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一)临床症状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感染后,鸡是否表现临床症状,与鸡的年龄、鸡传染性贫血病毒毒力及是否伴发或继发其它疾病有关。主要临床特征是贫血。病鸡皮肤苍白,羽毛蓬乱,缩颈呆立,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发育迟缓,消瘦,喙,肉髯和可视黏膜苍白,翅膀皮炎或蓝翅,全是点状出血,2~3d后开始死亡,5~6d大量死亡,死亡率为10%~50%,濒死鸡可见腹泻。继发性感染可阻碍病鸡康复,加剧死亡。20~28d后,存活下来的鸡慢慢恢复健康。
(二)诊断要点
临床上有贫血症状的病,除鸡传染性贫血外还有球虫病、磺胺类药物中毒、包涵体肝炎、VB2缺乏症等多种疾病,需要仔细鉴定,对症下药。
(1)球虫病。15~50日龄的发病率高,死亡率可在80%以上。病初沉郁,泄殖腔周围的羽毛被液状排泄物粘在一起,后出现共济失调,翅下垂,冠苍白,嗉囊积液,食欲废绝,粪便呈水样,稀薄带血。剖检可见肠壁扩张、松弛、肥厚和坏死,肠黏膜上有明显的灰白色斑点状坏死病灶和小出血点。若为柔嫩艾美耳球虫感染,可见一侧或两侧盲肠显著肿大,体积膨大为原来的3~5倍,盲肠腔内充满暗红色血液或血块,形成坚硬的“肠栓”。
(2)磺胺类药物中毒。病表现为食欲减退,饮水增多,腹泻或便秘,严重贫血,冠髯、面部、可视黏膜苍白,有出血。剖检可见皮肤肌肉内脏器官出血,骨髓由深红色变成粉红色或黄色。
(3)包涵体肝炎。5~7周龄肉鸡多发。突然发病,精神沉郁,嗜睡,颜面苍白,冠退色,皮肤呈黄色,并可见到皮下出血;病呈现一过性水样便,常蜷曲于舍内一角。剖检可见肝脏肿大,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点和出血斑,肝脏退色,质脆,表面凹凸不平,骨髓呈淡红色至淡黄色。
(4)VB2缺乏症。病鸡消瘦,食欲尚好,不愿行走。驱赶时常借助于翅膀用跗关节运动,脚趾向内弯曲成拳状,中趾特别明显,足根关节肿胀,叫瘫痪,以踝部行走,因不能运动导致营养缺乏而呈现贫血。剖检时可见肠道内含有多量泡沫状内容物,胃肠黏膜萎缩,肠壁菲薄,肝脏大而软,坐骨神经和臂神经肿大变软。
(三)防治技术
1.加强检疫、兽医卫生措施。防止从外地引入带毒鸡,以免将本病传入健康鸡群。重视日常的饲养管理和兽医卫生措施,做好环境消毒、强化鸡舍环境、饮水、用具经常性净化消毒。福尔马林和含氯制剂可用于消毒。预防早期感染,同时及时做好传染性法氏囊病和鸡马立克氏病的免疫接种。防止环境因素及其他传染病导致的免疫抑制。
2.加强饲养管理。可饲料中增加维生素、氨基酸、微量元素减缓病情、降低死亡,这对缩短病程及病鸡耐过康复有积极作用。
3.切断鸡传染性贫血的垂直传播。对基础种鸡群施行普查,了解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的分布以及隐性感染和带毒状况,淘汰阳性鸡只,切断鸡传染性贫血的垂直传播。
4.免疫接种。用鸡传染性贫血弱毒冻干苗对12~16周龄鸡饮水免疫,能有效抵抗鸡传染性贫血攻击,在免疫后6周产生强的免疫力,并持续到60~65周龄。种鸡免疫6周后所产的蛋可留作种蛋用。也可用病雏匀浆提取物饲喂未免疫种鸡,或鸡传染性贫血耐过鸡的垫料掺和于未免疫青年种鸡的垫料中进行人工感染,均可取得满意的免疫效果。鸡传染性贫血的母源抗体极易产生,并对子代鸡提供免疫保护。种鸡在13~14周龄时免疫,能有效预防子代鸡传染性贫血的爆发。但不能在首次产蛋前3~4周实施免疫接种,以防止通过种蛋传播疫苗病毒。如果后备种鸡血清学检查时,本病呈阳性反应,则不宜再免疫接种。
5.防继发感染。在感染早期投给干扰素,可预防继发性细菌感染,防止疫情恶化,但要注意药残,用药及药残期间产品不能做绿色食品。
上一篇: 影响规模猪场猪免疫力的因素与对策分析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