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过渡时期农村从业兽医现状调查

过渡时期农村从业兽医现状调查

     随着近年来畜牧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传统养殖不断萎缩、大量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兽医和乡村兽医的退休退出、基层畜牧兽医站改制后退出了社会化的经营性技术服务,使乡村兽医缺乏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但笔者认为,这是社会发展进步、行业转型并轨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阶段性、过渡性的矛盾,随着行业转型升级和并轨的完成,这一矛盾将得到较好的缓解和消化。

1过渡时期的标志

     笔者之所以提出“过渡时期”这一概念,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调查分析。

1.1养殖方式转变

     众所周知,近年来,由于中央和地方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畜牧产业发展的优惠补贴政策,加之现代养殖技术的普及和提高,使养殖行业在社会各行业中的平均利润有所提高,在政策扶持、利润提升的驱动下,企业资本、商业资本、社会资本大量投向养殖业,致使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工厂化、商品化的现代养殖业发展迅速,传统落后的家庭自给式的养殖迅速萎缩,过去“家家养猪、户户养禽”的“繁荣”景象也不复存在。

1.2数量构成变化

     规模养殖的迅速崛起,带来了养殖业质的提高和量的分解变化。虽然畜禽养殖的点和面大大减少,但质和量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据江津区相关部门2012年抽样调查统计:一是饲养户比例下降。全区畜禽饲养(场)户占农村总户数的比例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有大幅度下降,二是产品总量增加,饲养户数虽然成倍下降,但畜产品总量却大幅上升,全区肉、蛋、奶分别比80年代增长187%、412%和37%;三是目前江津区规模养殖场畜产品生产量已占总产量的52%,而上世纪80年代却不足1%;散养户虽然占养殖总户比例比较大,但其总产量已不足50%,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比重还将进一步下降。

1.3兽医体制改变

     经过2006年和2007年的两次改革,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和兽医体制的改革已基本完成。绝大多数的基层畜牧兽医站已退出了畜牧兽医社会化的经营性技术服务,使转型时期畜牧业经营性的社会化技术服务暂时出现了“断档”。在畜牧产业转型升级未完成、兽医从业管理新机制未建立的情况下,出现这种暂时性“断档”和“镇痛”是正常的,机制改革中出现的这一问题,通过时间和机制的逐步完善是完全可以解决的。

1.4兽医需求减少

     众所周知,饲养面和户数的成倍减少必然带来对兽医技术人员需求数量的减少。规模化、集约化的养殖需要的是高素质、高效率、实用型的畜牧兽医技术人才,而不是低层次的、“大众化”的普通“赤脚兽医”。一个养殖场虽然只配备1名兽医,但其工作效率和工作量却是乡村普通赤脚兽医的数倍或数十倍。从长远看,只要配备“少而精”的驻场兽医就可满足养殖者的需求。因此,乡村兽医缺乏的矛盾应是过渡时期暂时性的矛盾。随着过度时期的结束,矛盾将得以缓解或解除。但在未完成过渡之前,在一些边远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这种矛盾仍然存在,甚至有时还十分突出。这也是畜牧产业和兽医行业处于过渡时期的一个明显标志。

2从业现状调查

     根据历史和目前调查数据统计,江津区原有兽医从业人员由在编兽医、赤脚兽医、营药兽医、退休兽医和社会游医五部分组成。其人员总量和从业人员数量均成倍减少。

2.1在编兽医显著减少

     目前,本区28个基层畜牧兽医站(检查站)共有在编在岗兽医(动物检疫员)394人,其中直接、间接从事兽医经营性技术服务的约有100人,而1990年全区基层畜牧兽医站有648名在编在岗兽医从事兽医经营性技术服务,相比减少近六倍。

2.2赤脚兽医数量锐减

     据2012年调查清理统计:全区登记在册的“赤脚兽医”(乡村从业兽医)374人,其中实际长期从业的不足100人,与原有每村1名共937名村“赤脚兽医”相比减少8倍。

2.3营药兼职兽医减少

     全区目前现有登记在册的从事饲料、兽药的个体经营者(户)562人,实际从业者不足200人,与90年代最多时的从业人数682人相比减少一倍多。他们中,原有相当部分均兼营了农村兽医临床技术诊疗服务,而目前已基本“歇业”。

