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为什么说饲料企业需要一场变革

为什么说饲料企业需要一场变革

    2012年12月,海大集团长三角大区江南区绍兴团队制作了一段《卖饲料的老男孩》的视频,展现了饲料营销人员的迷茫、无奈、挣扎,在饲料业界引起很高的关注。在我看来,这背后反映的实际是饲料企业的集体迷失—过去成功的经验开始失效。


    彼时,中国饲料业增速已经呈现出放缓态势,饲料产能野蛮扩张导致竞争“白热化”,养殖业对环境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导致病害复杂化,原材料供需矛盾突出犹如掐住了饲料厂的咽喉。养殖户开始抱怨饲料厂家“说的比做的漂亮得多”,饲料厂家采取的积极的营销策略收效开始达不到预期,饲料营销人员发现开拓市场的难度越来越大。


    如果说,上世纪九十年代饲料作为稀缺产品,饲料厂有销售渠道就等于有销量,无需过多投入营销,就可享受饲料业高速崛起的红利。那么,进入2000年之后,中国的饲料企业数量快速增长,敲开市场的第一课变成了价格战、人海战术,或者兼而有之。这种简单粗暴的战略屡试不爽,在许多2000年之后快速崛起的饲料企业中均可以寻找到价格战、人海战术的影子。


    这些备受诟病的同质化战略正在失去光芒,但要说“彻底摒弃”为时尚早。借饲料业加速整合,行业集中度提高之机,一些优势企业仍然试图凭此争夺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加速布局重点市场,巩固行业领先地位。去年正邦、大北农、金新农、唐人神、海大、通威股份这六家上市饲料企业的销售费用同比增长幅度均超过10%,分别达到12%、69.9%、21%、28.3%、30.8%和12.69%。


    若干年以来,饲料企业依靠规模优势,可以轻易将大多数虎视眈眈的对手挡在城外。但是今天,对那些千辛万苦迈过百亿门槛的饲料企业而言,规模所能带来的安全感已经开始被稀释。


    饲料业的透明度在提高,养殖户的选择在增加,也变得更加理性。规模制胜正在成为过去时,沉迷于传统打法的饲料企业,可能真的需要一场自我革命了。如果看看电器行业的案例,饲料企业或许更能下壮士断臂的决心。十年前,依靠价格战成名的制造企业,开始被国美、苏宁这样的渠道商绑架,大部分利润被渠道攫取。短短几年,国美、苏宁引以为豪的线下渠道模式,又被京东等电商颠覆。在互联网时代,这种对于市场领先者的颠覆来得更加直接,更加迅速!


    市场从不相信眼泪,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一时的国营饲料厂受困于体制,绝大部分已经消失匿迹,被市场化更为彻底的民营企业所取代。那么,有没有可能在若干年之后,今日依靠成熟模式叱咤江湖的大型饲料企业被后起之秀甩在身后?


    商业世界变化如此之快,这种颠覆者必将出现,只是时间问题,而且它不一定诞生于行业内,也有可能来自毫不相干的其他领域的优势企业,比如高盛,比如网易,比如京东。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应用正在给原有的商业形态带来巨大冲击,产业相互融合、产业边界日益模糊,跨界竞争成为现实。这意味着潜在的竞争对手无处不在、防不胜防。如果说过去还有一些饲料企业老板对此持有一些怀疑,那么今年新希望六和与京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之后,他们将需要认真审视这个趋势。


    对于饲料企业而言,所谓颠覆,并不复杂,主要就两件事:一是重塑商业模式:简单、高效、做平台,二是创新产品,高科技、高质量、高性价比。


    其一,颠覆商业模式。互联网改造传统农牧业的曙光开始照进现实!传统的农牧企业意识到,进入互联网时代,用户价值、利润公式、产业定位、核心资源和流程的重新定义变成可能。运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帮助饲料企业实现标准化生产、创建廉价且高效的营销入口、树立优质安全的品牌形象、实现稳健经营、深度融合产业链等。未来饲料业的生态链也许是,饲料是可以不赚钱的,可以凭借专业技术的增值服务,成熟的物流配送,来实现盈利的目的。这里特别要强调:互联网不等于电商。


    其二,颠覆产品。近年来,传统的玉米-豆粕型饲粮作为基础的饲料配方技术正在遭受挑战,随着营养基因组学、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机械智能化等高新技术的运用,将给饲料配方技术带来一场革命性的突破。未来会有更多的饲料企业主动与客户捆绑在一起,站在客户需求的角度开发产品,向精品战略进军。对于已经成功的饲料企业来讲,它们面临的最现实的挑战就是产品结构的调整,这是一个伤筋动骨的事情。因为,如果太过激的话,就会趋于形式化,从而忽视变革公司组织的基本目的,这将注定失败。


    当然,大型饲料企业仍然拥有绝对的领先优势,在这场转型中,把握机会的能力无疑更强。它们储备了行业领先的技术和人才,对行业趋势的判断往往更加准确,有能力整合更多优势资源,也有一整套成熟的机制应对风险。但这些领先企业同时也多少患有大企业病:臃肿、官僚化、决策缓慢、效率低下、丧失敏锐的商业嗅觉等。这些优势如果只是被用来保护自己固有的市场地位,看似牢不可破,但其实潜藏着更大的危机。一旦行业格局出现大的改变,其本身存在的问题反而会被放大,之前积累的东西就可能灰飞烟灭了。


    一些大型饲料企业已经意识到自身的不足或瓶颈,试图通过变革,打造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薛华在反思之后,更加坚定地执行服务营销战略;陈俊海在反思之后,强调精英营销模式,同时以入股等方式与生猪养殖企业形成同盟,实现产业链延伸;邵根伙在反思之后,明确表态不再实施大幅扩张的战略,经营重心转向组织变革,架构扁平化,聚焦产品,提高专业化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在竞争空前激烈、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下,有更高感知力,更好适应性的组织结构自身就是一部帮助企业探索未来战略的雷达。


    回到文中开头的话题,价格战、人海战术毕竟不是长久之计。随着饲料业的转型愈加深入,相对粗放经营的饲料企业在迈向精细化发展的道路上,裁员潮、离职潮、转业风恐怕会愈演愈烈。未来饲料企业需要专业技术扎实、实战丰富、执行力强的综合型的营销人员。那么,营销人员若不能进行自我增值,等待他们的会是一个相当残酷的现实。对于饲料企业而言,商业就是一场持久战,一开始比的是灵感、勇猛和运气,接下来拼的是坚忍、格局和理性。置身于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若无法抵抗颠覆者的挑战,那么不管企业曾经多么辉煌,衰落难以避免,难逃被颠覆的命运。既然如此,真正融入这个时代,将是最佳的选择。

上一篇: 六大关键词解读饲料企业诉求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