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环江香牛养殖业现状及发展思路
环江香牛是广西环江县三宝(香猪、香牛、香鸭)之一,又称“下南菜牛”,是经过当地人民长期艰辛的劳动培育形成的,其肉质鲜美,具有适应当地的气候和环境、抗血液虫病、生产性能好、耐粗宜牧等优良特性。 充分利用其优良的资源特性进行研究和开发,可更好地为当地经济服务。 目前,环江香牛主要分布于广西环江县境内,存栏约 16 万头,受市场经济影响该品种牛由役用牛转向肉用牛,成为当地毛南族农户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
1 保种及产业化生产中存在问题
1.1 存栏数量减少, 品种退化严重 由于地方政府对环江香牛保种工作认识不足,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宰杀的数量多,用于繁殖的数量少,牛群整体数量下降。 经过实地调查,环江香牛的屠宰率和净肉率提高不足,降低了其经济价值。 当地养殖户对选种选育工作不重视,优秀种公牛匮乏,使环江香牛群体整体质量逐年下降,逐步被培育品种和杂交品种替代。
1.2 品种资源保护意识缺乏 , 杂交改良不规范 环江县地处偏僻,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当地养殖户没有保种意识,并缺乏政府政策的正确引导。 由于将大量体型优良、生长发育较快的优秀个体屠宰,造成优良种质特性的基因资源损失。或为了追求短期效益随意引进外来品种与环江香牛杂交,导致纯种种牛逐渐被杂交品种替代。目前,如果不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将会导致该品种的进一步退化甚至灭绝。
1.3 饲养管理技术落后,生产效益不高 环江香牛养殖方式较为粗放,以放牧为主,很少补饲精料。 母牛妊娠阶段和产仔期间很少给予特殊护理, 致使流产、产死胎和牛犊出生后死亡等现象十分普遍,能正常生产的母牛只占 70%左右。 另外,牛舍建造不合理,通风效果差,夏季防暑防蚊效果差,圈内粪便不及时清理,牛圈环境卫生十分恶劣,寄生虫感染和氨气中毒等现象比较严重,严重影响环江香牛的正常生长发育。
1.4 缺乏龙头企业和规模化养殖户的带动作用 环江香牛养殖未形成产业化,缺乏龙头企业和规模化养殖户的示范带动作用, 没有一个能够切实调控生产、加工和销售的组织,这些都限制了环江香牛产业的发展。 环江香牛生产在当地多以 5~6 头的家庭小型养殖户为主,生产能力有限,产品规模小,不能实现规模化和批量化生产,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非常弱。
2 发展思路
2.1 建立保种机构,进行保种群保护 政府和当地业务部门应对保种工作高度重视,设立保种机构,申报立项成为省级和国家级的地方良种保种项目。 在环江香牛原产地环江县建立原种场,划定保种基地,建立纯种繁殖区。 财政部门拨付一定专项资金,用于保种、研究、开发和利用。 保种方法可通过活体保种和生物技术保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环江香牛的遗传资源起到完全的保护作用。 组织育种人员在保种区域对青年和成年的公牛和母牛进行鉴定, 淘汰劣质种公牛,选择优秀种公、母牛进行选种选配,严禁外来牛品种杂交,建立环江香牛优良品种繁育体系,促进该品种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保种机构做好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工作,制定保种区域长远规划,保证有足够数量的环江香牛原种。
2.2 建立科学合理的肉牛生产模式 环江县现有养殖条件适合推广“开发黄牛资源,引用良种冷配,农家小群散养,集中科学育肥”的肉牛生产模式。 由行业部门有组织地引导保种区外养殖户引进国外良种肉用公牛的冷冻精液,与环江香牛进行杂交改良,杂交牛在育肥前由分散养殖户饲养,育肥期由肉牛育肥场和龙头企业收购集中育肥、屠宰、加工和销售。 采用该种生产模式国家投资少、饲料消耗减少、生产成本低、效益高。
2.3 加强科学饲养管理,达到“科技兴牛”的目的 加强当地饲料和饲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 环江县秸秆资源十分丰富,但农户常把秸秆作物就地焚烧做肥料,没有贮存草料过冬的习惯,导致冬季草料缺乏,牛因饥饿死亡和掉膘现象严重。 通过青贮、氨化、微贮等科技手段提高秸秆、饲草的利用率和转化率,解决环江香牛越冬饲料短缺的问题。 加强草山草坡牧草品种的改良,提高自然牧草的再生能力。 宜牧草地应做好总体利用规划,开展人工飞播,播撒生长力强、产量高、利用期长的草种,提高草地载畜量。 把种植粮食和种草养牛有机地结合起来,调整种植比例,实行“粮—经—饲”的种植模式,做到相互弥补,共同发展,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价值,延长产业经济。 积极推行安全畜产品标准化生产等先进实用技术,推动生产者由传统思路向科学定位方向转变。
2.4 依托龙头企业,推动规模化经营 依托龙头企业和规模化养殖户, 建立环江香牛规范化生产示范基地,重点示范优质、高档育肥牛生产和可繁母牛批量化高效养殖等。 通过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带动千家万户,推动规模化经营,实现产品名牌化、质量安全化,把肉质优良的牛肉出口到国外,如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可以大幅提高优质牛肉的价格,增加养牛经济效益。
2.5 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农民养牛的积极性 制定招商引资政策,鼓励国内、国际商家在环江县投资发展环江香牛产业, 政府在金融政策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专门设置担保贷款机构,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农民投资主体的作用,领办、引办、扶办各种形式的肉牛生产企业。 积极扶持环江香牛合作社、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使统一经营与分散养殖完美结合,逐步以规模化、规范化环江香牛的生产取代小规模散养。 政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肉牛养殖组织化度。
上一篇: 动物种群性比失调及其影响因素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