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如何做好成本控制与绩效考核
养猪,这一传统畜牧支柱产业自 2013 年以来经历了严峻考验,猪价一直在跌宕起伏中穿梭行走;特别是今年以来中国猪价已经连续 16 周下跌,单头肥猪出栏即亏300~500元,令广大养殖户叫苦连连、唏嘘不已!对此,政府纷纷出台救市措施,有的养殖户选择了咬牙坚持,有的则没有熬过去选择了放弃 在令人扼腕叹息的同时,人们不禁要问养猪真的那么难赚钱吗?如何才能有效规避养猪的风险并掌握猪场盈利的主动权,我想通过本文谈谈正大养猪团队的做法。
养猪盈利的风险,主要包括市场行情、疾病以及管理效率低下等风险因素。其中,市场行情由于受国内国际市场猪肉供给量、饲料原材料价格上涨情况以及其他政策性因素等影响而难以把控;疾病和管理效率低下则成为了左右养猪能否盈利的“主要因素”。市场行情我们往往是难以预测和左右的,但是减少疾病并提高养猪生产效率却是可以通过猪场管理者良好的管理行为来实现的。根据市场经济原理(利润 = 总收入 -总成本),当市场行情(总收入)无法可控的时候,最大化地降低自身生产的总成本,利润率一样是可以控制的,甚至在行情不佳的情况下上演绝处逢生的传奇也不是不可能。可见,作为养猪管理者,始终重视成本对最终利润的贡献率是把握猪场能否盈利的金钥匙!
既然成本控制对猪场盈利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控制猪场生产的总成本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措施:一是“开源”,可以具体理解为多生、少死、快长,总结起来就是提高生产成绩(降低隐性成本),降低单位饲养成本;二是“节流”,即降低生产成本(降低显性成本),包括对猪场生产的直接材料(母猪身价、精液、饲料、药品等)的有效管控;对制造费用(工资、水电费、设备折旧、运输费等)的有效控制。有了“开源”与“节流”的组合拳,猪场成本控制的叠加效应将得以显现。
关于提高猪场的生产成绩,相信很多业者也有各自较为成功的做法。我们认为,影响猪场最终成绩的主要推动力包括 4 个方面:
(一)优质的种源
众所周知,在影响养猪效益的众多因素中,优良的猪种是高产的基础。现代良种猪的标志是母猪生得多,仔猪长得快(料肉比低)、瘦肉率高、肉质好,这是一切优良种猪的遗传改良目标;同时,作为猪场永续经营的关键,猪群还应该是干净和健康的,尤其是在目前这样一个猪病越来越复杂的时代,这一点更显得尤为重要。正大集团从事养猪已超过 60余载,为了不断提高种猪质量,曾先后从丹麦、美国、加拿大、荷兰等养猪先进国家引进优良猪种,再根据自身的技术优势综合培育出自己的配套系,该品系具有繁殖力高、适应性强、瘦肉率高、生长快、抗病能力强等品种特点;同时,正大种猪场在引种时有一整套异常严格的引种筛查隔离程序,所有进场的后备种猪必须经过权威实验室检测显示主要传染病抗原为阴性,抗体水平要达到相应免疫保护要求,并且后备种猪在进场隔离期间必须符合相应检疫标准后才能投入使用(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种猪场猪群生物区系的安全)。
(二)立足于生产实际的现代生产模式
有研究表明,猪场生产模式的优劣决定了猪场的成败。经过长期大量的实践,目前国内外猪场生产模式主要以一点式(即自繁自养式)、两点式和三点式养猪为主。一点式养猪由于猪群饲养过于集中,无法做到真正全进全出,无法与外界有效隔离等因素导致问题较多,一旦发病猪群很难净化,所以这种模式的发展难度很大;三点式养猪是近年来从国外引入的先进生产模式,该模式提出的 SEW 和AI/AO 技术大大提高了保育猪的成活率,但该模式实施的前提条件是养殖企业资金与技术实力雄厚,猪只转运工具先进(避免在转运过程中猪群应激过大导致发病)。但在目前国内猪病环境较为复杂,各方技术与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大背景下,三点式养猪模式只得到了部分推广。目前国内主流的养猪模式还是两点式养猪,它吸收了国外三点式养猪早期隔离断奶以及全进全出等先进生产技术,同时又结合了国内养猪实际,投资规模小,减少了转群的应激和感染疾病的风险,因而在国内获得了广泛推广。目前正大集团在国内的养猪场全部采用两点式养猪模式,生物安全得以有效控制,也取得了较好的生产成绩(PSY > 25 头),进一步验证了这种模式的可靠性。
(三)先进的生产工艺
现代化养猪的标志是集约化、规模化、工厂化,如何在既有条件下增加猪场的产出,降低单位成本,实现产值最大化,靠的就是这个“工厂”先进的生产工艺。生产工艺的设计与制定一定要以场内实际情况来制定,比如猪场规模,设计最大产能,种猪生产性能,生产模式,生产节律,场内技术人员的整体实力等等。猪场生产工艺一旦制定完成,养猪生产的每个环节就有了目标和方向,整个生产流程得以运转流畅,最终实现产能最大化!
