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正确看待畜禽疫苗、药物与疾病防控之间的关系

正确看待畜禽疫苗、药物与疾病防控之间的关系

     《广东饲料》:廖校长、各位专家,感谢在百忙之中接受采访,讨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要话题。首先,请谈谈目前在畜禽疫病防控与治疗上,业界在认识或理念上存在哪些误区?

     廖明:我觉得畜禽疫病防控与治疗,核心的问题就是怎样看待“疫病”如何产生,怎样做到防控疫病的时候确保动物食品安全。我们现在一旦有疫情或疾病,惯性思维,首先想到的就是去找疫苗和药物。把疫苗和药作为解决疫病问题的唯一手段,理由也很简单,无非是“见效快”、“疫病防控是政府的事,与我无关”等等。其实果真如此吗?从世界各国成功的经验看,免疫和药物控制只能作为防疫的重要辅助手段,要想有效控制疫情的发生和流行,必须从养殖环境、饲养管理、动物营养以及动物群体健康等多个环节去把控。

     宋长绪:我感觉在动物疫病防治这一环,政府的行为还是比较被动,在动物疫病发生之后紧急应对的比较多,而从源头上防控制止的考虑和行动比较少。说到疫苗,特别是猪病疫苗招标声誉并不好,很多养殖户拿回来也不怎么用。疫苗本身是高附加值的产品,政府招标疫苗的价格定位那么便宜,肯定达不到预期效果。蓝耳病苗还稍微好一点,猪瘟苗和5号病苗的问题相对比较突出。我们并不是反对政府招标,一些重大疾病的防控工作必须要通过政府出面组织。但是招标的体制需要结合养殖实际状况不断完善,尤其是价格定位要适中。最近省农业厅也在做招标疫苗的免疫效果监测数据分析,以此作为招标的参考,这是好事,对大家都起到一个督促、促进。另外农业部也在考虑猪瘟和蓝耳病疫苗要逐步退出政府招标,完全让市场来选择好产品,政府把自己的定位更明确在监督产品质量和管理企业行为方面,这很好。

     《广东饲料》:影响疫病防控效果的因素除了认识上的偏差外,养殖企业在免疫程序设计、执行上是否也存在问题?

     廖明:任何一个疫苗都有它的推荐免疫程序,无论是猪的还是鸡的。原则上讲,疫苗生产厂家在研发疫苗的过程中,会针对不同的使用对象探索最合适的使用方法,只要按照推荐的免疫程序操作都会取得良好效果。但是这些方案往往是在相对单一的条件下得出的实验结果,而在实际生产中,各个养殖企业遇到的问题迥然不同,例如流行毒株不同、畜禽的健康状况不同、交叉使用多个厂家的不同产品、疫苗保存条件和使用人员的技术水平不同等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免疫效果,甚至造成免疫失败。所以一方面养殖场在实际使用疫苗时应该加强对使用效果的跟踪监测,与专家和疫苗供应商一起,积极探讨制定最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时疫苗生产厂也要结合用户的使用情况,制定适合不同生产条件的调整方案供用户选择。所以说好的产品如果不采用合理的使用方法,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带来负面影响。

    《广东饲料》:也就是说,即便打了疫苗,也有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免疫失败?

     廖明:是的。什么就叫免疫成功或者有效,这一点大家考虑得还是比较少,有些人总觉得疫苗打下去就可以了,其实打过疫苗和有效的打疫苗,差距很大。我们以前在做免疫效果监测时多次发现部分畜禽打了疫苗以后,实际并没有产生抗体或抗体水平很低、均匀度很差。究其原因,无外乎疫苗本身质量有问题(如有效抗原浓度不足、运输和保存过程中缺乏冷链保护等);疫苗使用不当(如疫苗选择不当、免疫程序不当、免疫方法不当等);疫情变化(如流行毒株发生变异,抗原性与疫苗毒株不匹配);免疫畜禽的健康状况不佳(如处于患病期、感染了母源传递性疾病、过度用药、严重应激、营养缺乏等)。

     《广东饲料》:要如何才能达到有效免疫呢?

