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动物医学专业传染病方向特长生培养方法探析

动物医学专业传染病方向特长生培养方法探析

     从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需求情况来看,“一专多能”型人才往往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大学生若想将来在求职中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就要把自己培养成为既专又能型人才。“专”,是指拥有良好的专业知识; “能”,主要指的是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能力等。专业能力反映着一个人对自身所学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是步入社会以后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根本。专业能力的强弱也影响着学生在毕业后有没有一份赖以求职并立足社会的真本领。尽管统计表明 70% 的毕业生找的工作与自己的本专业无关,但是专业能力的强弱依然是企业招聘员工主要参考的重要标准; 另一方面,对本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重视程度,可以从侧面体现一个学生对待事情认真负责的态度,这一点也是企业所重视的。

1 培养兽医专业特长人才的必要性

     兽医专业人才是畜牧业健康发展的保障,将来毕业生主要从事与动物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相关的工作,面对的动物种类比较多,如猪、牛、羊、家禽以及各种经济动物等,不同动物所患的疾病种类繁杂,特点不一,仅仅依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不能完成对诸多疾病的全面掌握。从目前兽医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 1) 考研究生继续深造; 2) 从事兽药、饲料、生物制品等的销售以及售后技术服务; 3) 深入猪场、鸡场和牛场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 4) 从事宠物或兽医门诊的诊疗工作; 5) 从事动物防疫、卫生检疫等工作; 6) 考公务员,从事管理、从事教学、进各类研究机构或转入其他行业工作。从本科生就业的去向来看,绝大部分工作岗位与传染病相关; 因此,提高学生家畜传染病学理论与实践能力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自 1987 年至今,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家畜传染病学教研室非常重视本科生的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等技能的培养,累计培养了 400 多名具有传染病专业特长的毕业生,学生找工作时自信心比较强,专业知识扎实,基本功过硬,一次性就业率达 100%; 同时在工作中处于主动地位,使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与未经过专业特长训练的学生相比具有非常大的优势。为适应现代畜牧业对兽医专业人才的需求,动物医学专业设立传染病学、临床诊疗学、宠物疾病防治等方向的特长人才培养,对于动物医学专业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2 培养动物传染病专业特长人才的方法和实践

     根据毕业生的就业及毕业后的反馈情况,在培养动物传染病专业特长生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远比教给他们几项技能效果要好,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理论认为: 大学生自主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适合自身发展要求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场所以及学习所需要的学习材料等,以实现自觉主动学习的学习理论和学习模式。家畜传染病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也是实用性和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课,对培养具有动物疫病防制技术和方法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起着关键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包括多媒体课件讲授、实验实训、图片示例及视频案例等多种方法,手段多样,但对于培养在家畜传染病诊断与防治方向特长的学生是远远不够的,这可能与“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倾向有关,而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自主性学习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养成“愿学、会学、爱学”的习惯。

     但是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是自发产生的,需要教师的启发诱导; 因此,为了真正确保学生自主性学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大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动力机制由需要机制、目标导向机制、兴趣促动机制与榜样示范机制组成。针对上述自主性学习的特点,应设法充分激活各种动力,引导大学生建构并完善一种多维一体的动力机制系统,从而增强大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积极性与实效性。在培养学生兽医传染病专业特长方面,采取诱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机制来实现,除了常规课堂教学以外,重点通过实践教学来完成。在实施过程中依靠于各地养殖场( 户) 等多年建立的联系,以及教学、科研、服务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 动物医院) 等。每年通过各种渠道接诊 200 ~ 400 个临床病例,以猪、牛、鸡、鸭、鹅、狐、貉和兔等动物为主,也不乏野生动物、珍禽和鱼类等。

     教师的导学作用很重要,但在具体实施中也要掌握方式方法,也经常与其他措施相结合,形成一套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体系。笔者根据多年的经验,对这些措施总结如下。

2. 1 鼓励学生进实验室,建立积极、民主的师生关系

     通过新生入学教育、班级活动、课堂授课或者平时交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指导其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强调学习传染病特长的重要性。鼓励完成兽医专业基础课的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鼓励学生参加实验室的各项活动,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一般是选择大学二年级下半年以后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关怀、尊重与理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实验室家的温暖,同时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和自主性。

2. 2 实验室以老带新,突出老生的榜样示范作用

     进入实验室的学生很多,重点培养 2 ~ 3 个能力突出的学生,参与实验室的管理和新人指导工作。明确责任和分工,以老带新。这些能力强的学生,经过2 年的专业特长训练,在就业时往往具有很强的优势,毕业后的去向都比较好,通过这些学长的榜样示范,大大激发了一些学生的兴趣。

