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为导向的水产动物疾病学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为了使中国兽医教育体制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国家农业部于2010年在全国推行执业兽医考试制度,并从2011年开始,把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分为兽医全科类和水生动物类两类。兽医考试制度的实施对于培养适应学科和时代发展的创新型兽医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这一新课题,高等教育院校只有主动适应新形势,在突出本校优势与特色的同时,顺应国家执业兽医制度的形势,对相关课程进行有效改革,才能让动物医学专业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畜牧行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兽医师。
1水产动物疾病学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水产动物疾病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主干课程、专业课程。课程内容贯穿于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水生动物类)的临床科目和综合运用科目之中,知识面覆盖广,考点众多,其中水生动物病原生物学和水生动物疾病学占考试总分的比例超过了37%,是考试的核心科目。同时,水产动物疾病学属于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科学,它以实践教学为主体,要求在掌握实验操作规范和生产基本技能的同时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水产动物疾病学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实验和实习两个环节。实验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基本能力,实习则是要求学生将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水产动物疾病学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是该课程教学改革的突破点之一,通过改革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水产动物疾病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为以后在生产中处理实际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此前,本校水产动物疾病学在实践教学环节采用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存在一些问题,无法适应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例如实践教学大纲与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大纲不一致,部分内容与实际生产脱节;实验教学教材、教案和教学课件陈旧落后,实验课课时偏少,内容没有覆盖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要求的范围;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不利于学生基本专业素养和技能的培养。针对以上问题,笔者从2011年开始对水产动物疾病学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希望通过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适应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的要求,培养出更多合格的水生动物类兽医师。
2水产动物疾病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2.1实验条件改善
本校原来的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室设施比较陈旧,设备比较落后。在学校的支持下,重建一个120m2的标准实验室,配备一个30m2的准备室,购置齐全的、较为先进的仪器设备(生化培养箱、摇床、生物安全柜、梯度PCR仪、凝胶成像系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超低温冰箱、正立生物显微镜、连续变焦体视镜、核酸自动提取系统、液氮罐和便携式水质分析仪等),这些设备为实验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
2.2疾病标本的丰富
实验教学需要大量的疾病标本,为了获得足够的标本,采取以下途径搜集和制备疾病标本:1)从正规的标本厂家购买制作好的标本;2)从教师的科研实验中获得标本;3)每年由学院资助,派专门的教师带领学生去市场和生产一线收集标本;4)每年大三的学生要进行3个月的生产实习和课程实习,期间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收集标本。目前,已经获得了大量的寄生虫、细菌和病毒标本,为实验提供了充足的实验材料。
2.3实验教学大纲的调整
将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设置成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由原来的5个增加到10个,其中技训性实验3个,验证性实验5个,综合实验2个,总学时由原来的16学时增加到32学时,外加2.5周的课程实习,调整后的实验教学大纲见表1。
2.4新颖实用、生动活泼的实验教学课件的制作
在学以致用的原则上,为了把实验课讲得生动活泼,从电视新闻、网络、专业期刊、会议资料等搜集教学素材,把文献、书籍、图谱中典型的图片扫描、编辑,作为教学案例的插图;把生产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现场摄录成图片和视频资料,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实验课教学课件,将临床病例、病原体的形态结构及其特征以及防治过程等方面通过多媒体进行再现,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知。
2.5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的采用
实验教学以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进行,这种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开始前,教师用10~15min的时间讲解实验的关键内容与注意事项,然后2~3为一个小组,根据实验要求,小组成员协商,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器材设备。实验中小组人员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案分工实施,各自记录实验结果。实验结束后小组统一对取得的结果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提炼,撰写出条理清楚、简要而全面的实验报告,最后选派一名代表上台汇报。
2.6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的开辟
为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笔者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主要是利用学生的课程实习和生产实习期间进行。实习期间选派经验丰富、理论知识扎实的教师作为带队教师,对生产中发现的病例及时给予现场指导和讲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7实践考核评价体系的完善
笔者非常注重临床实践考核,规定学生的临床实践考核必须在临床现场和实验基地完成,考试内容以临床操作技能为主。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并且以平时考核成绩为主,占临床实践考核的70%,期末考核占30%。
3实践教学改革的效果
本次实践教学改革效果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由于大力宣传了水生动物类执业兽医的前景和优势,让学生树立了目标,巩固了专业思想,增强了在本专业从业的信心。2)实践教学改革转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3)由于改革后实践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主,每位学生必须亲自参与实验的设计、实施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4)改革后学生们通过实践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和巩固了学生对水产动物疾病学基本知识的理解,并得到病体解剖、病原生物分离鉴定、临床诊断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常见水产动物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基本技能,为成为合格的水生动物类兽医师打下了基础。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但学明,刘丽,孙媛,甘炼)
上一篇: 以养牛学为例探索动物科学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学方式改革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