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淡水鱼类饲料油脂种类

淡水鱼类饲料油脂种类

1、淡水养殖鱼类对脂肪酸的需求
    油脂源的不同,其实质主要是其脂肪酸组成的不同。因此,要选择适宜的油脂源,首先必须明确鱼类的脂肪酸需求。鱼类所需的重要n-3系列脂肪酸包括亚麻酸(LNA,18?3n-3)、二十碳五烯酸(EPA,20?5n-3)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22?6n-3),所需的n-6系列必需脂肪酸包括亚油酸(LA,18?2n-6)和花生四烯酸(ARA,20?4n-6)。一般认为,淡水鱼可以通过酶系统延长亚麻酸和亚油酸的烃链(增加碳原子),然后去饱和(增加双键),进而合成更长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如DHA、EPA和ARA,这些脂肪酸是构成细胞膜重要组分,也是鱼类某些重要代谢过程所必需的。因此,淡水鱼类的必需脂肪酸是亚油酸和亚麻酸;同时,外源性提供一定的HUFA对某些鱼类也很有益处,如最近Ji等(2011)发现,添加0.52%的n-3HUFA可使草鱼获得最大生长及最佳的脂质代谢状态[32]。Tian等(2014)[33]得出,草鱼日粮中添加0.3%花生四烯酸能够改善饲料效率、抑制脂质积累和脂肪酸合成,增强草鱼非特异性免疫力。
    主要淡水养殖鱼类对必需脂肪酸的需求量见表3。


2、淡水鱼类饲料油脂源的选择
    淡水鱼配合饲料中常用的油脂源包括:①植物油:豆油、菜油、葵花籽油、红花油、棕榈油、椰子油、亚麻油、大豆磷脂等;②动物油:鱼油、猪油、牛油、鸡油、鸭油等;③油脂含量高的油料作物、籽实及其它饲料原料,如大豆、膨化大豆、菜籽、油葵、花生、南瓜子、苹果籽、花椒籽、米糠、DDGS、蚕蛹、肉粉、肉饼等(见表4)。不同油脂源的脂肪酸组成和比例存在较大差异,而脂肪酸组成及比例可对鱼的生命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鱼体脂肪酸组成一般由饲料脂肪酸组成决定,饲料中脂肪酸模式直接影响鱼机体各组织如肝胰脏、肌肉、脂肪组织的脂肪酸组成模式。因此,在饲料配制过程中,可依据鱼类对必需脂肪酸需求(见表3)、油脂源脂肪水平(见表4)和脂肪酸组成(见表5)特点对油脂源进行有选择性的使用。
    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混合油脂较单一油脂效果好,而淡水鱼类能够利用低熔点油脂。刘玮等(1995)研究了鱼肝油、豆油、菜油、猪油和混合油等不同脂肪源对草鱼稚鱼生长的影响,发现饲喂以鱼肝油和混合油作为脂肪源的饲料,草鱼稚鱼相对增重率、蛋白质效率及蛋白转化率最大,饵料系数最低,稚鱼体蛋白质储积也较高。潘瑜等(2012)研究表明,鲤鱼饲料中添加鱼油后全鱼粗脂肪含量降低,粗蛋白含量增加,而添加猪油则相反。作者提出鱼油是鲤鱼较适宜的油脂源,而猪油会损害鲤鱼肝脏健康,进而影响鱼体生长。
    目前,生产实践中使用豆油为主要油脂源的情况比较常见,由于豆油含有较高水平的亚油酸,从淡水养殖鱼类的脂肪酸需求角度考虑,豆油型饲料提供的脂肪酸组成并不平衡,其影响尚需进一步评估。


    另外,当前对磷脂和胆固醇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磷脂主要含有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PC)、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PE)、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inositol,PI)、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磷脂酸(phosphatidicAcid,PA)和溶血性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choline,LPC)。磷脂是生物膜的主要构成成分,同时对于机体内脂肪的转运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仔稚鱼发育过程中,不同鱼种对磷脂的需要量存在差异(见表6),这是因为鱼类在孵化后的快速生长过程中,需要丰富的磷脂用于构成细胞结构组分,当磷脂的生物合成不能充分满足仔鱼的需求时,就需要外源供给磷脂。研究已证实,仔鱼饲料中添加磷脂有助于提高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减少仔鱼畸变发生率。不同种类磷脂在鱼类中的利用率存在差异(PC>PI>PE>PS),磷脂酰胆碱主要促进鱼的生长,磷脂酰肌醇有利于提高成活率和预防畸形(NRC,2011)。此外,饲料中添加磷脂,有助于增加饲料的光泽度,并利于制粒。


    磷脂广泛存在于动物和植物的蛋白源和脂肪源中(见表7)。Tocher等(2008)综述了普通鱼虾饲料原料内的磷脂含量[36]。一般来说,尽管各种鱼粉间磷脂含量存在很大差异,但鱼粉仍然还是相对较好的磷脂来源(鱼粉中含磷脂1.2%~2.4%)。目前,大多数商品饲料级磷脂都来自于粗豆油的“脱胶”产物。脱胶后的副产物称为“大豆卵磷脂”,之后被分为多种等级并以不同商品名进行销售。商品磷脂的主要质量参数为:磷脂含量(检测丙酮不溶物)、酸价、非脂类杂质(检测己烷不溶物)、黏度和色泽。


    胆固醇是性激素、蜕皮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胆汁酸和维生素D的前体,且是动物机体辅酶中的一种成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硬骨鱼类能够利用固醇前体来合成胆固醇,而且还可通过摄取饲料中胆固醇来满足生长、繁殖等生理功能的需要。甲壳动物不能将乙酸合成胆固醇,故自身不能合成胆固醇。所以,外源性供给胆固醇对于甲壳动物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其原因主要在于胆固醇作为合成蜕壳激素的物质,有利于甲壳动物的蜕壳,进而促进甲壳动物的生长和提高成活率。动物源性饲料原料中含有较高的胆固醇。鱼油、鱼粉和大多水产副产品(如虾头粉、鱿鱼鱼肝油等)均含有大量胆固醇。每克鱼油中含有4~10mg胆固醇,鱼粉中胆固醇含量随鱼粉来源不同而不同。陆生动物产品包括血粉、羽毛粉、肉骨粉和畜禽副产品中也含有大量胆固醇。牛油和其它动物脂肪中胆固醇含量很高,接近1.0%。相反,在植物油和植物蛋白中胆固醇相当缺乏(见表8)。当饲料中来自海水产品的原料大量被植物原料替代时,饲料胆固醇含量将会很低。


    有关鱼类饲料中添加胆固醇的作用效果的研究较少。在海水鱼上,Yun等(2011、2012)分别报道饲喂高植物蛋白日粮中补充1.25%的胆固醇有助于提高大菱鲆生长速度且无副作用;同时在高植物蛋白日粮中补充1.0%胆固醇和1.0%牛磺酸饲喂大菱鲆,有利于获得更好的生长速度且也无副作用[38-39]。淡水鱼方面,Ronald等(2004)发现,斑点叉尾鮰幼鱼在饲喂豆粕(豆粕添加量为55%)为基础的日粮中添加1.0%胆固醇后可以改善生长性能[40]。但也有研究认为,日粮添加胆固醇或卵磷脂对杂交条纹鲈幼鱼的生长和体组成无有益作用[41]。因此植物蛋白原料尚不能完全替代鱼粉是否与胆固醇不足或缺乏有关,高植物蛋白日粮中添加胆固醇能否改善鱼体的生长性能以及影响鱼体组成,仍存在较大争议,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上一篇: 淡水鱼类饲料脂肪水平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