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构筑国家级创新平台 以科技驱动跨越发展

构筑国家级创新平台 以科技驱动跨越发展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发展农业产学研联盟,加强农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大华农,十几年来一直高度重视科技研发和成果应用,将科技创新作为建设创新型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大力打造多层次研发平台,建立了国内民营企业首个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华南动物疫病检测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推动实验室软硬件条件建设,提高研发综合创新能力。为完善科研体系,推动科研平台升级,公司于2013年组织申报并在7月获批组建农业部动物疫病防控生物技术与制品创制重点实验室,成功加入国家学科一线阵营,为公司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农业部动物疫病防控生物技术与制品创制重点实验室坐落在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重点实验室秉承“流动、开放、竞争、共享、联合”的运作理念,以动物重大疫病、人畜共患病和食品安全等社会关切问题为出发点,以动物疫病疫苗研究、动物疫病防控的公共服务与平台建设、兽用疫苗工艺的研究、兽用诊断制品与诊断技术的研究、畜禽寄生虫病疫苗、渔用生物制品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致力于攻克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促进行业转型升级,为畜牧业发展护航,保障人类健康。
     
    优化平台建设 夯实科研基础

    公司组建有广东省兽用生物制品技术研究与应用企业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动物保健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广东省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等自主创新科研平台;与中山大学合建了生物安全三级(BSL-3)实验室,与华南农业大学共建“产学研技术合作平台”、“宠物保健品研究工程中心”等科研基地,为重点实验室科研项目开展提供了充足的科研场所。

    目前,重点实验室科研用房总面积达到3724平方米,分设动物疫病疫苗、动物诊断制剂研究、疫苗生产工艺研究、动物疫病防控的公共服务与平台等研究方向,从病料处理、病原分离鉴定,病原繁殖、纯化浓缩、灭活乳化制备疫苗、效力评价等整个产品研发流程均配置足够的人力物力,为公司科技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支持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公司目前已配备各类专业设备,能够满足病毒分离、检测鉴定、基因操作、蛋白纯化鉴定、细胞悬浮培养技术、冻干技术、疫苗制备、动物实验等实验所需,包括生物反应器、鸡胚培养箱、细胞培养箱、PCR仪、荧光显微镜、酶标仪、分光光度计等,同时还配套具有实验许可证的实验动物房,可开展鸡、猪、兔和五指山猪等禽畜动物实验以及年产150万枚SPF种蛋的实验动物中心,为实验室研发到生产转化提供了系列保障。

    发挥人才技术优势 打造组合型科研舰队

    国家“十二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指出,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而人才是农业科技之本。大华农自成立以来就致力于打造一支创新能力强、高素质的人才创新团队。

    近年来,公司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目前重点实验室共有专职科研人员74人,其中博、硕士学历人员44人,副高级以上职称专家11人,并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行业协会专业委员、行业标准审定资格专家等。公司通过定期举行内部技术交流及科研专项技能培训;派遣科研人员参加各类型的学术会议和技术讲座;聘请行业专家、国外留学回国人员到公司讲授专项技术知识;委派科研人员到国内各科研院所进行学习和深造;保持与行业内不同公司交流与学习等方式提高科研人员素质,为科研人员搭建施展个人才能的舞台。

    为了提升团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重点实验室成立了专家学术委员会,由公司陈瑞爱总裁担任委员会主任,制定了金字塔型人才结构规划,立足“外引内育”的方针,把引进、培养“塔尖人才”即学术带头人作为人才发展战略的主要抓手,根据公司主业发展需求,重点加强动物疫病疫苗技术人才、兽用疫苗生产技术人才、兽用诊断制品与诊断技术人才、动物疫病防控公共服务与平台建设技术人才、畜禽寄生虫病疫苗技术人才以及渔用生物制品技术人才的引进,以学术带头人为首组建不同研究领域的研发团队,从而形成了创新合力,倾力打造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组合型科研队伍,为公司实现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自“十一五”以来,公司先后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秀梵、夏咸柱、林浩然,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理事长周蛟等国内著名专家,内部培养学术带头人5名。

