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畜种育种原理与方法的比较
所谓比较育种学是指通过对育种目标、选择性状、选种方法、繁育体系以及杂种优势等方面进行畜种间和畜种内(性状间、基因间)的比较,讨论当前国内外动物比较育种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分析其原因,有所借鉴,研究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有所创新。笔者从比较育种学观点出发,结合多年来在第一线育种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和对家畜育种理论知识的理解,探讨了多畜种育种中的常见问题。
1“闭锁群继代选育”
根据育种计划从不同的基础群中选择8~10头公猪以及40~50头母猪组成零世代核心群,然后再从零世代繁殖的群体中选留8~10头公猪和40~50头母猪组成一世代核心群,如此代代闭锁选育,直至达到育种目标,选育成符合相应育种目标并具有一定种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新品系或新品种。由于“闭锁群继代选育”所需要的群体和投资都比较小,所以深得我国猪育种工作者的欢迎,因此,我国近20多年来所育成的品种(系)都无一例外地采用了该方法。“闭锁群继代选育”的优点可以进一步总结如下:①世代周转快,如果可以保证后代品质高于上一代,遗传改进便可明显积累。②世代选育不重叠,便于进行世代间比较,用以衡量选育进展。③育种群要求不大,适合我国目前的一般牧场规模。④方法简便易行,对技术水平没有过高要求,便于缩短世代间隔。
近年来,根据鸡、羊育种的经验,欧美等国家的育种工作基本上不采用“闭锁群继代选育”,甚至对其持否定态度,并据此提出了“开放核心群育种”的方法。尤其对羊而言,其多采取放养,不像家禽可以笼养,难以区分家系,不便于长期选育。因此,奶牛和羊的育种中几乎都不采用该方法。
2“合成系育种”
“合成系育种”一般用于鸡的育种工作中,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或品种杂交,选育出具有某些特点并能遗传给后代的一个群体。“合成系育种”和一般杂交育种的不同之点在于:①性能起点高,为了使得商品鸡更具有竞争力,组成合成系的基础群个体一般都来自高产品系(或品种)的高产家系。②育成速度快,合成系能够重点突出主要的经济性状,不追求体型外貌和血统上的一致性,经过几个世代的选择即可育成。③配套效果好,由于“合成系育种”一开始就有明确的育种目标,考虑到以后在蛋鸡生产体系中的位置,所以商品鸡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合成系的这些特点是和“合成系育种”的目的相联系的。通常杂交育种的目的是为了育成一个新的品种或品系,并在生产中推广这一品种或品系。但“合成系育种”的目的不是推广这个合成系本身,而是作为商品鸡生产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作为生产商品鸡的某个亲本。例如:在两系配套时,父本是纯系,母本是合成系;在三系配套时,第一父本和第二父本是纯系,母本是合成系,在四系配套时,父本父系和母本父系一般都是纯系,父本母系和母本母系可以是合成系。
然而,猪和羊等其他畜种不太适合采用合成系的育种方法。
3“配套系育种”
所谓“配套系育种”是指为了充分利用杂种优势而设计的一种杂交方式,一般由选择→杂交→配合力测定3个步骤组成。配合力测定也可用对已有研究结果的分析和杂种优势预测等方法代替,但最终还是要通过生产实践的验证,找出特定条件下的最佳组合。配套系杂交主要用于猪和家禽,有时也用于肉牛、肉羊;马和奶牛除杂交改良外,一般不采用配套系杂交。当然,马和驴的杂交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配套系”方式———远缘杂交。
一般认为低遗传力性状的杂种优势高,如猪产仔数、鸡产蛋数和成活率等;高遗传力性状的杂种优势低,如体尺、体重以及胴体性状。
“配套系育种”在猪的育种中有所推广,但是配套系制种的过程需要通过小群闭锁繁育来优化和提纯亲本系,这一过程对于牛和羊来说并不是太合适,因为它们是单胎动物,群体比较小,而且世代间隔比较长,所以这一制种过程就会非常长,再加饲养管理成本也比较高而且进展比较缓慢。在牛的育种中也不采用“闭锁群继代选育”法培育用于杂交的专门化品系。在牛中培育的特定优势的品系是直接用于生产的商品代,而不是利用其产生的杂种优势。而羊育种中因为羊的生产模式采用放养所以很难育成品系。
4不同畜种的繁育体系比较
