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奶牛生产疾病的群体监测

奶牛生产疾病的群体监测

     营养代谢状态监测是根据预防医学的观点,通过定期监测血液、尿液、乳汁中的某些成份,评价畜群或个体营养状态,预测预报营养代谢障碍病的一种方法,又称凯谱顿代谢特征或轮廓。开展营养代谢状态群体监测,不仅可判断饲料的营养搭配是否合理,还可预测营养代谢障碍疾病的发生,是规模化奶牛场预防奶牛生产疾病的主要措施之一。

2.1 群体营养代谢监测指标群体营养代谢监测主要包括能量、蛋白质、矿物质元素等。

2.1.1 能量平衡监测指标
 
     能量平衡是影响奶牛健康、泌乳和繁殖性能最为关键的因素。评价奶牛能量平衡的指标主要有:体质量、体况分数、背部脂肪的厚度、血浆β羟丁酸(BHBA)、非酯化脂肪酸(NEFA)和葡萄糖浓度。体况分数在生产实践最常应用,但其敏感性不够。血浆葡萄糖是能量平衡灵敏的指标,其浓度可能受到应激和胰岛素抵抗等因素的影响。BHBA是最常用的指标,但其不够敏感,而且可来自食物。近年来对NEFA作为判定能量平衡指标的认可度大有提升。许多研究表明,能量平衡和血清NEFA浓度密切相关。血清NEFA浓度是应答能量负平衡所致的脂肪动员的结果。因此,NEFA浓度直接反映脂肪组织分解量。过渡期奶牛,血清NEFA浓度对能量平衡改变的评价比体况分数敏感。

2.1.2 蛋白质营养状态监测指标

     目前尚无能直接反映蛋白质状态的单一代谢产物。所以,需要应用联合参数,如血液尿素氮(BUN)、肌酐、总蛋白、白蛋白和肌酸激酶(CK)等。BUN浓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日粮蛋白摄入和瘤胃可降解性、日粮氨基酸组成、相对于需要量的蛋白摄入,肝和肾机能,肌肉组织的分解,以及日粮碳水化合物的量和降解性。肌酐常被用于估计肾机能。总蛋白和白蛋白反映蛋白质的可利用性,在蛋白质缺乏时其值降低,但其改变需要一定的时间。Houweling等通过分析血浆3-甲基组氨酸(3-methylhistidine,3-MH)浓度和超声测定背最长肌厚度评价肌肉蛋白动员。血浆3-甲基组氨酸和背最长肌厚度指示蛋白动员平均启动在产前,持续到产后4周。

2.1.3 矿物质营养状态评价的指标
 
     奶牛养殖生产关注最多的宏量元素是Ca、P、K、Mg、Cl、S等,因为这些矿物元素与乳热、母牛倒地不起和弱母牛综合征等疾病的发生有关。但是,血液中多数矿物元素的浓度受到内环境恒定调控机制严格的调控。内环境恒定机能正常时,血液中宏量元素的浓度不反映日粮状态。血液P、K、Mg、S浓度对日粮摄入的影响略微敏感。血液Na和Cl浓度在肾和消化机能紊乱以及日粮极度缺乏时可发生改变。产犊前后血钙浓度对钙调控系统的机能状态和产犊后超过2周的临床或亚临床低钙血症可能是有用的指标。由于完整的钙调控系统,血钙浓度不是很灵敏的指标。为此,测定直接与内环境恒定调控系统机能和反应相关的参数有可能提供有关矿物元素营养状态的信息,例如尿Ca、P和羟脯氨酸等的排泄。

     上述监测奶牛能量、蛋白质和矿物质营养代谢状态的主要目的是评价日粮搭配是否合理,而目前奶牛养殖生产则侧重过渡期奶牛生产疾病的监测。

2.2 生产疾病的监测指标主要包含血液、乳汁代谢物和饲养管理参数

2.2.1 血液代谢物
 
     近年来国外学者采用监测过渡期奶牛血液代谢物预测预报生产疾病的发生。常用的血液、乳汁代谢物主要是反映能力代谢状态的指标,如NEFA和BHBA等。一般认为产前2周血清NEFA浓度和产后2周内血清BHBA浓度与生产疾病的发生、产奶量、繁殖性能和淘汰率的关联度较大。预计分娩前最后7~10d高NEFA浓度(>0.4mmol/L)与真胃变位和胎盘停滞的发病率、泌乳60d内淘汰率的增加及泌乳头4个月的产奶量减少有关。产后第1或第2周亚临床酮病(血清BHBA>1.2~1.4mmol/L)与提高真胃变位、子宫炎、临床酮病、子宫内膜炎、延迟产后不排卵的发病率、增加乳房炎严重性和泌乳初期低产奶量有关。Chapinal等的试验表明,产前1周升高的血清NEFA浓度与增加产后胎盘停滞、子宫炎和真胃变位的风险度有关。产犊前后2周的NEFA和钙浓度与真胃变位的风险度相关。真胃变位和酮病高发牛群呈现低代谢指数(the revised quantitativeinsulin sensitivity check index,RQUICKI),糖、胰岛素和非酯化脂肪酸增加。产后头3周,RQUICKI作为真胃变位和临床酮病高发牛群的指征比单个参数敏感,但其应用价值尚需证实。

