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提升散养畜禽免疫效果的措施

提升散养畜禽免疫效果的措施

    针对当前农村畜禽养殖的分散性和山区交通条件,防疫工作量的增加,难度增大,免疫效率降低的趋势,创新性地提出了“组织信息化、管理网格化、目标绩效化、培训系统化、免疫程序化、监测常态化”六化同步技术推广措施,从而有效提高了防疫密度,提高农村散养畜禽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抗体水平,降低了疫情发生风险。


1农村散养畜禽免疫现状分析
    我国的农村养殖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集约化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随着国外畜禽品种的引入,国内各种畜禽之间的频繁调动,疾病越来越复杂,大部分疾病由原来的单一病原转变为多因子协同作用,给我国的养殖业造成很大的损失,严重影响养殖业的发展,甚至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政府虽然花了不少人力、物力、财力,但效果并不理想。在这种免疫模式下,动物疫病的预防被当成一项突击性的任务来完成,缺乏长效运行机制,存在不少问题。
1.1防疫程序繁杂,免疫质量和密度得不到保障
    农村千家万户散养畜禽多数居住在山区,居住较为分散,加之地形崎岖,山高路陡,交通不便,在现有条件下,防疫员走村串户开展防疫工作还是以步行为主,防疫员一上午只能免疫几户人家,把大最时间浪费步行和等待上面,效率特别低下。每个防疫员负责防疫2~3个村寨的防疫工作,按照传统防疫模式,防疫员需在一个月之内完成猪,鸡,牛等畜禽强制免疫项目禽流感,新城疫,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口蹄疫等免疫工作,几乎不可能达到要求的免疫质量和密度。
1.2季节性防疫空白明显
    按照传统防疫模式,动物疫病的预防被当成一项突击性的任务来完成,缺乏长效运行机制,“春秋两防”结束后,补免工作也只是一种形式,很多地方根本没开展。在这样的免疫现状下,抗体滴度的有效保护率集中在二个阶段,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以猪瘟免疫为例,某群仔猪在春季集中免疫时未满1个月,不宜进行免疫注射。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下一次集中活动开展时,又面临出栏,也不宜进行免疫注射。这样,在整个饲养阶段猪群都处于防疫空白。
1.3集中防疫时间与季节性农业生产相冲突
1.3.1春秋两防开展的时间和春耕秋收的时间相冲突,防疫员是由农民兼职的,他们以农耕为主,防疫工作处于次要地位,在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下,实际防疫效果难以达到国家要求。
1.3.2传统的春秋两时期间也是农忙时节,白天几乎无人在家,防疫入户难。特别是春耕时节,耕牛在免疫注射1~2周内不能干重体力活,农户不愿对其耕牛进行免疫注射。在时间的安排上,开展集中式的免疫难免显得左右支绌,不能顾全方方面面,从而为病毒的入侵留下可乘之隙,无形中增加了重大动物疫病的风险。
1.4防疫员待遇低,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村级动物防疫员待遇较低,每个月的工次只相当于打一两天零工的收入。所以聘请到的防疫员大多数是“半路出家”的学徒,大多数防疫员知识陈旧,缺乏系统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部分村级动物防疫员的文化程度偏低,加之平时缺乏学习,有时还会因为运用了错误的传统经验而耽误了动物的最佳治疗时间,而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1.5村级防疫员积极性不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式严峻
    由于管理体系不健全,集中免疫期防疫员劳动强度大,其参与防疫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差,整个防疫工作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导致农村动物疫病防控水平和综合防控能力差、防疫员管理难度大、政府成本高、防疫效果差、疫情风险形式严峻。