繁育体系是使育种群选择的遗传进展尽快传递到商品群的一个生产体系,类似于金字塔形的结构,即由核心群、繁殖群和商品群组成。金字塔途径的部分可以逆转:繁殖群的优秀母畜可以返回到核心群,商品群中的优秀母畜可以返回到繁殖群,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母畜的利用程度,节约一定的成本,但其他的不可以逆转。因为只有核心群的公畜和母畜才有详细的系谱资料及本身、同胞和后裔的生产性能记录,而在繁殖群和商品群中往往缺乏这些资料,因此其他部分不能逆转。在不同畜种中,繁育体系又有所区别,同样,笔者仍以最具有代表性的奶牛、猪和鸡为例。奶牛育种为纯种繁育体系,通过建立种公牛站,为大型奶牛场和农村养牛户提供精液,还可以为大型奶牛场提供后备公牛;同时,大型奶牛场所做的后裔或半姐妹测定又可以为种公牛站对公牛的选种提供依据。
猪育种多为二元和三元杂交繁育体系,用引进品种如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等作为父本与当地品种进行杂交,获得二元杂种商品猪,再用二元杂种猪作为母本与引进品种中的另一个品种进行杂交获得三元杂种商品猪。
鸡育种为配套系杂交的繁育体系,育种场育成多个纯系,为繁殖场提供曾祖代或祖代鸡;繁殖场把曾祖代或祖代鸡进一步繁殖成祖代或父母代鸡,为商品场提供商品鸡;同时,育种场育成的纯系通过不同的杂交组合在测定站进行配合力的测定,提供配套依据。
5选种方法的比较育种学分析
产蛋鸡的利用年限很短,待其后裔能进行产蛋性能测验的时候,亲代的产蛋期也接近结束,通过后裔测验来进行选种没有意义。而且鸡的群体比较大,通过同胞测验就可以快速准确地选出生产性能优秀的个体,这比利用后裔测验大大地缩短了选种时间,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饲养管理成本,从而可以最大化地提高经济效益。
后裔测验准确度比较高,可以提高选择的准确性,但是测定时间长,延长了世代间隔,耗费设备、劳力多,淘汰的测定猪数多;同胞检测虽然准确性也较高,还可以提早利用公猪,缩短了世代间隔,但是在同一窝内选出测验猪和被测定猪有一定困难,需要较多设备。
对于猪的选种,一般都是从增重速度、背膘厚、瘦肉率、饲料转化率等生长性状和胴体品质来进行选择,这些性状都有中等以上的遗传力,通过个体选择就可以有效地进行,同时还可以缩短世代间隔,加速世代的更迭,减少设备、人力的耗费。选种的最终目的就是选出具有优良性状基因的个体,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在猪上的选种方法的发展趋势也由间接选择转向直接选择,选择反应也相应加快。
在猪育种中对母系猪选择时就不一定要强调一年一个世代,可以把世代间隔延长到1.5年(第2胎产后留种)。对产仔数的选择要考虑“大窝”中留种的母猪,产仔数并不一定比群体平均数高。
蛋鸡育种中,采用“先选后留”(公鸡)和“先留后选”(母鸡)相结合的选种方法:①在母鸡40周龄时入孵种蛋,出雏时母鸡已有43周龄的产蛋记录。②根据43周龄母鸡及其半姐妹的产蛋成绩选留公雏。③当小母鸡育成至17周龄时老母鸡及其半姐妹已有60周龄的产蛋成绩,以此作为小母鸡留种的根据。用“先选后留”和“先留后选”相结合的方法,其最大的优点是提高了对产蛋性能选种的准确性。据对产蛋记录的统计分析,43周龄与72周龄产蛋数的相关系数为0.6~0.7,60周龄与72周龄产蛋数的相关系数可高达0.8~0.9。该方法的不足之处是增加了种蛋的孵化数和母雏的育雏数,但这些未中选的育成母鸡可更新繁殖群的种鸡或出售给祖代鸡场。
而在后裔测定应用最为广泛的奶牛育种中,应该综合使用公牛女儿和半姐妹合理的早期数据。在缩短世代间隔的同时,保证选种的准确性。
以上论述对不同畜种育种工作中的选择方法以比较育种学的观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家畜育种的现状和人们对家畜育种的要求还有一段差距,因此要端正认识,正确对待,不断利用科技手段探索新的家畜育种新方法,以期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的生活需要。多年的育种工作告诉人们,家畜育种是一项伟大而有富有实际意义的事业,需要每一个畜牧工作者尤其是育种工作者的切实努力,任重而道远。而只有通过合理、科学、辩证的比较,才能够更清晰地了解不同选种方法和繁育体系的优点和缺点,也因此能够更好地将其应用于育种工作中,从而提高育种效率,为其在畜牧业生产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内蒙古奈曼旗畜牧工作站,郭树梅)
上一篇: “落地型”畜牧兽医人才培养途径研究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