2. 3 老教师的言传身教与传帮带作用

     老教师的经验丰富,与养殖场( 户) 等联系密切,接诊机会比较多。在现场出诊或者在动物医院接诊时,经常带领青年教师进行诊断,老教师现场进行讲解,青年教师与有经验的学生进行动物检查和剖检、采样等工作。有到现场出诊的机会时,轮流带上几个学生到现场,让他们认识到动物发生传染病时的危害和严重性,亲身感受养殖户发生经济损失时的心情,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学好动物传染病学的重要意义,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 4 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课外学术活动和技能竞赛

     经过 1 年左右的实验室技能训练,很多学生在实践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对科研工作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校内选拔赛、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宠物诊疗知识及技能竞赛等各类大学生课外学术活动和技能竞赛。学院每年举办不同形式的技能大赛,取得好成绩的都是这些经过实践锻炼的学生。另外,选择防治效果比较好的典型病例进行反馈,通过畜主对防治效果的积极评价,使学生感受到成就感,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 5 实验室实践技能的系统培养

     兽医传染病实验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实验室期间可以对学生进行系统专业技能培训,使其熟练掌握细菌分离鉴定、细胞培养、病毒分离鉴定、PCR 和ELISA 技术等常规的传染病诊断技术。对于新学生而言,有一些技术有的没有接触过,有的即使学过也不知道灵活应用,通过兽医传染病的实践锻炼,可以将上述技术融汇贯通。

2. 6 指导与实践并重,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

     学生经过半年到一年时间的基础培训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直接参与完成病例的诊断与防治工作,这个阶段为学习传染病诊断与防治技术特长的关键。首先,通过到现场出诊或者利用畜主送检机会,完成传染病的临床诊断,即包括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剖检病理变化检查等,充分收集临床诊断资料,此过程结束时指导教师可以对病例做出初步诊断,并提出紧急防治措施。在临床诊断完成以后,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临床诊断意见并说明理由,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学生的意见进行点评,同时对自己的诊断意见进行系统的解释。最后,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室诊断,并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制订防治措施。每次病例都指定一个主要负责人,其他人作为助手参与其中,负责人作为完成病例诊断与防治措施的主要执行者,起主要作用,每次病例都要求学生做好完整的病历记录,最后要总结经验。这个过程教师起监督和指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使其完全参与到传染病例的处理之中,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责任,这样既培养了其他们的团队精神,又培养了主动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 7 类症鉴别诊断思维模式的培养

     现在传染病比较复杂,有很多疾病临床特征比较相似,临床诊断很困难,类症鉴别诊断显得尤为重要。经过 20 多年的教学应用表明,朴范泽教授主编的以鉴别诊断为主的动物传染病系列丛书,更通俗易懂,容易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效果显著。另外,一些寄生虫病和代谢病也会影响传染病的诊断,包括制订防制措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数据库和图书馆馆藏文献查阅资料,教授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经过这种反复的磨练,学生对接触过的病例具有比较深刻的理解,而不用死记硬背。

2. 8 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能力

     科研训练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教育手段,选择对科研有兴趣的学生指导其参与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根据学生主要参与的实践病例情况,选择有意义的病例,或者科研实训成果作为本科毕业论文的素材,根据典型的病例指导其撰写成文章在杂志上发表,此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文章的写作能力、综合思维能力,查找文献获取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加深了对动物传染病的理解。在 2008—2013 年间,传染病教研室教师指导的本科生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32 篇。

2. 9 鼓励学生参加假期社会实践活动

     利用生产实习,或者根据学生意愿利用暑假或者寒假把学生送到饲料和兽药企业的技术部门、养殖场进行实习,尤其是在工作单位的顶岗实习更为重要,使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当前动物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特点,巩固动物疾病的常规诊断方法和处理措施,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得以验证,经验得以积累,思维得以提高,从而使理论与实践得以完美结合。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家畜传染病学是建立在多个学科基础上的一门综合性学科,通过对家畜传染病诊断与防治特长的学习可以将多学科知识融汇贯通,在兽医专业的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特长培养过程中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和社会实践能力,可以达到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今后工作中不断更新知识、适应社会需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传染病专业特长培养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教学资源有限,这种专业特长培养需要适当的经费支持; 具有坚实传染病知识及实践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不多; 仅局限于少数人的培养,不能满足大众化培养的需求。兽医专业的其他方向也可以通过类似的方法进行精细化教育,相信通过不断完善硬件和软件条件,一定能够培养出具有专业特长的“一专多能”型兽医专业人才。

(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周玉龙,朱战波,侯喜林,倪宏波,邵 红,闻晓波,朴范泽;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崔玉东)

上一篇: 不同饲料组合对荷杂公牛生长发育的影响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