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小反刍兽疫的流行与防控

小反刍兽疫的流行与防控

    小反刍兽疫(Pestedespetitesruminants,PPR)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动物卫生法典列为必需报告的动物疫病,在我国被列为一类动物疫病。该病由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小反刍兽疫病毒(PestedespetitesruminantsruminantsVirus,PPRV)引起的严重烈性、接触性传染病,易感动物为山羊、绵羊等小反刍动物,其临床特征与牛瘟及其相似,患病动物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随后眼鼻部出现浆性分泌物、口腔糜烂,进而引发肺炎和水样带血性腹泻等病症。发病动物的致死率可达100%,该病危害严重,损失巨大,已引起有关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


1流行与传播
1.1传染源
    本病最初于1942年发生在科特迪瓦。随后在非洲的其他国家也陆续出现了类似疾病的报道。1987年,印度南部首次报道爆发PPR。1995年,在阿拉伯半岛、中东地区的一些国家此病广泛存在。近年来,我国周边的老挝、孟加拉国、印度、尼泊尔、哈萨克斯坦等国家,PPR也出现大规模爆发的趋势,这使得我国防控PPR的形式空前严峻。
1.2易感动物
    山羊和绵羊是PPRV的天然宿主,曾认为山羊鼻绵羊易感,但也有报道称绵羊和山羊同样易感,甚至在PPR暴发流行时,某些山羊不受感染或仅出现较轻的感染症状,而绵羊却表现出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牛和猪对PPRV易感,但不表现出临床症状,也不传播疾病。
1.3传播方式
    PPRV主要以直接接触的方式传播,但间接方式也可以传播。病畜的眼、鼻和口腔分泌物以及排泄的粪便等都是传染源。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和垫料等也是十分重要的传播媒介。感染动物的精液或胚胎中也发现存在病毒,因此通过受精或胚胎移植等方法也会引起PPR传播。本病潜伏期是最长可达21d。


2防控措施
    目前,对PPR的治疗仍无有效的方法,对于已经发病的动物可以采取土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以及磺胺类药物进行辅助治疗,以防止细菌等微生物的继发感染。对于发病的疫区,再用高免血清进行紧急被动免疫以减少疾病的传播。因此,对于未发生疫情的地区制定小反刍兽疫紧急防疫机制迫在眉睫。
(1)提高对PPR危害性的认识,加强防范。通过建立确实可行的紧急计划,提高和完善早期预警能力以保证早期反应。主要包括:边境地区经常性血清监测;PPR可疑病例快速诊断技术;建立PPR弱毒株疫苗生产和质量控制的操作程序;建立疫苗库以作备用。
(2)加强PPR疫情的流行病性调查,关注国际上的疫情动态。相关边境省,应充分发挥国家动物疫情测报网络体系的作用,加大国家边境动物疫情监测站的监测工作力度,加强对境外疫情动态的收集汇总报告。
(3)强化检疫监督,严把饲养、运输、市场、加工等环节的监管关。严禁从存在本病的国家或地区引进活体动物及其产品。发现可疑疫情,应按规定及时上报和处理。发现疑似病畜必须及时采集血清学样品送相关实验室检测。做到早准备、早防御、早报告。
(4)PPR入侵时,应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采取严格的封锁、扑杀、检疫、消毒、无害化处理以及疫源的追溯调查和处理等综合性防治措施,以控制和扑灭疫情,并评估其经济和社会影响。
(5)开展宣传培训,努力实现群防群控。加强对兽医人员的技术培训和指导,要求全面掌握小反刍兽疫防控和疫情处置技术要领,做到能够及时准确识别、快速诊断疑似疫情,能够迅速、彻底、规范处置疫情。加大小反刍兽疫防控知识宣传普及,增强养殖户自主防疫意识。

上一篇: 风景区畜牧养殖污染防治探索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