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在校生数量急剧增加,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成大众教育。但由于高校在办学理念、目标定位、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等方面不能及时更新,再加上学生对高等教育理解的偏差和自身原因,造成大学毕业生缺乏相应的实践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此种现象在动物医学专业表现突出。动物医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在具备扎实理论基础上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够解决畜牧业生产中疫病防控和兽用药物使用等问题。为此,加强对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锻炼,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我国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文章结合河北农业大学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对如何加强和改进动物医学院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略述管见。
1当前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原因
1.1人数扩招与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在校人数剧增,造成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尤其是地方高校,教育资源甚是紧张。许多地方院校专业教师的师生比低于教育部规定的1∶18,师资力量不足,成为制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方面原因。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导向下,各高校都急迫进行扩大校区建设,扩大招生规模。由于各地方教育财政支出的不平衡,部分高校出现严重的财务危机,致使学校在教学业务经费、实验经费支出等出现缩减,实验动物数量减少,开设的实验课程减少,实验过程缩短,对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造成影响。还有一些本应实验操作的教学实习改成参观学习,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从事正式生产经营的能力。
1.2专业实践教学培养存在不足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的质量决定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虽然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已经成为各高校的共识,但在实验课程建设方面并不理想。一是受传统教育思维影响,各高校仍把课程教学作为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最重要部分,在学分设计上往往占87%以上,实践教学部分中除去一些素质教育,真正专业技能训练所占比例不足22%。二是在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方面,教学内容结构较为松散,往往是依附在理论教学上,多数实验内容是验证性实验,缺乏相对独立,更谈不上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需求为出发点,以整合各学科知识为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教学设计。三是目前在高校普遍存在的二级学院设置的构架下,实验设备共享、学院间协调、课程内容设计等方面的组织工作难度较大,不能形成统一有效的资源配置。四是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大多使用教程陈旧,不能跟上现代畜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考核考评方法单一,过分注重实验报告的质量,对实际动手能力的考察不全面,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3缺乏“双师型”教师,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差
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决定学生专业能力水平。招生数量的急速扩大出现了严重的师资不足,高校突击招聘教师,许多刚走出校门的硕士、博士毕业生直接充实到教学一线。这些人员虽然有着较高的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但接触一线生产少,缺乏实践操作能力,不能满足实践教学要求。再加上由于高校教师承担的教学科研任务过于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深入畜牧业生产一线,了解生产过程,查看现阶段的养殖水平,帮助养殖、生产企业解决生产中的问题,这种缺少“接地气”的经历使青年教师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这种“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4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实践能力培养
当代学生成长环境一般比较优越,没有经历过苦难,缺乏吃苦精神。而动物医学专业就业工作的环境较差,学生往往不愿意去生产一线就业,缺乏主动参与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动物医学专业作为大农学科专业之一,学生主动报考的很少,多数为调剂生,而且农村生源比例较大,对农业知识的求知欲差。学生专业思想不牢固,不主动规划自己的学业、职业,相应地就缺乏主动参与实践教学的热情和主动设计实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动力。
2加强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
2.1拓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构建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新方案
以主动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对人才能力培养需求为目标,全面梳理实践教学内容,明确专业能力培养任务,构建合理、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2.1.1改革管理方式,促进实践教育资源的科学利用学校职能部门主导整合校内实践教学资源,打破原有学科、学院之间的界限,使分布在不同单位的实验仪器、平台、实验动物等能够统一到一个平台,弥补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加强实验平台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科技,可以直观发现各实验资源的利用情况,能够更加合理地安排实践教学活动,提高资源利用率。河北农业大学构建的校级教学实验教学中心和公共教学实验平台,实现校内教学资源充分共享,促进了实践教学资用的充分合理利用。