     Geishauser等认为产后第1、2周血清AST和BHBA可用于后来发生的皱胃左方变位的诊断试验。血清AST活性和BHBA浓度越高,其后诊断皱胃左方变位的几率越高。产后第2周的血糖和钙浓度越低,其后诊断皱胃左方变位的几率越高。人工饲喂试验诱发的皱胃左方变位病牛在临床诊断之前主要表现为干物质摄入减少(<6.5kg/d)和产奶量减少(<8kg/d)。在临床诊断前10d内,血液钙、葡萄糖、胰岛素浓度显著减低,而NEFA、β羟丁酸浓度和AST活性显著增加。

     血清NEFA和BHBA浓度的临界阈值是根据其产前产后浓度的变化与之后生产疾病发生的相关性确定的。Ospina等设定的预测真胃变位、临床酮病、胎盘停滞和子宫炎等疾病血清NEFA临界阈值为产前0.29mEq/L,产后的为0.57mEq/L;血清BHBA的临界阈值为产后10mg/dL。血清NE-FA作为生产疾病预报指标的危险比率>1.8,BH-BA的危险比率>2.3。虽然产前血清NEFA和产后BHBA与临床疾病发生显著相关,但产后血清NEFA浓度与产奶30d内真胃变位、酮病、子宫炎和胎盘停滞发生的危险关系最大。Duffield等报道,产犊后第1周血清BHBA浓度≥1.2mmol/L与后来真胃变位发生的优势比(odds ratio)为2.60与子宫炎的优势比为3.35;判断真胃变位风险度产后2周BHBA临界阈值为≥1.8mmol/L,其优势比为6.22。根据产后第1、2周血清BHBA预测后来临床酮病发生的最佳阈值分别是1.4mmol/L,优势比为4.25、5.98。产后第1、2周期间最大的BHBA与低产奶量、低乳脂率和低乳蛋白率相关。影响产奶量的产后第1、2周血清BHBA浓度分别为≥1.2mmol/L和≥1.4mmol/L。对产奶量影响最大的产后第1、2周血清BHBA浓度分别为1.4mmol/L(-1.88kg/d)和2.0mmol/L(-3.3kg/d)。血清BHBA浓度1.4mmol/L确定为高酮血症,其增加了产后2周患病的风险度,可引起泌乳初期产奶量的明显减少。

     总之,对表现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相关临床症状(跛行、瘦弱、群淘汰率和死亡率高)的牛群应测定瘤胃液pH,监测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发生情况。通过检测泌乳早期血液BHBA浓度监测牛群亚临床酮病的患病率,尤其适用于泌乳初期真胃变位发病率高或淘汰率高的牛群。对泌乳3周有亚临床酮病的牛群,应考虑检测临近分娩牛的血清NEFA浓度,以确定临近分娩牛的能量负平衡。检测产犊当天奶牛的血钙浓度有助于及早发现亚临床低钙血症,监测日粮所引发的钙内稳方面的问题。

2.2.2 饲养管理参数
 
     饲养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奶牛的生产性能和健康状态。生产疾病的发生与饲养管理密切相关。所以,奶牛生产疾病的监测离不开对饲养管理的评价。

     诸多饲养管理因素可影响生产疾病的发生。在生产实际中常纳入监测范围的危险因素涵盖:牛的特征、营养、环境和管理因素。牛群特征包括品种、胎次、年龄、体况、产奶量等。营养危险因素主要是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环境、管理因素包括季节、气候、舍饲、放牧、运动、干乳期长度及产前挤奶等因素。

     研究发现,日粮钠和钾含量高,氯和硫含量低,低钙血症发病率增加,而日粮钠和钾含量低,氯和硫含量高或添加阴离子盐,低钙血症发病率降低。因此,根据强离子差(SID)理论建立了阴阳离子差(DCAD)方程,即DCAD(meq/100g DM)=(Na++K+)-(Cl-+S2-)。计算日粮DCAD可预测牛群乳热的发生。在此基础上,国外学者运用荟萃分析(meta-analysis)预测乳热的发生。根据产犊前日粮营养成分(%DW),按(Na++K+)-(Cl--S2-)计算DCAD(meq/100g DM),和暴露产前日粮的天数,可按下列任何一个方程计算:

     LT1=-5.76+5.48(Ca)-5.05(Mg)+1.85(P)+0.02(DCAD)-2.03(Ca2)+0.03(暴露产前日粮天数)

     LT2=-5.17+5.74(Ca)-8.66(Mg)+2.30(P)+0.78(K)-3.48(S)-2.16(Ca2)+0.04(暴露产前日粮天数)

