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养猪的优势及其方法
现在,规模化的养猪场粪尿污染非常严重,对地面、空气、水源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已经影响到人类的健康问题。另外养猪过程中的各种传染性疾病难以控制,猪肉质量安全难以保证。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转变养猪思路。自然养猪是一种能够很好的解决以上问题的养猪方法。自然养猪这种生态养殖是符合社会需要的养殖技术。
兰州军区农业新技术试验培训基地和甘肃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联合成立研究课题,通过两年的试验已经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有关自然养猪的理论体系和技术规程。在这里四个多月的实习和学习,使我对自然养猪有了全新的认识。下面我就结合我的实习心得对自然养猪作简要论述。
1什么是自然养猪
自然养猪法是一种以发酵床技术为核心,在不给自然环境造成污染的前提下,以生产健康食品为己任,尽量为猪只提供优良生活条件等福利待遇,使猪只健康快速生长,无污染、高效、新型的科学养猪方法。在养猪圈舍内利用一些高效有益的微生物与垫料建造发酵床,猪将排泄物直接排泄在发酵床上,利用生猪的拱掘习性,加上人工辅助翻耙,使猪粪尿和垫料充分混合,通过有益微生物菌落的发酵,使猪粪尿的有机物质得到充分的分解和转化。
2自然养猪的优势
2.1饲养成本小
2.1.1节省药费
自然养猪很少发生疾病,有的只是为使猪更加健康而采取的各种对策。同时,猪吃了一些有益菌以后,能帮助消化,还有一定程度下提高猪群的抵抗力。
2.1.2节约水和能源
常规养猪,需大量的水来冲洗,而采用此法只需提供猪只的饮用水,能省水75%~90%;发酵床产生热量,猪舍冬季无须耗煤耗电加温取暖,节省能源支出。
2.1.3节省饲料
原理是粪便给菌类提供丰富的营养,促使有益菌不断繁殖,形成菌体蛋白,猪只通过拱食圈底填充料中的菌体蛋白益生菌、消化酵酶、酵素等,可有效改善肠道环境,提高饲料转化率,补充营养,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对地节省一部分饲料。
2.2生态环保
2.2.1猪粪废水自处理
自然养猪法利用发酵床通过采用生物发酵舍“零排放”养猪技术,猪场的粪尿直接排入垫料层中,经微生物发酵分解和吸氨固氮,粪尿转化为有机肥。因而不需要对猪粪采用清扫排放,也不会形成大量的冲圈污水,从而没有任何废弃物、排泄物排出养猪场,基本上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标准,大大减轻了养猪业对环境的污染。
2.2.2猪舍无臭味
自然养猪法利用发酵床通过采用生物发酵,猪舍里很少产生臭气和氨味,氨气含量显著降低,所以没有让人发晕的臭气。
2.3投资少,效益高
2.3.1猪场易建,投资少
自然养猪法猪舍结合的建造坚持因地制宜,可以钢结构塑料大棚、旧圈舍改造、夏季林地钢结构草棚、现代化标准养殖圈舍等。新建可以不做水泥地平,可做活钢结构可迁可拆框架。圈舍内不需要取暖、控温、上料等设施,而且圈舍结构和布局简单,故而圈舍的建设比较容易。而且自然养猪不需要许多先进的昂贵的设备,所以投资少。
2.3.2猪肉的品质好,市场销路好
自然养猪法从环境、生产等各个环节实现了生态养殖,能给猪供应充足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以及干净的水和泥土,让其拥有适宜的环境。它利用发酵床养猪减少了药物的使用,即减小了猪肉的药物残留问题。同时给供应充足的青绿饲料,让猪摄取自然状态下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这样就得到了各项指标都达到《无公害食品猪肉》(NY5029-2001)要求的健康的、新鲜的上等猪肉。