2.1.2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数量受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影响,当前的动物医学专业教学过程仍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讲授课所占比例过大。在教学大纲规定总的课时数不变的情况下,将一些有验证性实验依附的课堂讲授减少,增加实验课时,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也更能将知识点掌握牢固。例如,将兽医药理学中“有机磷酸酯类中毒及其解救”章节就可以在实验教学“敌百虫中毒及其解救”中边观察机体变化边进行详细讲解。另一方面是科学合理地合并实验次数,将有连续性的二、三个实验合并成一次实验,这样既可以增加实验课相对时长,又能在实验动物使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使更多的学生有独立操作实验过程的机会。
2.1.3加强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增加探索性的实验项目,对学生着力开展创新能力、动态思维能力培养。探索性实验要求事先对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案作充分的了解,根据实验目标自己设计实验技术路线、实验步骤。这要求学生在实验开始前必须对所学的理论方面知识进行全面复习,学懂学透,牢固掌握;在设计实验时必须有思考,能够激发学生创造力。由于结果的不可预测性,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学生先前没有预料到的现象或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要求学生即时设法校正和解决,这对培养学生动态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建设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和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动物医学专业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条件。
2.2.1建立有效激励机制,鼓励青年教师主动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高校通过精神鼓励,动员青年教师深入生产一线,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了解行业发展状况和遇到的发展问题,增强教学针对性。在校内科研立项方面,大力度倾向实践性的科研项目,提高经费支持额度,严格结题条件,引导青年教师科研方向立足解决生产问题,同时也提高了教师实践能力。这对于地方高校立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尤为重要。完善考核激励机制,规定青年教师尤其是新进入学校工作的教师,每年到生产单位调查研究、参加实践锻炼的时间不少于20d,并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职称评定和申请优秀称号的重要依据。
2.2.2积极创造条件,为青年教师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保障积极与地方政府建立深入合作,制订可操作性强的实施办法,为青年教师到地方挂职锻炼争取到政府的支持。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学校的“三结合”基地为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工作平台,使青年教师能够深入参与到生产过程,加强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实践教学水平。鼓励教师到社会兼职,通过为企业兼职直接参与到生产过程,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2.3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增强学生提高实践能力主动性
教学是一个相互的过程,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因素。
2.3.1强化学业、职业规划教育,增强学生学习目的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的前提,要通过系统地对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开展学业规划教育。河北农业大学在新生入学后,第一周集中开展入学教育,主要是开展校史教育,让学生了解学校辉煌的办学历史和农业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提升学生“学农”的自豪感。开展专业思想教育,邀请院长、系主任、知名专家对动物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研究内容、就业方向进行详细介绍,使学生对四年本科学习有整体认识,引导学生开始思考自己的大学生活。邀请行业主管部门人员、行业知名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优秀毕业生来校作报告,介绍畜牧业发展前景、对人才素质要求和就业的方向,帮助学生树立人生发展方向。对高年级学生侧重职业规划教育,通过开设职业规划指导,让学生将自己的就业目标具体化,对照就业岗位对能力的要求,主动参与相应的实践能力锻炼。
2.3.2丰富实践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兴趣积极践行“开门办学”的方针,与畜牧企业建立广泛深入的合作,利用节假日安排学生驻场进行实习,直接接触生产过程。建立学校、企业联合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学生就业意向,重点加强单一畜种的疾病防控技术训练。河北农业大学分别与家禽企业成立“华裕班”、“正大班”;与养殖企业建立“猪病诊断试验强化班”。举办兽医技能比赛,通过前期训练、竞争比赛等激发学生参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积极性,提高兽医技术水平。组建兽医技术兴趣小组,聘请专业教师为指导教师,针对不同畜种的当前流行病开展研究,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3结束语
加强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是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养成、提高就业能力尤为重要,也是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这需要高校及时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使学生毕业时成为在具备扎实理论基础的同时,具有较强实践操作和思维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我国现代兽医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做出贡献。
(河北农业大学,张竞乾)
上一篇: 当前肉牛养殖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