2.4退休兽医从操旧业

     目前,全区有畜牧兽医站退休人员286人。他们退休后,应养殖者要求,目前仍有部分间断性地从事农村兽医诊疗技术服务,而过去这是不允许的。

2.5社会游医替代补充

     除上述四部分外,少数农村赤脚医生(人医)和未登记在册、间断跨区域从事兽医诊疗技术业务工作的约有80人。他们应养殖者的服务需求,时断时续地从事少部分兽医诊疗服务。

     以上五部分人员中的现从事者,绝大多数都是以兼职、或间断性地从事动物疾病诊疗、仔猪阉割和少量生猪人工配种等技术性有偿服务。以此为主业、维生者为数极少。

     上述兽医从业人员减少的数量,并不等同于实际需求的数量,正如前面已述,畜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使普通传统兽医的需求数量出现“过剩”,加之业务量的萎缩带来从业人员收入成倍减少,致使从业人员快速退出和行业技术服务暂时性的“秋黄不接”是过渡时期农村兽医缺乏的主要矛盾。

3从业人员减少原因剖析

3.1从业人员大量退休

     众所周知,上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进基层畜牧兽医站工作的老兽医和从事乡村兽医工作的赤脚兽医已全部退休,八十年代从事兽医工作的已部分或即将退休,加之退休人员与新公招人员不成比例,致使从事人员出现“负增长”的状况越来越突出。如本区2000年至2012年的13年间,先后有118名职工退休,而同期新招人员48人,两数相比之差近3倍。

3.2业务萎缩造成人员过剩

     与散养农户减少、规模养殖场“自给自足”、疫病防控能力增强相适应,兽医诊疗的业务量也显著减少。过去一名兽医每天能诊疗多起动物疾病,每月收入数百元或上千元,现在数天都无一起病可看,每月收入不过三、四百元;过去一个饲料经营户每天能销售几百千克甚至数吨饲料,月纯收入数千元甚至上万元,现在几天“不进账”的情况也经常发生。这是导致从业减少的主要原因。

3.3社会平均收入差距扩大

     乡村兽医基本上都是实行走村串户式的上门服务,工作环境、条件艰苦,且还要承担一定的诊疗责任风险,而他们所获的劳动报酬却与社会其它行业所获劳动报酬形成反差。这种付出与所获不成比例的关系导致原从业人员歇业退出,使兽医从业队伍不断萎缩。

3.4社会缺乏兽医工作认同

     长期以来,由于在社会对兽医工作存在偏见,使兽医工作者政治地位、社会地位、经济待遇“三低”的状况始终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兽医人员心存诸多疑虑和困惑,加之目前就业范围广、选择渠道多、劳动报酬相比高,以致出现老兽医在岗不敬业、年青兽医寻找关系忙“跳槽”、大学生进来想出去、社会青年厌视不愿学的尴尬局面。据统计:本区2007年以来,先后公招大学生充实基层畜牧兽医站共48人,而同期调离、借用、辞职的就有39人。

4解决途径及办法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和原因分析,本人认为:要解决好过渡时期农村从业兽医缺乏的矛盾,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鼓励“以老带新”。即地方政府应制定出台“带徒学技”、“跟师学技”奖励的政策,使老兽医真心带、真心教,以加快乡村兽医的培养和“更新换代”。二是配齐乡村兽医。即通过技能操作和理论考试,从社会兽医从业人员中择优选用一部分为每个农业行政村配备1名乡村兽医,并发给《资格证书》,承担原村“赤脚兽医”的的工作职责。三是落实劳动报酬。对取得《资格证书》的乡村兽医,在履行好原“赤脚兽医”工作职责的前提下,按所在村干部的补贴标准,由财政预算专款解决其劳动报酬。这是解决目前乡村兽医不足问题的核心。此前,重庆市有的区县已按此办法执行,并已取得很好效果。四是强化技术培训。业务主管部门要强化对乡村兽医的技术培训,每年至少举行两次以上的免费技术培训和经验交流,让他们迅速融入现代兽医的队伍中,树立起工作的信心和得到群众的信任。五是允许“重操旧业”。退休老兽医实践经验丰富、群众基础好,要积极允许和支持身体条件好、工作能胜任、本人又愿意的退休老兽医继续“重操旧业”,这样,既能搞好传帮带,又可缓解当前乡村兽医不足的矛盾。

(重庆市江津区畜牧兽医局,马荣斌 何吉贤 胡太文)

上一篇: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病原特征及防控措施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