采用自然养猪方法生产的猪肉,肉色红润、纹理清晰、色泽鲜艳、肉味鲜美,触摸时能感觉到猪肉的柔韧弹性。这是用大量的抗生素、抗氧化剂、抗菌剂生长素和激素等药物,采用工厂化饲养方法所饲养的速成催肥猪,永远也无法相比的。
在中国肉类食品消费结构中,近几年猪肉一直占65%左右,居于领先地位。中国人均猪肉消费量从1990年的20kg上升到2006年的39.6kg,16年间几乎翻了一番。所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优质猪肉的消费量是很大的。
2.3.3效益显著
自然养猪法养猪增重快,平均日增重800g以上。饲料报酬高,肉料1:2.6左右。可提前10~15d出栏,每出栏1头育肥猪可收增100元以上。
3自然养猪猪舍发酵床垫料的制作
3.1原料质量要求
锯末:使用时应是新鲜、无霉变、无异味、无腐烂、无异味原木生产的粉状木屑,且不得含防腐剂、驱虫剂(如三合板、高密板材锯下的锯末不能用)等。
稻壳:新鲜无霉变、无腐烂、无异味、不含有毒有害物质。无稻壳,也可以用粉碎的花生壳、玉米芯等代替。
麸皮:为菌种提供营养,也可以用玉米粉或米糠代替。
有机纤维类废弃物:如秸秆(稻草秸秆、麦秸秆、油菜秸秆)、烂树枝、树叶等通过粉碎也可以作为发酵床垫料使用。
菌种:要选则正规厂家的菌种。菌种包装要规范,菌种色味要纯正,或者自配菌种。
3.2土著微生物的采集
3.2.1土著微生物的采集方法
准备好高115cm、宽30cm的木箱(不用顶盖)取适量米饭蒸至7成熟,用手捏成圆球状,放于木箱内,约占木箱体积的三分之一。用宣纸将木箱封口,用皮筋等包扎好。选择树林落叶较厚(最好是松树)处,抛开树叶,发现有白色菌丝的地方将木箱放好。经过一段时间(夏天5d,春秋7d)以后,打开木箱,发现米饭上有白色或蓝绿色菌丝极为采集到的土著微生物。
将采集到的土著微生物米饭团和红糖2:1的比例混匀,装入坛中,约占坛子体积的三分之一,用宣纸封口,放置于室温18℃的阴凉处,7d以后成稀泥状,形成土著微生物原液,便可使用。
3.2.2采集要点
所用米饭不能蒸的太熟,约七成熟即可,担当培养基的角色,这时米饭的好气性最好。木箱放置于树林下。为防止老鼠、雨淋等造成培养失败,需在木箱上盖上铁丝网或塑料布(不可遮盖严)打开木箱后,如发现米饭上有黑色菌丝团,表明有杂菌侵入,需重新提取培养。
3.3垫料组合和垫料用量
温带地区最常用的垫料组合有“:锯末+秸秆”、“锯末+树枝”“、锯末+稻壳”等,以“锯末+稻壳“组合为例,锯末占垫料的比例不要低于50%。在没有稻壳的条件下,纯锯末也可以使用,但要通过增加日常的翻耙次数来增加透气性。也可以使用秸秆,要将其粉碎,粉碎长度不超过3cm。
按发酵床垫料厚度80cm计算,10m2的圈舍垫料的用量大致为:
菌种在发酵后晾干使用。其中土著微生物原液0.2kg,麸皮或米糠加玉米面200kg。
营养液主要为:天慧绿汁、乳酸菌、汉方营养液、酵素、鲜鱼氨基酸等,原液稀释500倍使用。用天慧绿汁10kg、乳酸菌10kg、其他营养液共1kg。
锯末、稻壳或秸秆粉碎物约1500kg要填满发酵池。
还要用到天然盐5kg、红土(黄土)150kg
3.4垫料制作步骤
垫料在猪舍发酵床内制作,一般分以下四部进行:第一步是清理发酵床(主要是清理施工后的杂物),然后在空床上喷洒菌种,按每个平方米20g菌种进行稀释喷洒;第二步是在喷洒完菌种的发酵床地面上开始填充锯末或粉碎后的秸秆,填20cm深,注意调整水分,注意在30cm深的第一层垫料表面依次撒红土(黄土)、食盐、菌种、喷洒天慧绿汁营养液,然后用脚踩实;第三步是再填30cm锯末,在锯末上依照以上顺序进行制作,第二层垫料水分在40%~50%,再用脚踩时。第四步是在填充20cm锯末,方法同以上步骤,仍然按每平方米20g菌种进行稀释喷洒,次层的垫料水分在45%~55%(以外观湿润但手握疏松不成团为度),再用脚踩实。发酵床做好后,让其垫料发酵10d左右,期间翻堆1次,主要是将表层垫料翻埋到深部发酵,10d后即可进猪。
