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落地型”畜牧兽医人才培养途径研究

“落地型”畜牧兽医人才培养途径研究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发达的种植业和优良的天然草场资源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饲料来源,地域、资源和生态优势为黑龙江省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优越的条件。黑龙江省计划在2011—2020年实现畜牧业产值“量质双增”,畜牧业总产值和畜产品总量将在2003年的基础上翻三番,畜牧业发展模式转变为优质、高效、高产、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型、外向型畜牧业。畜牧业高质量快速发展需要大批具备“强实践、高素质”、掌握现代技术和管理理念的高级落地应用型人才,笔者在对黑龙江畜牧兽医人才需求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体系,改革教学管理等途径,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黑龙江省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发挥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的作用。

1调查行业需求,明确人才培养方向

     通过采用对垦区和地方34个农场、养殖场的畜牧兽医管理和技术人员问卷和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调查,对畜牧兽医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专业能力主要指大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应的职业能力五要素重要性排序结果为:解决问题能力、基本技能、专业基础知识、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和创新能力。另一个重要的能力是职业核定能力,主要指社会能力,其相应的4个指标重要性排序为:合作能力、责任意识、交流能力和生态意识。在职业能力中排在前2位的是解决问题能力和基本技能,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具体体现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2个实践环节,表明企业目前更需要懂技术能应用的专业人才。在职业核心能力中,排在前2位的是合作能力和责任意识,表明企业重视毕业生进入企业后能否融入到团队中,能否按要求自觉地完成本职工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难以直接在培养方案中予以体现,这类能力的培养与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改革和第二课堂的锻炼直接相关。

2注重实践环节,采用“3+1”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采用“3+1”模式,即3年的理论学习+1年的实践锻炼,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实践教学周数达到42周,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和综合实习4个组成部分。“3+1”人才培养模式将“落地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级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学生既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又要具备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既有能力作为专家、高级技术人员的助手协助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难题,进行科学研究,又能深入生产一线,组织管理生产,指导技术工作。这一模式的特点是理论课程内容和学时得到精简,以够用为原则,通过优化课程结构,调整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需求。

3突出个性发展,开展分方向教学

     结合专业特色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行分方向教学,如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可分为3个方向,即宠物医学方向、基础医学方向和动物药学方向。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共同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并开展专业认识实习,邀请行业、企业技术管理人员进入学校,开展专业讲坛,介绍企业文化、行业发展动态,帮助学生了解各方向在毕业后的从业去向和就业前景。在第一学年期末,进行专业方向介绍,采用自主报名方式,依据个人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在大学二年级开始进入重新组合班级,开始分方向教学。宠物医学方向是近年来面向城市宠物(伴侣动物)医疗市场的快速发展,新建设的一个方向,对学生临床手术和护理能力要求高,要求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进入宠物医院,参与术前护理、保定、手术和术后护理等多项工作,因此需要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具备相应的技术和能力;基础医学方向则以传统大动物疾病预防和治疗为主;动物药学方向则以药剂生产为方向的教学特色。

4优化课程体系,采用“平台+模块”模式

     培养“落地型”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既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必须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调整。采用“平台+模块”模式,以资源整合共享为基础划分为3个平台,即通识必修课平台、基础课平台和专业基础课平台。以专业特色为目标分为2个模块,即专业课必修课模块和专业选修课模块。对通识必修课和基础平台课程学时和开课学期依据专业需求进行调整,部分课程学时被压缩,而与专业相关度高的课程学时则增加,如动物医学专业压缩物理课程学时,而动物药学方向则增加了有机化学课程学时,总体来看,这2个平台的学时总量减少,专业课程模块课时总量增加。在专业选修课模块中,增加了相关专业的综述性课程,如在动物医学专业中增加畜牧概论课程,为60学时;在动物科学专业选修课中增加兽医概论和草地管理学,分别为60学时和30学时。

5开展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引入社会资源办学,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将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相联系,是培养落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具体举措:一是建立专家讲坛,邀请行业优秀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到学校举行专题报告会、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和参加职业能力大赛评审等活动,内容包括介绍企业文化、行业发展动态、职场工作要素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锻炼等。二是通过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暑期夏令营等活动,走出校园,深入企业生产、营销一线,采用轮训、顶岗实习和素质培训等形式,增强学生对企业、行业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在企业工作所需要的社会能力和从业工作的自信心。三是举办校企合作班,由行业优秀企业与学校共同培训学员。合作班在校期间举行专项素质培训活动,在假期则由企业负责安排随机性职业技能培训,并参与企业生产、销售和市场拓展。培训班为期1~2年,毕业后,学员在就业时免除面试程序,直接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按照培训时的成绩和体现出来的能力分配进入岗位工作。四是与农垦总局进行对接,根据垦区经济发展需要,在第8学期举办垦区助理培训班,邀请农垦总局及各分局管理技术人员和学校专家对学生进行集中培训,毕业后,按照各农场需求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进入农场基层,从事生产和技术工作。

     自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极端以来,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的研究与探讨成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培养实践能力强的高校大学生逐渐成为高校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根据高校的定位、专业的特色以及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各有特色。高等农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能够立足行业需求,懂技术、会经营、强实践、高素质的畜牧兽医类高级应用型人才,还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等方面继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以推动我国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发挥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鞠晓峰,倪宏波,王春仁,武瑞,张旭)

上一篇: 农业部考核组实地考察郴州市兽医体系效能评估工作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