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影响规模猪场猪免疫力的因素与对策分析

影响规模猪场猪免疫力的因素与对策分析

(一)影响规模猪场猪只免疫力的因素
1.机体带毒。
呼吸与繁殖综合征、圆环病毒、猪瘟、支原体肺炎、伪狂犬等许多免疫抑制性疾病广泛存在于规模猪场,这些病原因子使得疫苗免疫不能诱导完全的免疫应答,即使疫苗产生足够的应答,由于免疫力减弱,这些疾病仍可发生,同时也影响其他疫苗的免疫效果。
2.母源抗体。哺乳仔猪由于体内的母源抗体水平较高,如果在这期间给仔猪免疫,母源抗体未降至一定抗体水平,则会出现干扰抗体产生,或者是不能产生坚强的免疫能力。
3.营养不良。营养的缺乏导致免疫功能低下,蛋白质缺乏将会降低机体抵抗感染的能力和淋巴器官的发育,降低细胞免疫功能,降低体液免疫能力,降低巨噬细胞的数量与活性。营养不均衡则易造成免疫器官的发育不健全和产生免疫功能的抑制,损伤免疫应答,增加猪对传染病的易感性。特别是在生长发育早期,营养缺乏直接影响免疫系统的初级淋巴器官发育和整个免疫系统的成熟。
4.饲料霉变。在猪的日粮中是否有霉菌也极大地影响免疫效果,而几乎所有的霉菌毒素对免疫系统都有破坏作用。
5.滥用药物。在免疫期间用药。许多药物,如抗菌素、磺胺类药和代谢药能抑制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形成,能影响机体免疫应答,从而降低免疫效果。
6.野毒感染。在中小型猪场,由于卫生消毒制度不健全,卫生消毒差,猪场环境大量病原微生物存在,随时都有感染侵害机体的机会,野毒病原因子进入机体,侵害了机体免疫器官(靶细胞)对注射疫苗的免疫应答反应,导致疫苗免疫力下降。
7.应激因素。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的调节,猪场引种或饲养管理不当,导致猪场菌群变化,打破了原来的生物环境平衡,导致应急,在环境过冷或过热、湿度过大、通风不良、拥挤、饲料突然改变、运输、转群、粗暴管理等应激因素的影响下,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肾上腺皮质激素显著损伤T淋巴细胞,对巨噬细胞也有抑制作用。因此,猪群处于应激反应敏感期时接种疫苗,就会导致免疫失败。


8.疫苗因素。
(1)疫苗的质量问题。疫苗质量是生猪免疫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
(2)疫苗的使用。在疫苗使用环节影响免疫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注射时的消毒,包括注射部位和注射针头的消毒,消毒不严甚至没有消毒,一颗针头连续注射多头猪,使免疫接种变成了带毒传播,对注射部位用碘酊消毒后未用酒精脱碘至干后注射接种,这样极易导致免疫失败,而影响疫苗效果;
二是注射部位和免疫方法,每一种疫苗的注射部位,颈部、腿部或臀部,皮下或肌肉都有严格规定,不按照疫苗使用要求免疫,就会影响疫苗的吸收速度和机体应答反应,而达不到应有的免疫效果;
三是不用专用稀释剂,每一种冻干苗都配备专用稀释剂使用,如果任用蒸馏水、生理盐水甚至冷开水等代替专用稀释剂,就会影响疫苗效价,从而降低免疫力;
四是疫苗剂量不足,不能使机体产生足量的免疫抗体,而大剂量疫苗注射反而使机体免疫应答反应抑制,甚至破坏免疫系统机能,都不能产生有效的免疫力;
五是免疫适时,一般猪场的猪只都是按照免疫程序按期注射了相应的疫苗,在原疫苗免疫有效期内,一般机体内维持较高的免疫抗体,如果在此期间再次免疫,就可能使有效的免疫抗体受到中和抵消,反而降低了机体免疫抗体水平;
六是疫苗的血清学型,不同的血清学型应使用不同毒株的疫苗,才能针对性地产生免疫力,方可起到较大幅度的保护作用。
(3)疫苗间的干扰,两种以上疫苗同时免疫,或是联苗免疫,可引起较剧烈的注射反应,干扰机体正常的免疫应答能力,降低疫苗效价。


(二)提高规模猪场猪免疫力的对策
1.提高猪只群体营养水平。合理营养是保障猪只健康基础前提。不同品种、用途和阶段的猪的营养需要是不一样的,猪场应该按照不同品种、用途和阶段猪的生理特点及其营养需要实际,合理设计,科学配制饲料营养供给,并保证饲料原料质量卫生安全,合理选用乳猪料、仔猪料、中猪料、大猪料、后备母猪料、妊娠母猪料、哺乳母猪料和种公猪料。
2.加强饲养管理。按照各类猪只饲养管理技术操作规程和工作日程安排搞好猪的日常饲养管理操作,特别是搞好猪只转栏、换料、打扫、消毒等操作,注意调节好温度、湿度和通风等猪舍内环境,合理饲养密度,保持猪舍安静,减少应激发生。
3.定期消毒灭原。猪场按照制定的猪场卫生消毒制度,定期开展对猪舍外环境、猪舍及猪体进行有效的消毒,最大限度地减少猪场环境病原微生物的存在。
4.定期保健。根据猪只健康、生产阶段、季节变化状况及时制定并实施猪只保健。
5.规范使用兽药。在药物选择上需要制定良好的策略,合理运用不同的免疫药物。
6.制定并严格执行免疫程序。根据地方流行病学和危害程度,通过血清学检测,对抗体产生时间、母源抗体滴度水平、机体的承受性,结合本场抗体水平、疫病种类、生产需要、饲养管理方式、疫苗种类与性质、免疫途径以及猪只用途(种用、肉用)、年龄等方面的因素来制定相应的免疫程序,并依据实际情况作出适时调整。
7.选用优质疫苗并严格规范使用操作。(1)选用优质疫苗。(2)完善冷链设施设备,确保疫苗质量。(3)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严格做好免疫注射操作。
8.疫情监测。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和猪场生产需要,应当制定监测计划,定期开展对其饲养的动物开展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传染病监测。监测内容应根据本场具体情况确定。通过监测评估分析,及时掌握本场实施疫苗免疫效果和疫情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如强化免疫、免疫抗体治疗等,把疫病消灭在发病之前。

上一篇: 中小型规模生猪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初探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