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刍议当前农村中小养猪场(户)猪病多发原因

刍议当前农村中小养猪场(户)猪病多发原因

     当前养猪场、户猪病多发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以下4个:

1人为因素

1.1从业人员年龄大、文化水平低、专业知识匮乏

     目前,中小养猪场、户仍然是我国养猪业的主力军,从业人员多为农村闲散劳力,年龄多为40~60岁人员,文化水平以小学、初中为主,多数人凭经验养猪或者学着人家养猪,很少有人系统学习过瘦肉型猪的快育肥法和猪病防治知识,在猪病防控过程中多为跟着感觉走或人家咋干咱咋干。

1.2猪场选址、场内布局及饲养管理不科学

     由于养猪从业人员多为农村闲散劳动力,专业知识缺乏,资金力量有限。在猪场选址上多为因陋就简,或者为图方便毗邻交通要道,或居民集聚区,稍微好一点的进入养殖小区,多数不符合动物防疫条件要求。

     由于养猪场规模小,占地少,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栋舍间距小且母猪舍、分娩舍、保育舍多居一栋,流水作业。不具备全进全出、空舍、消毒的防疫要求。中小养猪场户多数都没有设立病猪隔离治疗舍,一旦发生传染病,轻则感染一圈,重则危害整栋,甚至全场。

     饲养管理方面,依然沿袭传统养猪模式,照抄照搬瘦肉型猪饲养方法,使圈舍内猪密度过大,尤其是严冬时节为了保温,对圈舍进行全部封闭,使圈舍空气污浊、灰尘弥漫,极易引发呼吸道疾病。

1.3违背猪的生物学特性

     为了提高圈舍利用率,便于集约化生产,人为地把猪限制在狭小的空间和定位栏内,尽量减少其活动范围,使猪的环境适应能力及非特异性免疫力明显下降,为疾病多发埋下伏笔。

1.4滥用抗生素和生物制品

     中小养猪场户由于规模小,多数没有兽医技术人员,猪病防控缺乏系统措施。多数受同行及兽药、生物制品厂家技术人员的宣传左右,药物保健及免疫接种不明就里的跟着感觉走,且有随意加大兽药及生物制品用量的行为。长此以往,耐药菌株、病毒毒力增强等现象将会越来越多。

1.5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意识淡薄。

     由于养殖场户缺乏兽医专业技术且缺乏学习,对猪病综合防控意识淡漠。主要表现有:(1)场户门禁及消毒设施形同虚设;(2)没有发病不消毒,一旦发病乱消毒;(3)没有一套适合自己场户的科学免疫程序;(4)多数不能深刻领会“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观点。

2猪的因素

2.1为适应市场进行选育,但对环境适应能力下降

     杜、长、大三元杂瘦肉型猪饲料转化率高、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皮脂薄。但由于其生长速度快、皮脂薄,导致其对自然环境适应能力差,非特异性抗病力相对较弱。要想养好猪,必须了解该猪的品种特性,为其创造适合生长的环境为首要条件。


2.2种猪带毒

     种猪带毒已是不争的事实,据《养猪杂志》及猪病研讨会和其他文献报道,种猪HC、PRRS、PR、PCV2的带毒率低则8%~9%,高的竟达到30%~40%左右。大家都知道,很多疾病都可以垂直传播,PRRS、PCV2更是免疫抑制性疾病,仔猪一旦感染这几种疫病,免疫抑制、抵抗力下降在所难免,之后疾病多发就顺理成章了。

3饲料因素

     近年来“玉米霉变说”在养猪和兽医界逐渐被认可。霉菌毒素危害的严重性还有很多养猪人认识不到位。霉菌毒素中毒有以下几个特征:(1)微量性。(2)渐进性(3)隐蔽性(4)不可逆性(5)免疫抑制性。母猪由于生长周期长,内脏受损严重,表现为繁殖障碍或生产力低下,使用寿命短,育肥猪则表现免疫抑制和疾病多发。

4疾病因素

4.1免疫抑制性疾病(HC、PRRS、PCV2、喘气病)

     由于免疫抑制性疾病在猪群中广泛存在,加之霉菌毒素的作用,使机体的抗病力明显下降。而且使免疫接种工作处于无效状态,这又给疾病多发埋下了一个伏笔。

4.2病原毒力增强

     由于养猪场户为保猪群平安而滥用抗生素进行长期大量的药物保健,或者大剂量使用生物制品进行疾病预防和治疗。使病原微生物的生存环境恶化,迫使病原微生物毒力增强、变异或对药物产生耐受性,从而使原来有效的免疫接种和药物保健失去效力,使猪场疾病多发。

     综上所述,人们为了适应市场,提高圈舍利用率,培育了三元杂交的新品种,推广了集约化养猪新模式。但由于养猪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和资金水平的限制,没有能够给猪提供相应的生存、生活空间,恶化了猪的生存环境,使猪的健康状况不佳。加上种猪带毒和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普遍存在,养猪从业人员不能正确对待,使得养猪业疾病频发,损失巨大。

     希望通过本文使广大养猪从业人员和基层畜牧兽医从业人员对猪病多发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就病说病的层面上,要从发病根源上找原因,以期尽快控制疫病,把损失降到最小。

(河南省济源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董振虎,李静,付云云;河南省济源市动物卫生监督,杨勇,郝佳)

上一篇: 不同能量水平对冬季生长猪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