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病原特征及防控措施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病原特征及防控措施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又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猪繁殖障碍和呼吸系统传染病,因患猪耳朵发蓝,故称蓝耳病。患猪特征主要表现为厌食、发热,母猪妊娠后期发生流产,死胎和木乃伊胎;幼龄仔猪发生呼吸系统疾病和引起大量死亡。

     我国于1995年先后在北京和广东某猪场从加拿大引进的杜洛克种猪中,发现存在PRRSV感染情况,1996年由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首次在暴发流产的胎儿中分离到PRRSV。

     近年来,该病多次在我国猪群中暴发流行,对养猪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

1病原特征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原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属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1991年,荷兰中央兽医中心学者首次从人工和自然感染病猪中分离到该病毒,命名为Lelystad病毒(LV)。

     1.1病毒结构及敏感性病毒有囊膜,对乙醚和氯仿敏感;对温度变化比较敏感,可在-70℃保存18个月,4℃保存1个月;37℃加热48h和56℃加热45min完全失去感染力。病毒对pH依赖性强(6.5~7.5间相对稳定),pH高于7或低于5时,感染力很快消失。

     1.2病毒的变异性据资料介绍,在已知的RNA病毒中,PRRSV是变异率较高的病毒之一。目前在我国猪群中流行的PRRSV流行株呈现多样化趋势,不同毒株之间出现基因重组,活疫苗毒株与流行毒株重组,一个猪场,一个猪群同时存在经典蓝耳病病毒(PRRSV)与高致病蓝耳病病毒(HP-PRRSV),两种毒株之间存在着差异。经HP-PRRSV监测发现,猪群中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已发生变异,其氨基酸出现缺失与插入,导致其毒力增强。

     1.3病毒超强的逃避或调控机体免疫监视能力研究表明,蓝耳病病毒氨基酸第N44糖链与其前一个N糖链之间正好是病毒的中和表位,由于存在空间和位阻作用而影响中和抗体对中和表位的有效识别,从而降低了中和抗体的中和作用,使蓝耳病病毒能够逃避机体的清除作用与免疫保护,致使病毒在猪群中可长期存在。

     1.4病毒抗体的依赖性增强作用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即当体液抗体存在时,该病毒在细胞上复制病毒的能力可能增强。当机体感染病毒后,产生的体液抗体,不但不能干扰病毒繁殖,而且体液抗体对PRRSV的感染还具有促进作用,使PRRSV的繁殖与复制反而得到加强。

2流行病学

     本病常呈地方性流行,一般多发于秋、冬季节,只感染猪,且各种年龄和品种猪均易感染,尤以妊娠母猪和2-28日龄仔猪最易感,肥育猪发病则较温和。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本病传播迅速,主要经呼吸道感染,也可垂直传播,带毒公猪可通过精液传染给母猪。猪群中其他传染病,如猪瘟、猪伪狂犬病、圆环病毒Ⅱ型的存在及猪场卫生条件差、圈舍通风不良、饲养密度大、饲喂霉变饲料等,均可诱发本病。

3临床症状

     人工感染潜伏期4~7d,自然感染一般为14d。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病程不同,临床表现不尽相同。病毒主要侵袭繁殖和呼吸系统,临床表现为母猪繁殖障碍、仔猪断奶前高死亡率、育成猪的呼吸道感染等。

     经产和初产母猪多表现为高热、咳嗽、呼吸困难。部分母猪(1%~5%)耳朵、乳头、外阴、腹部、尾部发绀,尤以耳尖最为常见;皮下出现蓝紫色血斑。大部分妊娠母猪流产或早产,产下木乃伊、死胎和病、弱仔猪,死亡率可达80%~100%。

     病毒感染的新生仔猪多数出现呼吸困难(腹式呼吸)。耳部发紫或躯体末端皮肤发绀,断奶仔猪感染后大多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肺炎症状。育肥猪感染后,体温可达41℃左右,全身发红,呼吸加快,咳嗽明显。种公猪感染后,咳嗽、喷嚏、呼吸急促,运动障碍,性欲减退,精液量减少、精液品质下降,死精增多。