(四)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方案
当有了适合于实际的生产模式作基础,有了先进的生产工艺作指导,必须还要有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方案作支撑来保障结果的达成。绩效考核的目的在于围绕管理目标的达成,找出影响目标达成的关键因素(KPI),针对 KPI 对员工进行激励考核,以确保组织目标的完成。那么什么是猪场的KPI(关键绩效评价指标)呢?我们认为种猪场的 KPI 应该包括分娩率、窝产活仔数、合格断奶仔猪数、兽药药费控制等;而配套场(保育 + 育成)的 KPI 应该包括仔猪保育和育成成活率、日增重、料肉比、兽药药费控制等。每一项 KPI 指标的考核都划定不同的达成区间,各区间之间设计保持一定的梯度,再针对达成每一个梯度设计有竞争力的报酬,目标达成率越高收入越高,以此来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创造性进而促使整体目标的达成。
猪场的绩效考核是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使猪场的经营事半功倍,然而尺度一旦拿捏不当往往使考核的板子不但不能打到员工屁股上,反而使整体绩效下滑,职工怨声载道,这样的案例在许多猪场都屡见不鲜。到底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认为这是一个管理出发点的问题。我们不妨思考一下要搞好猪场的经营管理到底是先养人还是先养猪?我们认为首先应该是先养人,即猪场管理者要站在员工的角度思考员工的需求,包括生活需求和学习成长需求,只有很好地解决了员工的需求,我们才能集中精神、全力以赴地思考如何把猪养好,这样猪儿才能得到最好的管理福利,当然结果也不会差很多。所以我们认为设计猪场绩效考核的原则第一应该是客观原则,即根据猪场的生产实际效能设计绩效考核指标,设计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以达到激发员工工作潜力为主。第二是正激励原则,少用负激励措施。即在具体的绩效考核指标中尽量少用扣多少多少钱,而用达到什么指标我们奖励多少。三是民主性原则,即最终的绩效考核方案必须来源于员工,而又回到员工中考核,只有这样我们的考核才有说服力和强制性。四是公平公开原则,只有这样绩效考核才能真正成为指导约束和鼓励员工的有效工具。有了这几大原则作指导,绩效考核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激励员工高昂的斗志,始终把生产成绩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曾经有一句名言:“假如给我一根杠杆,我就能够撬动整个地球”。而在我们猪场管理中,撬动生产成绩与成本控制的杠杆其实就是我们每一位参与其中管理的人。猪场生产条件和设施设备可能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只要充分发挥每一位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猪场的成本控制与盈利就会有保证。
21 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猪场唯有招揽并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我们才能把握猪场经营的主动权。正大集团的做法是“用制度管理人,用文化凝聚人,用目标激励人”,真正实现企业和个人的同步协调发展。同时,正大集团非常注重用平台去锻炼人,用发展来留住人才。目前正大集团正在实施的全产业链战略正是集合了行业发展的方向,集团自身发展的战略需要以及后备人才培养输送为一体的战略选择。全产业链主要是通过整合产业上游的生产资料,自给自足,通过养猪场作为生产纽带,延续到产业下游的屠宰和深加工,以及品牌化推广,最终实现产业利润最大化,抵御市场风险最大化的目的。作为正大集团产业链条中间的猪场经营管理,实行低成本策略并利用好绩效考核这一科学管理工具,是打通产业链条最终实现集团整体盈利的关键发动机。所以,做好成本控制与绩效考核,是猪场经营管理永恒的主题。
(重庆正大农牧食品有限公司猪事业部,李元华)
上一篇: 猪场精细化绩效管理的思路之二、绩效实例演示(保育)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