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建设情况的建议
随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就成为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在稳定政策的同时改革创新。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在以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发展家庭农场、草原生态家庭牧场和种养专业大户,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为目标任务,有序推进农牧业经营体制创新。
1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经营体系情况
一是随着农村牧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持续转移,出现了农牧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问题,迫切需要加快培养职业农民。二是承包农牧户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下,务农收入赶不上外出打工,导致农户兼业化倾向明显,迫切需要解决农业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偏低的问题,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和家庭农牧场。三是农牧户家庭经营大多仍属于分散经营,合作社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牧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健全,迫切需要解决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偏低问题,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四是伴随农牧业生产向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转变,对农牧业社会化服务提出了强烈需求,迫切需要解决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不足的问题,大力培育新型农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2创建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建设的一些做法和建议
2.1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牧民
在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领域培养专业的防疫人员、植保人员、农资经营人员、信息员和经纪人等新型职业农牧民。在加强培训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从所从事的农牧业行业领域、农牧业劳动时间、生产经营规模和素质能力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制定职业农牧民的认定标准,作为培育和扶持的依据,并为现代农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持和保障。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吸引和支持高素质优秀人才务农创业,广泛开展种粮大户、养殖大户、家庭农牧场经营者和合作社带头人培训,实现新技术、新思维的融合,加强对以老年人及妇女为主的普通农户的职业培训。
(3)拓宽培养渠道,开展多形式、经常性的职业教育培训,并把农牧民的教育培训纳入规范化和制度化轨道,完善农牧业职业培训体系和绿色证书制度,健全农牧业技能持证上岗制度。
2.2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和家庭农牧场
首先,引导农牧民通过土地的转包、转让、互换、出租和股份合作等流转方式,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流转,扩大土地的经营规模,结合草原生态奖补、生态移民和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项目,大力培育发展草原生态家庭农牧场。依托特色种养业,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种养结合专业大户,并通过建立土地草原流转专项资金等方式,加强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指导和服务,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其次,从各地实际出发,制定家庭农牧场认定标准和建立登记制度,为下一步制定配套扶持政策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奠定基础,也将对完善农村经营体制机制、推动现代农牧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三是加大对认定的专业大户和家庭农牧场政策扶持,促进专业大户和家庭农牧场的稳步健康发展。
2.3大力发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2013年巴彦淖尔市新增土地流转面积51.3万亩,累计流转面积达到254.4万亩。土地流转的模式主要有以下4种类型:一是种养大户带动型。面积约205.7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80.8%。主要是种植大户或养殖大户通过土地流转开展规模种植和规模养殖,一部分种养大户开展家庭农场和家庭牧场建设。二是企业租赁经营型。面积约28.7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11.3%。主要是以泰顺公司、四季青、草原宏宝和秋林公司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通过租赁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三是合作社带动型。面积约8.4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3.3%。主要是农牧民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将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种植或养殖。四是土地收储代管型。面积约11.6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4.6%。主要是通过乡镇或村组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土地实行收储代管,统一租赁给农业企业进行规模经营。规模经营主体通过以上4种土地流转模式,主要开展了特色农业种植以及规模化养殖和设施农业建设,不仅使土地实现了集中连片种植,扩大了经营规模,提高了农牧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机械化作业水平,而且加大了技术推广力度,降低了经营成本,提高了种植和养殖效益。全市种植规模达到1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7250户,其中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有5440多户,粮食种植总规模达到85万亩。磴口县种粮大户刘耀宗,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经营规模,种植粮食作物达到1000亩,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逐步开展肉羊养殖走出一条种养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牧业生产的路子。
2.4加快发展农牧民合作社
稳步推进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抓住中央将在政策、资金和信贷等方面逐步加大对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的有利时机,通过完善制度和培养合作社带头人等办法,对现有的合作社进行规范和改造,培育一批典型示范社,促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全面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并对农牧业合作社人才引进给予政策倾斜,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训,着力打造合作社领军人才队伍和辅导员队伍。截至目前,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556家,合作社成员3.85万人,带动农牧户12.96万户。其中主要从事种植业的合作社有480家,经营规模达到7.2万亩。合作社主要采取“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方式,如杭锦后旗康尔徕绿色瓜菜专业合作社、杭锦后旗绿川沙海红枸杞专业合作社、临河区华丰韭菜产业专业合作社和临河区联丰生态农牧专业合作社等,主要的经营方向为有机特色作物的种植及销售。
2.5做大做强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和引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投资发展现代农牧业。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措施,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促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和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深入创建农牧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和县域经济发展。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社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保底收购、利润返还等方式,实现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及合作社共舞、共进、共赢,让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2.6加快培育经营性农牧业服务组织
探索整合现有服务资源,规范服务标准和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加强示范创建活动,搭建区域性农牧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积极组织抓好多种形式的农牧业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建设,从资金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和项目倾斜,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重点围绕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动物疫病防控、农机专业服务、草原病虫鼠害综合防治、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作物新品种推广等领域,组建一批专业化的农牧业经营性服务组织,推进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和运作市场化,同时引导各类服务组织与生产经营主体形成稳定的利益关系,使农牧民享受到低成本、便利化和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巴彦淖尔市已初步建立市、旗两级土地草原流转服务平台,积极开展信息和科技服务,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主动做好政策、法律的咨询和指导调解工作,保障土地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引导土地流转规范进行。据调查,通过镇村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进行土地流转,实行千亩以上规模经营的种养大户或企业、合作社达到86家,土地流转半数以上通过当地土地流转服务平台达成了合作意向。
上一篇: 内蒙古部分盟(市)肉羊产业发展情况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