     廖明:要想达到有效免疫,涉及的地方太多,包括选择合适的疫苗、正确使用疫苗、保持禽畜健康等等。其中,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正规疫苗产品,并按照推荐的免疫程序来使用很重要。也就是说要“使用合格疫苗,规范免疫方法”。还有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注意免疫后的效价监测,这方面有很多养殖场做得不够,甚至找各种借口不愿为之。其实,做好免疫后评估(主要是抗体水平监测)不仅有助于养殖场随时掌握本场的畜禽健康状况,了解当地疫情动态,检测疫苗实际质量,而且有助于政府部门做好疫情和疫苗质量监控,帮助疫苗生产厂家改进产品。实际上现在很多疫苗厂家非常注重疫苗使用效果及售后服务,经常通过提供免费附加服务(帮忙测抗体和疫病诊断等方式)吸引客户。很多大学和研究机构也会为养殖场提供免疫监测数据的深度分析服务,在此基础上协助养殖场及时调整防疫策略和方法。

     《广东饲料》:我想特别请问廖校长,您认为H7N9流感的核心问题在哪里?

     廖明:以往大家总认为能够造成畜禽直接发病的才是动物疾病,防疫的目标就是控制这些病的发生和流行,所以我们的防疫手段要么是用疫苗,要么就用药。但是,这次突然发生的H7N9流感疫情使我们认识到,有些人畜共患病虽然对家禽、家畜不会产生直接影响,但有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威胁甚至导致人员死亡。这时,公众很可能出于对染疫动物的恐惧而影响消费行为,导致活畜禽交易严重萎缩,养殖场的畜禽严重滞销,养殖者不得不采取大幅度降价出售甚至自行销毁的极端处理方式,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即动物疫病防控的核心是保障动物不发病以及保障动物产品的安全性,缺一不可。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由H7N9流感暴露出的产业发展核心问题:一是家禽养殖业(尤其是我国特有的优质肉鸡产业)的市场出路太单一。很多养殖户缺乏市场营销的理念和手段,他们单纯依靠活禽市场作为唯一的销售渠道,没有考虑什么样的客户喜欢什么样的家禽产品?应该通过什么途径去卖?我认为,未来的养禽产业链必须围绕做什么样的家禽产品?以什么形式提供给哪些消费者等问题重新进行调整。二是畜禽养殖行为本身带来的疫病风险、人畜共患病风险、生态安全风险、食品安全风险仍相当高,对产业本身已构成致命威胁。为了降低风险,必须对畜牧业进行转型升级,其中就包括调整优化从业人员结构、养殖模式、经营方式等关键要素。H7N9流感、猪流行性腹泻等疫病虽然给畜牧业带来了严重危机,但如果我们能够抓住机遇,转“危(险)”为“机(遇)”,就能够有效推动我国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广东饲料》:最近畜禽产品价格有所回升,是否意味着产业恢复的时刻到来了?

     廖明:畜禽产品价格的回升肯定会有利于压抑已久的产业尽快复苏。但对这个利好消息,我却感到一丝隐忧。我比较担心的就是现在市场价格的好转,刺激的只是产业规模的报复性增长,如果大家把这种反弹看作是产业恢复的全部,那可能很快又会陷入“价格好-多养殖-疫病频繁-产品安全风险高-产品滞销降价-农民减产退市”的恶性循环。所以,我认为产业复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恢复。简单的恢复是什么呢?就是大家重操旧业,重新按照以前的方式养,盲目加大养殖数量。陷入以养殖数量弥补产业发展质量的怪圈。

     《广东饲料》:未来,畜牧业发展要如何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廖明:如前所述,影响我国畜牧业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疫病风险和动物产品的质量安全风险。其根本解决之道不在于过度依赖疫苗和药物的作用,而是能不能让动物尽量养殖在一个卫生健康的环境当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药物和疫苗使用,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污染,这才是核心。

上一篇: 转型升级 重新认识养殖业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