     乳热发病率(%)=eLT/(1+eLT)×100

     乳热的发生与DCAD的线性相关,指示DACD降低预示乳热发生减少。方程中加上暴露产前日粮天数是因为暴露产前日粮从产前20d增加到30d可使乳热发病增加42%。

2.3 样品的采集

2.3.1 采样时机
 
     以往的做法是:一般在泌乳初期(泌乳10~20d)、泌乳中期(泌乳50~60d)和干乳期(产犊前7~10d)采样。每年至少采样3次,即春、秋、冬季各1次。如前所述,鉴于生产疾病主要发生在过渡期(产前3~4周至产后3~4周),近年来把过渡期作为监测的重点,特别是产前1~2周至产后1~2周。

     亚临床酮病患病率在泌乳头6周最高,峰值在泌乳第2周。测定泌乳早期血液BHBA监测牛群亚临床酮病的患病率可应用于所有的牛群,尤其泌乳初期高真胃变位发病率和淘汰率的牛群。监视产犊当天牛的低钙血症可提供有关日粮所引发的钙内稳方面的问题早期监测。Kida通过对泌乳期和干乳期围产期疾病高发牛群和无围产期疾病牛群代谢谱试验,采用每10d标准(the ten-day criteria)在高围产期疾病牛群能检出体况过度,低白蛋白、胆固醇和镁,及高NEFA血症的牛。所以,每10d标准能发现群和个体的代谢异常,可成功用于围产期奶牛。

     由此可见,监测牛群产前、产后1~2周营养代谢状态有助于生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测预报。

2.3.2 样本数量
 
     以往是按牛群10%来计算样本数量,对于较大的牛群存在样品数量过大的问题。为避免这一问题,现通常按每群每一泌乳阶段的牛不少于7头牛,对于较大的牛群每一泌乳阶段的样本数量可增至12头。

2.3.3 混合样品
 
     即便是按每群牛3个泌乳阶段最低样品数量21头份计算,其检测费用也很高。为此,提出混合样品的做法,即将每一泌乳阶段7头牛的样品制备成1个检测样品,其结果代表了某一个泌乳阶段奶牛群体的变动趋势。与个体平均值相比,对大多数代谢产物来说,混合样具有相同的价值。混合样品NEFA和BHBA浓度与个体样品平均值和NEFA和BHBA浓度超过预定阈值牛的数量呈显著相关。混合样品NEFA和BHBA浓度对群体亚临床酮病的检测相当准确,每群10头牛的样本大小是适当的。

2.3.4 样本的代表性
 
     受试牛不是随机选择的,应选择同一泌乳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体况一般的牛,不可选择体况过高或过低的牛。对于更换饲料的牛群,应在2周后待瘤胃活性完全恢复后进行。摄食影响血液生化指标的改变,特别是喂饲过多精料的牛,应在挤奶后2h采样。自由采食的可任意选择采样时间。

2.4 监测指标阈值的确定

     阈值(threshod)又称临界点(critical point)或截点(cut point)。监测指标阈值是根据发病前监测指标的变动与后来生产疾病发生的相关性而确定的。过渡期奶牛的血液代谢指标是变动的,因泌乳阶段的不同其正常参比值亦不相同。因此,过渡期不同时间监测指标的阈值也是有差异的。综合文献报道,生产疾病监测指标的阈值分别是:血清NEFA浓度产前7~10d为>0.4mmol/L,产后为0.57mEq/L(mmol/L×原子价);血清BHBA浓度产后第1、2周为>1.2~1.4mmol/L。第1、2周期间最大的血清BHBA表达与低产奶量、低乳脂率和低乳蛋白率相关。对产奶量的影响起于产后第1、2周血清BHBA的浓度分别为≥1.2mmol/L和≥1.4mmol/L。对产奶量影响最大的是产后第1、2周的血清BHBA浓度分别为1.4mmol/L(-1.88kg/d)和2.0mmol/L(-3.3kg/d)。

     混合样品的测定值代表了均值上下数个个体的一个群体测定值。按照一般原则,混合样的均值应位于正常参考值的中点。例如,受试的新产犊母牛混合样品的血清总钙为2.25mmol/L,参考范围为2.25~2.99mmol/L,提示混合样品中有多个个体血清钙值低于正常范围,存在亚临床低钙血症的可能性,但在个体样品则可解释为正常。混合样品血清钙浓度2.25mmol/L代表了一个群体,约有50%的个体血清钙浓度在其上和下。

2.5 监测结果的评价
 
     奶牛营养代谢监测的目的是评价过渡期的营养状态,预测围产期疾病。而过渡期奶牛营养状态的优劣,围产期疾病发生的多少,与饲养管理的好坏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评价营养代谢监测结果首先要考虑的是饲养管理因素。饲养管理因素可提供引起营养代谢监测指标异常的原因和生产疾病诊断的线索。奶牛群体营养代谢监测通常是在查找饲养管理因素未果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营养代谢监测是评价群体营养代谢状态的第2步,其有助于查找饲养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许多因素可影响个体或群体血液或乳汁中代谢产物的浓度,采用单一监测指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选择数种指标组合监测才有可能提供可靠的诊断信息。

(吉林大学动物医学学院,刘国文,李心慰,李小兵,王哲)

上一篇: 奶牛生产疾病的早期诊断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