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养牛学为例探索动物科学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学方式改革
养牛学作为一门动物科学专业的必修课,是学习养牛生产技术的主要课程,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全面掌握养殖奶牛和肉牛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生产技能。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领者,需要适时有效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养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笔者在近5年的养牛学教学中,逐步从组建教学团队、学生讲堂、课堂辩论、畜牧场现场教学、远程教学、虚拟实验等几方面探索动物科学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在增强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建立养牛学课程教学团队,实施课程教学管理负责人制
养牛学教学团队由4名教师组成,其中1名具有高级职称的资深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负责组织该课程授课任务分配、修订教学大纲、组织期末命题、考试和阅卷、负责教学研讨等工作。养牛学教学团队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明确的教学改革目标,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健全的团队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每年教学团队均向动物科学学院提交详细的中期汇报和年度总结。建设教学团队有效地改善了养牛学各个任课教师各自上课,教学进程、内容、考核等混乱的现象,搭建了教学改革和教学研讨的平台,授课老师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位,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该团队建立课程负责人更换制度,在资深教授的“传帮带”下,形成年龄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师资梯队,保障教学团队的稳定,促进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2养牛学课堂教学方式改革
2.1更新教学内容,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
某些科研成果是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变相表现形式,或者说将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其他更直观的形式表现了出来,这些科研成果可以从多角度展示教学内容的立体结构。养牛学课程经过教学团队的多次调研和讨论,删除了部分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吸收本学科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实现有生命力的经典内容与科学前沿的系统成果的辩证统一,同时将教师的科研内容引入理论教学,把科研课题的构建思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讲授给学生,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使学生更了解养牛学的研究内容和发展方向。这种通过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知识的主要特点,在于其转化而来的教学内容具有较高的创新性与前沿性,它在更高层次上满足了社会的一种全新需求,这样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行业指导性与前瞻性,是满足社会需求的一种更高级形式。
2.2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互动模式
2.2.1学生讲堂从教学过程来讲,目前养牛学的教学主要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其中穿插录像和图片加以说明,教学效果比以前纯粹地“黑板养牛”有了较大的进步,使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教学改革的推动者,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拓宽学生专业知识,提高学生查阅资料、语言表达和团体协作等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养牛学“学生讲堂”采取小组成员上台讲课、台下学生和教师提问、最后教师点评和总结的方式进行。“学生讲堂”的主要内容和方式包括:课程知识点交流、课外知识点沙龙、养牛热点专题沙龙等。通过“学生讲堂”,学生们主动查阅各种资料,深入学习课程重点,了解学科发展动态,整理、归纳自己所获得的新知识、新方法,做成多媒体课件进行交流,营造自由、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学生讲堂”中出现的学生在某个方面知识的缺乏以及学生对教学某些新内容的需求和建议均是进一步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重要信息,促进教学模式的优化。
2.2.2课堂辩论课堂辩论由师生共同选择适宜的互动主题,学生依据自身的兴趣选择辩题,教师明确提出课堂辩论要求,在正式举行课堂辩论前,应预留1~2周的时间由学生自行查阅课内外相关资料,收集整理论据,制作辩论PPT。实施课堂辩论时,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要控制好辩论主题和节奏,引导学生合理论述,避免出现无谓争论,防止走题。每个辩论主题至少应安排1个学时的时间,要求辩论双方利用PPT来阐述支持或反对的主要理由,讲解时间不超过10min。正反方阐述结束后进入自由辩论时间,自由辩论在教师适当引导下进行,促进学生对所学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每次课堂辩论后由教师点评辩论双方的优缺点,提出在课后辩论双方应进一步深入了解的方向,进一步引领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课堂辩论结束后,学生以课后作业或小论文的形式提交辩论总结,训练和培养学生主动进行书面总结的习惯与能力,同时教师在课堂互动中需做好教学记录,课后及时进行总结归纳,使课堂互动教学方式更好地应用于专业课程的教学。
3养牛学实践教学方式改革
3.1养牛场现场教学
养牛学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几年,养牛学教学团队在校内养牛场添置了学生食宿所用的材料和用品,制订了详细的教学和实习计划,每年的10月初,在结束了养牛学部分理论课的学习之后,在任课教师的带领下,动物科学专业每个班的学生分别到牛场开展为期3周的养牛场现场学习,教师与学生同时参与到生产实践中,在养牛现场为学生实地讲解养牛生产的全过程,尤其是南方地区集约化养牛业生产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及时让学生将所学理论与生产实践联系起来,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化,显著地提高了实践课的教学质量。通过这种“理论-实践-理论提高”的教学模式,保证动物科学专业的每个学生都能熟悉奶牛和肉牛的生产管理、遗传繁育、饲料配制、环境控制、疾病防控等全过程,使之具有在生产一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培养专业基础和实践技能扎实的养牛应用型人才。
3.2远程视频教学
养牛学作为动物科学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已做到了让动物科学专业每一位学生到校内基地现场学习3周,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但作为除动物科学以外的其他专业如动物生物技术、兽医等专业的主要课程,让几百名学生全部到生产一线去上课也存在很大的现实问题;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教学团队充分利用省级校外实习基地资源,建立“学校—基地”互动的现场视频教学。目前,动物科学学院已建设一个远程视频教学实验室,配备70台电脑和互联网服务器,在标准化的省级奶牛、肉牛实习基地安装了30个全方位摄像头和互联网服务器,定期采集、储存、处理和传输数据,同时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为现场生产操作技术进行讲解。这种模式为学生补充贴近现实的实践知识和操作技能训练,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优化了实践课教学效果。
3.3虚拟实验教学
养牛学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实验教学部分主要包括了牛的年龄鉴定、体尺测量、屠宰性能测定等。每年的11月份,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生可在实习现场进行养牛学实验,而其他专业的学生不能到生产一线去上课,实验教学部分主要是通过虚拟实验教学的方式完成的。虚拟实验教学是对实际实验教学的虚拟,其融合了网络教学的优势,具有建设速度快、成本低、易于管理的特点。采用虚拟实验教学系统,可以突破时间、地点和设备数量的限制,学生可以在一个更方便、安全的环境下做实验,顾虑更少,自由度更大。养牛学教学团队通过与本校信息学院的相关教师合作,共同开发了养牛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确定设计的实验条件和方案在计算机上进行仿真实验并得到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更容易获得相关知识,实验结果更容易保存。对教师和管理人员来讲,实验教学过程更容易控制,实验教学的指导效率更高。虚拟实验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孙宝丽,谢青梅,付晓兰,姚兵华)
上一篇: 新疆地区引入小尾寒羊应注意的问题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