    据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徐家华博士介绍,重点实验室的人才队伍建设注重人才的持续发展,立足于各专业岗位的技能要求,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抓住岗前培训、上岗测试和继续教育3个关键环节,并且把继续教育与培训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针对目前兽用生物制品发展现状和重大动物疫病发生和病原变异情况,积极承担与申报国家、省级各类专业课题,加强新型产学研合作,推动兽用生物制品行业关键技术的攻克,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从而提升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水平,引领兽用生物制品行业发展,为我国畜牧业快速稳定发展提供安全有效质优的产品。

    为了促进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公司不断完善人才发展平台和激励政策,制定《科学技术进步奖奖励办法》、《关于科技创新的奖励办法》、《关于员工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给予奖励的规定》、《关于获得公司外部项目、专利等配套奖励》、《关于新兽药、新添加剂奖励的办法》等规定,对为公司科研做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进行公开奖励,最高奖励达400万元,创造有利于科研发展的大环境,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科技创新。
     
     科技驱动发展 创新释放能量

    公司以“科技创新”为发展的驱动力,年平均投入科研经费约占公司总收入5%。2010年-2012年,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主持承担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重大项目“重大动物疫病新型疫苗的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等省级和地方科研项目15项。“十一五”以来,获得国家级、部委(省)级科技奖励6项;牵头或参与制定行业标准3项;累计发表在SCI、核心期刊等刊物论文33篇;获得发明专利22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外观设计专利3项;获得新兽药证书17项,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12项,自主创新产品3项,重点新产品4项。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动物寄生虫防控技术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禽流感疫苗、球虫疫苗等研发领域,总体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为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做出了重要贡献。

    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突显了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的作用。一方面,重点实验室发挥了对公司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作用;另一方面,重点实验室也在加强自身体系建设,增强为企业服务的功能,提高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关于重点实验研发成果如何服务于公司发展,徐博士谈到,企业科研需要紧紧围绕产业发展的特点,利用其自身的技术优势,不断拓展为大生产服务的方法与成果。科研人员在研发的过程需要解决好实验室成果与大生产衔接 的问题。目前,重点实验室为公司生产提供了生产工艺、产品研发、质量控制等技术支持,如研制胚源禽流感病毒耐热保护剂、解决因鱼细胞系少给鱼类病毒分离鉴定带来的困难、提升禽流感疫苗效价等,不断提升公司产品的质量,积极引导公司走质量兴企之路;同时联合华南动物疫病监测中心等平台为养殖户提供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服务。自2011年8月至今,共采集全国20个省85个大中型场的病料、血清10200余份;为实现技术的整合与应用,建立高级技术服务专家库,组织相关专家深入养殖场进行技术指导共计350多次,在全国各地培训养殖人员和畜牧兽医骨干5万多人次,为各大集团场和养殖场解决了无数疑难问题,促进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行业不断转型升级的发展浪潮中,重点实验室这一国家级创新平台的建设,对推动公司健康发展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未来5年,公司将以建设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为契机,实施“四个一”工程:重点建设1个研究院(研发大楼)、10个研发和技术应用分中心、100个GSP网络基层实验室和疫病监测站、1000家养殖集团或家庭农场服务点。整合和优化公司所有资源,包括:整合实验室资源,深化实验室软硬件建设,打造高水平实验室和技术中心;整合技术服务及配套产品的资源优势,提供高级技术打包服务;整合生产技术资源,优化生产资源配置,开发高端产品及生产工艺,致力于药物、疫苗、检测试剂盒、诊疗器械及技术的开发。公司各单位在动物疫病防控的公共服务平台下高效、协同开展工作,建成动物疫病防控的全方位、立体化的综合性技术体系并大规模推广应用,形成强大的生产力,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 猪口蹄疫、猪细小病毒病、猪圆环病毒感染、猪乙型脑炎病群体安全保护力的抗体水平合理区间初探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