3.5垫料水分
垫料水分含量44%~55%比较合适,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发酵,冬季和夏季都要控制好水分。判断水分含量方法是:用手握紧垫料,垫料能成团,手指缝间有少量水花,但不滴水,松手一晃能散开,垫料抖落后,手心无明显水珠但感觉手心有潮气。小猪进入发酵床时,由于粪尿较少,发酵床表面较为干燥,可是当洒水或喷雾来调整垫料的湿度,避免粉尘出现。注意:发酵床上使用的水要让其沉淀24h,因此发酵床猪舍都要具备蓄水池。
4自然养猪猪舍的管理
4.1发酵床管理与维护
4.1.1正常情况下发酵床的一些理化性质
通常垫料中心部是无氨气味的,湿度在50%~60%,手握不成团,疏松,温度在45℃左右;表层湿度45%左右,温度与环境温度接近,一般为15~20℃;一般情况下pH值为7~8。
4.1.2保持床面合理湿度
进猪后若发现猪跑动时有垫料、粉尘扬起,说明垫料干燥,要喷水做湿度调节,直至猪跑动时垫料不扬起粉尘。垫料表层湿度超过45%,中心部垫料超过60%时就会影响垫料生物发酵的效果。调湿时可以采用自然通风或者强制通风的方法对圈舍垫料减湿,或添加较干的垫料。
4.1.3定期清理粪便
如粪便比较集中时,要把比较集中的粪便分散开,或翻入表层垫料下20~30cm处,提高粪便降解速度。
4.1.4保持床面高度
新制作的发酵床垫料经过一段时间后,床面会由于采实下降需及时补充原料和辅料。发酵床垫料如果变少,床面下沉10cm时,也应适当补充新垫料,否则会影响发酵效果。
4.1.5定期喷洒营养液
要根据饲养猪的数量和粪便发酵情况,要定期喷洒营养液,以增强微生物的繁殖活力,提高繁殖质量。
4.1.6定期环境消毒
发酵床垫料上不得使用化学药品和抗生素类药物,因其对功能微生物具有杀伤作用,不利于菌种正常活动。但垫料外和舍外环境可用消毒剂进行正常的环境消毒,以抑制垫料外部环境中有害菌的生长、繁殖。
4.1.7做好通风,控温
根据舍内温度,合理掌控窗、被、门、网的开闭,来通风、排湿、控温;要保证畜舍空气新鲜,减少舍内的有害气体;根据天气的变化来控制被的升降。
4.1.8保持垫料适宜的酸碱度
垫料发酵的微生物多数是需要中性或微碱性环境,pH7.5左右为适宜,pH<5.0或pH>8.0都不利于对粪尿的发酵分解,正常的发酵垫料一般不需要调节pH值。日常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翻耙垫料或添加新鲜垫料等措施调节酸碱度。
4.1.9垫料的翻耙
从进猪后第二周开始,保育猪2~3d进行一次疏粪管理。疏粪管理可以采用人工或机器翻耙,深度在20~25cm左右。如垫料太干,视情况向垫料表面喷洒适量水分。在特别湿的地方按垫料制作比例加入适量锯末、谷壳等新垫料原料,并把比较集中的猪粪分散开,并把有板结的垫料翻松,把表面凹凸不平的整平。从进猪之日起每30~40d大动作深翻垫料1次,并视情况适当补充水分、垫料原料和发酵菌种。对特别潮湿、没有发酵、而且猪粪特别多的区域可以采取全部清理出的办法补充新的垫料,以保证发酵床的正常工作。
4.1.10做好出栏后垫料的管理
猪出栏后将垫料重新堆积发酵十分重要,主要是利用发酵产生的生物热杀灭垫料中的杂菌,其作用相当于现代养殖工艺转群空栏后的冲洗消毒。猪转群或销售出栏后,将垫料放置干燥2~3d,蒸发掉部分水分,再将垫料从底部均匀翻动一遍,适当补充米糠或麸皮以及菌种添加剂,重新由四周向中心堆积成梯形,表面覆盖麻袋等透气覆盖物使其发酵至成熟,充分利用生物热能杀死病原微生物。
4.2饲养管理
4.2.1猪的饲养管理几个要点
进猪前必须进行一次药物驱虫,防止虫卵随粪便在发酵床内交叉感染。控制饲养密度,每栏(约25头)肥猪12~15头。定期处理堆积粪便,在床內抛撒或掩埋,保持床面高度,及时补充原料和辅料。定期喷洒营养液,起用增强微生物繁殖活力。禁止用化学药物消毒,猪舍病猪舍外隔离治疗。按需求上层腐熟有机肥,并填充新料。掌控窗、被、网开闭,适时通风、排湿、控温。保持床面湿度,干燥或高温时适量喷水。进入发酵床饲养的猪,必须是健康的,无病、物体内外寄生虫。采用全进全出制,同一批次的猪同进同出,要在同一圈舍内进行饲养。
