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人员,也没有配备专用的检测设施设备和增加检测人员,开展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检测频次低,监管、检测难以到位,安全隐患大。
(4)奶牛单产水平低,群体质量总体偏低。大理州奶牛单产无论与国内水平还是国际水平相比均存在很大差距,与奶业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及现代奶业发展的要求相比,差距更大。大理州奶牛年平均单产4t,而我国奶牛平均单产4.5t,世界平均水平为6t,发达国家在8t以上。其主要原因是优质高产母牛比重小,低产、老、弱奶牛未能及时淘汰,后备牛培育滞后,牛群结构不合理。
(5)养殖方式落后,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程度低。大理州奶牛养殖仍以散养为主体,户均养殖一般在2~3头,全州10头以上规模户96户,50头以上只有26户,存栏奶牛近6000头,仅占总存栏的4%,标准化规模养殖程度低,争取到国家的扶持资金相对较少。
(6)养殖成本高,比较效益低。一是饲料成本高。据调查,2013年5月,玉米价格2.55元/kg、豆粕价格4.6元/kg,同比增10%左右。二是劳动力成本上涨。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女工80元/d,男工100元/d,技术工180元/d,年收入3万~5万元,而1个劳动力1年饲养3头奶牛年收入1万多元,且投入高、风险大,奶牛养殖基本成为老人、妇女从事的行业。三是比较效益差。坝区农田种植667m2大蒜单季收入2万多元,而种植667m2牧草饲养1头奶牛1年收入只有1.2万元。据洱源县调查,养1头中等以上产奶牛,每年纯收入3000~4000元,养殖效益相对较低。据大理市调查,每天的饲料成本由2013年的20多元上升到30多元,有的奶农无奈地说:“除去饲料成本,基本只能落得一堆牛粪了”。
3推动大理州现代奶业跨越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制约大理州奶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及面临的严峻形势,为推动大理州现代奶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特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鼓励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做大做强优质奶源基地。一是加大优质牧草种植和青贮饲料推广力度。推进奶牛养殖区人工牧草种植,鼓励种植苜蓿,大力推广青贮专用玉米种植和全株青贮技术,对牧草籽种和建设青贮窖给予补助。二是以发展现代奶业为目标,加快标准化奶牛示范园区建设。在奶牛养殖集中区域和奶牛新区,通过奶牛示范园区建设,形成奶业区域规模优势。三是积极推行机械化挤奶。采取“小区集中养殖、集中挤奶”和“农户分户饲养、集中挤奶”等模式,加快推进机械化挤奶进程,对机挤生鲜乳收购价每千克上浮0.5元以上,引导奶农“集中挤奶”。四是切实加强奶牛疫病防控。大理州地处西南边陲,是动物及其产品的集散地,动物疫病防控压力较大,对此,需进一步加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五是加大奶牛养殖污染治理和牛粪利用新技术推广力度。对建沼气池、堆粪发酵池、牛粪收购站和推广利用牛粪种植双孢菇、养殖蚯蚓等新技术的农户,给予政策扶持和经费补助,切实减少奶牛粪便对环境的污染。六是加强培训,提高奶农素质。各县(市)畜牧兽医部门和奶业协会要加强对生鲜乳生产、收购、运输等从业人员法制意识、质量安全意识、诚信意识和科学饲养意识的培训,提高素质,增强法制和质量安全意识,做到科学饲养、安全生产、守法经营,确保生鲜乳质量安全。
(2)扶优扶强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奶业产业化进程。一是择优扶持乳品质量安全有保证、加工规模大、市场开拓能力强、辐射带动奶农范围广、诚实守信的乳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乳品加工企业质量安全和生产目标考核责任制,对在奶源基地建设、乳品质量安全、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市场开拓等方面做出显著成绩的企业,根据上缴税金由同级财政按比例给予奖励。对国家级、省级和州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按省、州《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意见》优先支持贷款和贴息,优先安排财政补助资金,兑现相关奖励政策。探索实施加工地税收返还奶牛养殖基地的分税制。二是合理划分奶源基地,建立基地与企业的紧密联结机制。鼓励和扶持乳品加工龙头企业自建奶牛场,参股、牵头建设现代乳业示范园区、奶牛规模养殖场、奶牛养殖小区、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州人民政府的统一规划布局下,乳品加工企业与奶源基地县(市)通过签订合作建设协议,建立稳定的优质奶源基地。三是积极培育和开拓乳品消费市场,增加市场份额。加大乳品消费宣传和本地乳品品牌推介力度,促进乳制品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鼓励乳制品加工企业在巩固省内市场的同时,拓展省外、国外市场,发展多元化、差异化的乳制品,增加市场份额。