2应用措施
    笔者通过十多年的基层动物防疫工作锤炼和继续深造学习,不断探索创新,立足现实,提炼出有效提升农村散养畜禽免疫效果的一套实用措施。
2.1组织信息化联络
    做到提前联络告知。当前绝大部分地区乡村电话手机均已开通,乡(镇)政府统一安排免疫时间固然好,但也受天气、人员等具体因素制约,最好是防疫员提前一天和即将防疫的村组联系,确定好防疫时间,让农户家里留人等候,做到关好家禽,迟放牲畜等相应的防疫配合。有效规避了无人在家,捉家禽费时甚至捉不到,牲畜已放出等无法进行免疫的情况发生。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无端浪费,从而大大提高免疫效率。制定并要求防疫员如实填写《村级防疫员考核记实手册》,让养殖户和县区监督管理保证联络畅通,便于监督管理和及时掌握实际免疫情况。
2.2实行双线网格化管理
    为确保各项技术措施得以顺利实施,从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两个系统进行网格化管理。各区县政府将各乡镇动物防疫工作纳入了年度目标考核,分管区县长代表区政府与各乡镇签订了《动物防疫工作目标责任书》,把全年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纳入了当前工作的主要议事日程。进一步落实了政府和业务部门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制度,层层落实防疫工作责任制,凡因动物防疫工作不到位造成疫情发生或扩散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领导责任,从体制上构建了“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防疫组织网格化管理体系。
2.3采取目标绩效化考核
   通过目标绩效管理,形成了从区县防疫部门到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再到村级防疫员的目标考核体系。
2.3.1区县动物防疫部门对乡镇人民政府的目标考核。为落实动物防疫工作目标管理制、加强各项防控工作,结合项目区动物防疫工作实际,项目区各区县分别制订了动物防疫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分办法,对乡镇完成各项防疫工作情况进行量化考核评分,防疫工作考核以百分制量化计分,实行春、秋集中普免工作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按100分制进行细化评分考核。
2.3.2乡镇对村级防疫员的目标考核。通过实施《村级防疫员考核办法》,基本实现了村级防疫员“乡招乡管”的基层防疫员管理模式,考核机制随之而创新。为进一步规范防疫档案管理,我区在原防疫档案的基础上,为村级防疫员制定了《村级防疫员考核记实手册》,《记实手册》上将村级防疫员的责任区进行了明确,对开展的防疫工作进行了真实地记录(要求有农户的签字),同时对乡镇的监管记录也有了具体要求,并在年终将《记实手册》的记录情况作为防疫员的主要考核指标进行绩效考核。
2.4实施系统化培训
    各项技术措施的实施效果,主要取决于防疫员的素质和对各项措施的执行力,在工作中把加强村级动物防疫队伍技能素质建设作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村级防疫队伍的现状,采取多种形式,从以下六个方面对村级防疫队伍进行系统化培训:动物防疫员应具备的条件、职责、工作制度、职业道德;兽用疫苗保管、动物免疫接种技能、动物免疫标识使用、动物免疫档案规范化填写;疫情观察和报告、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的程序和要求;动物疫病的诊断知识和诊断技术、阉割技术;动物产地检疫的技术、要求和结果处理;动物疫病防控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程。
    培训采取的形式:一是统一教材和培训师资。按农业部编写的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训教材,统一培训师资,采取由县(区)统一组织的方式对全区村级防疫人员在每年春秋两次大的防疫工作前进行两次集中培训;二是举办专业技术培训班。为年龄较小、有兽医知识和技能的防疫员,举办专业学习班,使其获得专业技术文凭;三是利用培训项目开展培训。各地要充分利用国家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开展村级动物防疫培训;四是乡镇畜牧兽医站建立季度专题辅导培训制度,组织村级动物防疫员按统一培训要求进行专题培训,指导村级防疫员的学习,从而建立起一支适应现代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要求的新一代职业动物疫病防控队伍。
2.5执行程序化免疫
    开展农村散养畜禽程序化免疫,其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基层防疫部门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提高工作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为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加强防疫工作过程指导与监管是整个防疫体系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根据不同阶段工作重点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过程监管,常年程序化免疫工作过渡期,重点督促指导乡(镇)转变传统观念,将传统“春秋两防”转变为常年程序化免疫,使各乡(镇)能适应常年程序化免疫工作模式,积极配合开展重大动物疫病常年程序化免疫工作;常年程序化免疫工作执行期,重点检查各防疫员进村入户开展防疫工作的进度、防疫密度以及开展常年程序化免疫工作存在的问题;常年程序化免疫效果评估期,重点检查各乡镇开展常年程序化免疫的实际效果,通过随机采血监测免疫抗体水平,客观评估开展常年程序化免疫工作的实效性。
2.6采取常态化监测
    通过扩大免疫监测工作面,为适时免疫提供科学依据,对辖区内每位防疫员实行责任片区划分,在每位防疫员责任片区内增加样本采集量,做到样本采集面全覆盖,进行免疫抗体监测,根据监测数据逐步调整首免及补免时间。对辖区内的规模化养殖场,按注射疫苗批次随机以1%~5%的比例抽取不同阶段的畜禽血清送区县实验室进行监测,以监测结果为依据,实行适时免疫。为切实使免疫工作从“被动变主动”,采取以经济利益促村级防疫员“主动、积极”完成免疫,在将防疫员的过程监管和免疫抗体水平监测作为防疫员的绩效考核时,以防疫员的免疫密度、免疫针次、免疫抗体合格率作为相应系数,年终核算防疫员绩效工资,从而促进村级防疫工作。


3免疫成效明显提升
3.1构建了重大动物疫病常年免疫技术服务与管理体系
    健全了从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两个系统进行网络化管理体系,实现了区(县)兽医防疫部门技术干部包乡镇、乡镇技术干部包村、村级防疫员包户的网格化工作管理格局,构建了重大动物疫病常年免疫技术服务与管理体系。
3.2创建了重大动物疫病常年免疫运作机制
    完善并出台了《村级防疫员考核办法》,基本实现了村级防疫员“乡招乡管”的基层防疫员管理模式,有效弥补了传统工作中的季节性防疫空白,制定了《村级防疫员考核记实手册》,通过《记实手册》可真实了解基层防疫工作相关信息,从而为实现常年免疫建立了免疫档案,创建了重大动物疫病常年免疫运作机制。
3.3建立了免疫效果监测体系
    在传统“春秋两防”模式下,每年只集中采两次血清样本。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从集中采血到实时采血,从要求防疫员“被动”有选择性采血过渡到“主动”随机采血,在项目区建立了免疫效果监测体系,切实做到“以监促免”。
    通过以上技术模式的推广应用,提高了农村防疫人员的技术水平,增强了防疫员服务能力;减轻防疫员劳动强度,节约防疫时间,提高了防疫员工作效率。填补了“春秋两防”模式下的季节性防疫空白,切实保障了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构建了重大动物疫病常年免疫技术服务与管理体系,创建了重大动物疫病常年免疫运作机制、人员培养与技术培训机制,建立了免疫档案管理及免疫效果监测体系。保障了动物卫生公共安全;所采取的各项组织管理措施已成为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为实现健康养殖、农业增产增效,发展现代畜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一篇: 小反刍兽疫的流行与防控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