4防控措施

     杭州市萧山区是浙江省重点生猪生产基地,现有规模猪场40余家。据笔者调查,该病在当地猪场中发生较为严重,其主要原因:一是引种不严。引种前未对引种猪场疫情详细了解,引入后未进行严格隔离检疫。二是防疫意识谈薄。免疫接种密度低,猪群整体免疫力降低。三是疫苗选用不当。频繁更换疫苗,导致免疫接种次数越多,病毒株也越多。四是病死猪处理不当。部分猪场对病死猪未作严格的无害化处理,造成疫情进一步扩散。故防控该病,必须从病原特点,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分析,采取以下防控措施。

     4.1培育健康后备种猪群规模猪场应严格采取自繁自养措施,严禁从发生疫情的种猪场引种。种猪和精液在引种前必须严格进行猪蓝耳病检测。引进的种猪和补栏猪应当进行隔离观察1个月,经血清学检测后,淘汰阳性猪;阴性猪接种蓝耳病弱毒疫苗后,方可留作种用。

     4.2建立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猪场应采取三点式饲养,在配种妊娠、产仔哺乳、保育与肥育(后备种猪)4个阶段实行“全进全出”隔离分群饲养制度。坚持严格的兽医卫生消毒制度,猪舍、场地、人员、物品及车辆进出要严格消毒。消毒药可选用卫康、消毒威、菌毒敌、农福等。种猪群每季度采用ELSA试剂盒或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1次抗体水平;每半年用RT-PCR法或免疫过氧化物酶法测试一次病原,发现阳性或带毒猪,坚决淘汰,净化种猪群,确保种猪群安全。

     4.3加强饲养管理要树立“养重于防、防重于治、预防为主、养防结合”的原则,科学配制饲料,满足不同生长时期的营养需要。高温季节做好通风、降温;寒冷季节做好保温与通风。禁喂发霉变质饲料;做到饮水洁净无污染;粪、尿及时清除,进行生物发酵等无害化处理。

     4.4严格处理病死猪《按照动物防疫法》规定,严格对病死猪采取“四不一处理”措施,即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一处理:对病死猪及排泄物、被污染饲料、垫料等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

     4.5免疫接种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做好免疫接种工作,提高猪群的特异性免疫力。(1)种猪群要做好猪瘟、伪狂犬病、口蹄疫、细小病毒病、乙型脑炎等病毒病的免疫接种。(2)仔猪群首先要做好猪瘟、伪狂犬病、口蹄疫、圆环病毒病、喘气病等疫苗的免疫接种,并确保其免疫保护力。

     仔猪:3-4周龄首免,注射猪蓝耳病弱毒疫苗1头份;断奶后进行二免,注射1头份。

     母猪:配种前1周进行猪蓝耳病弱毒疫苗免疫,注射2头份,以后每半年免疫一次,注射2头份。

     种公猪:配种利用前10~15d进行一次免疫接种,注射猪蓝耳病弱毒疫苗2头份,以后每半年免疫一次,注射2头份。

5治疗方法

     治疗该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由于该病由多种病原混合感染与继发感染所致,因此临床治疗应以防控继发感染为主,可合理使用抗细菌和抗病毒等药物,如双黄连、氟苯尼考、林可霉素、泰乐注射液等。另外,可用连翘、金银花、黄芩、黄连、龙胆草、黄芪、党参、青蒿、大青叶等煎汁喂服,连用5~7d,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力。

     近年来,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的流行毒株已呈多样化趋势,毒株变异加剧,导致了该病发病与流行的复杂性及防控难度,猪群中阳性检出率较高,特别是生产母猪、种公猪和后备母猪隐性带毒(可达2-3年之久),加之免疫抑制,疫苗质量不稳定,生物安全措施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该病给养猪生产带来了严重危害,必须引起养猪场(户)的高度重视,遵循“养重于防、防重于治、养防共举”防控原则,通过科学合理的综合防控措施,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本病的发生。

(杭州市萧山区农业技术学校,董建平;杭州新欣种猪场,王妙林)

上一篇: 杜大长杂交组合中大约克、长白猪的选择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