4.2.2饲养密度
发酵床饲养密度,母猪一般一头保育猪占0.3~0.8m2的面积,育肥猪为0.8~1.5m2,母猪为2.0~2.5m2。
4.2.3饲料加工
加工时禁止添加抗生素,尽量使用有极微量元素添加剂,选择改善有益微生物生存环境的微生物发酵饲料、微生态制剂等。
4.2.4防疫
防疫要求应符合国家无公害食品、畜禽饲养兽医防疫准则消毒,并且要实行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生产区大门口应设有消毒时,每栋猪舍门口应有消毒池,消毒液必须安全有效,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猪舍。猪舍进猪前,要做好圈舍消毒工作。进猪后,垫料床不能直接使用消毒药。垫料应合理深翻,能利用生物热,具有一定的消毒效果。猪舍外,按照常规要求进行消毒。
还要做好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猪口蹄疫、伪狂犬等传染病的免疫接种工作。
5发酵床遇到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5.1发酵床制作和使用的一些注意事项
掌握好水分添加,不要过量;垫料选择要均匀;垫料堆积后表面要稍微轻压,在冬季需要有保温层覆盖表面。
发酵床内不得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和化学消毒剂,防止抑制和杀灭生物菌。
菌种使用时,不能与消毒剂、杀虫剂、抗生素类药物合并使用,以免影响菌种效果。
5.2垫料发酵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发酵过程不升温:原因是水分过高或过低。解决方法:调整垫料水分和垫料pH值。升温后温度随即快速降温:主要原因是原料中有机氮含量太低。解决方法:补充含氮丰富的有机物料,如米糠、麸皮。发酵过程中异味和臭味浓;垫料粒度超长,水分调节不均匀。解决方法:补充碳素原料,调匀水分。
5.3发酵床温度过低和过高的问题
影响温度过高和过低的原因是水分和通透性。如果发酵床水分过高和垫料过于疏松,发酵强度会加大,温度就会升高,常用的解决方法是讲垫料稍微压实,或是补充干料后将垫料压实。如果发酵床水分通透性稍差和偏低时,会引起局部高温,解决方法是采取适当补充水分,增强垫料通透性。如果发酵床温度过高或过低时,发酵床温度也低,这时需要通过疏松翻耙来解决。
5.4夏季和冬季的事项
夏季维护发酵床,最重要的是控制垫料水分,降低发酵强度,疏粪时尽量将粪尿集中在比较小的区域范围内,不必将粪均匀分布在整个发酵床。冬季维护发酵床,主要还是控制垫料水分,如果水分过大会导致热量损失大,同时还会导致猪舍空气湿度加大。控制发酵床中的水分是维护好发酵床的重要内容。
夏季时间长、高温延续时间久,为了使发酵床中的猪安全度过夏日:一是严格控制饲养密度。二是发酵床内具备一定的水泥饲喂台和一定冷面积的发酵床。三是一定安装风机水帘降温系统和喷淋设备。四是减少翻耙次数,炎热夏季可以每7~15d翻耙1次,暂时性减少发酵床的通透性。五是严格控制发酵床的内水分,夏季发酵床的水分控制40%左右。
最后,要说的是自然养猪过程中寄生虫的危害特别大。生长育肥猪更是容易得寄生虫疾病,所以要严格执行驱虫制度。
现在,我国很多地方发展自然养猪法养猪,这是让人很欣喜的现象。但是,也要看到其中存在的许多问题,要通过进一步学习提高认识,使自然养猪事业更好的发展。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义岗川镇畜牧兽医站,吴国都)
上一篇: 影响动物疫病防控的主要因素与对策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