(3)强化日常监管,健全完善生鲜乳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一是加强机械化挤奶站、收奶站建设和管理。根据国务院《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在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增设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和核定人员编制,加强对奶站的管理和生鲜乳的日常监管,从源头上确保生鲜乳质量安全,实行严格的《生鲜乳收购许可证》制度,坚决取缔不合格的收奶站(点),维护正常的收奶秩序。二是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加大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能力,组织开展生鲜乳质量安全、有毒有害物质、兽药、饲料、药物残留和奶牛生产性能(DHI)测定等工作。建立第三方质量监测机构,仲裁乳品企业与奶农之间的质量纠纷。三是乳品加工企业要认真履行乳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严格乳品质量安全管理,确保出厂乳制品符合乳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乳品加工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自觉遵守行业规范;加大奶源基地建设的投入,建立稳定的奶源基地;加快机械化挤奶站和生鲜乳收购站建设,规范管理,有效控制奶源质量;加快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步伐。
(4)加大财政投入,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由于大理州奶牛养殖仍以散养为主体,10~50头以上适度规模养殖场(户)存栏奶牛仅占总存栏的4%,大部分均未达到国家标准化规模养殖扶持标准。针对这个实际,应加大对适度规模扶持力度,促进全州奶牛新区发展,在奶牛新区重点扶持适度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积极鼓励企业、农户和社会各界投资奶牛养殖,引导散养奶农进入小区,提高养殖规模和养殖水平。在洱海流域以稳定存栏、提高单产为目标,对优质高产奶牛,每年由财政给予补助奖励,引导农户逐步淘汰低产牛,引进和培育优质高产牛,优化牛群结构,提高单产和养殖效益。
(5)协调落实各项政策,建立合理的原料奶价格形成机制。妥善解决奶牛养殖、生鲜乳收购站和机械化挤奶站建设等用地问题。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将规模奶牛场、奶牛养殖小区、收奶站、机械化挤奶站、冻精改良站等建设用地纳入农业设施用地管理。创新奶牛政策性保险。落实国家奶牛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做到应保尽保,企业通过帮助奶农承担部分保费与奶农建立紧密联结机制,稳定奶源基地。建立由州、县(市)发改、畜牧兽医、乳业协会、乳品加工企业、奶牛专业合作组织、养殖场(户)代表组成的生鲜乳价格协调委员会,根据牛奶生产成本和乳品市场状况,按月或季度确定生鲜乳收购参考指导价,购销双方在参考价范围内协商定价,并作为签订合同时的计价依据,建立合理的原料奶价格形成机制。
(6)创新生产经营体制,提升乳业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乳品加工企业要认真履行乳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加大对奶业养殖基地建设的投入,认真落实生鲜乳质量安全责任,加强对所属奶站的建设和管理,所有收购站按基地划分区域,由企业自建自管,依据收购合同面对奶农每天分早晚两次直接收奶,奶款直接支付给奶农,当月结算奶款,维护奶农利益,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积极引导和鼓励乳品加工企业、奶牛养殖场(户)加强专业联合协作,组建专业合作社、合作联社或行业协会。支持有条件的大型养殖场和合作社参股乳制品加工企业,创新符合行业发展特点的新型奶业合作经营模式,不断提高奶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上一篇: 曲靖市养殖环节兽药饲料使用情况调研报告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