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淡水鱼类饲料脂肪水平

淡水鱼类饲料脂肪水平

    脂肪具有构成细胞膜、提供能量和必需脂肪酸、协助脂溶性物质吸收等多方面的功能,是鱼饲料中不可或缺的养分之一。饲料油脂价格相对便宜,且来源广泛,其使用对养殖鱼类的生长、健康及产品质量乃至养殖成本都具有很大影响。如何充分合理地发挥脂肪的营养作用,包括其对蛋白质的节约作用,通过适当提高饲料油脂水平、选择适宜蛋白源、减少蛋白质用量来缓解当前行业发展所面临的蛋白质资源短缺问题,是当前鱼类营养与饲料学研究中日益引起关注的方向。另一方面,生产实践中也发现,油脂的不当使用会引发养殖鱼类生长减缓、脂质代谢紊乱、抗应激能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深入系统地探讨淡水鱼类油脂的选择与使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确定饲料脂肪水平需考虑的因素
    鱼类对饲料脂肪的需求不仅与日粮中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含量有关,还受到鱼的种类、食性、脂肪源种类以及环境温度等因素影响。


①饲料脂肪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相互影响。Takeuchi等(1978)发现,虹鳟饲料中,如果脂肪水平从10%提高到15%~20%,则蛋白质水平可由48%降至35%,进而还发现脂肪水平为18%,而蛋白质水平为35%时,虹鳟对饲料蛋白质利用率、能量利用率值最佳。伍代勇等(2011)发现,饲料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增加均能改善鲤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并确定饲料最适蛋白质水平为30%~32%,脂肪水平为9%,能量维持在16.9MJ/kg左右,且这一水平下表现出脂肪对蛋白质的节约效应。Gao等(2011)采用蛋白水平为38%(脂肪水平0%、4%和10%)和25%(0%、4%和10%)的纯化日粮进行饲喂2.36g左右草鱼,研究发现,随着饲料脂质水平的提高,草鱼并没有蛋白质节约的效应。Jin等(2013)用不同水平油脂(0%、2.5%、5%、7.5%、10%)饲喂草鱼[(6.57±0.01)g],饲料蛋白水平为37%左右,发现5%油脂组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最高,而对照组(0%)最低,二次回归分析依据增重率得出草鱼(6.6~35.5)g最适脂质水平在6.5%。


②由于对同为能量源的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不同,草食性鱼类对饲料油脂水平的需求量低于杂食性鱼类,而杂食性鱼类低于肉食性鱼类。杜震宇(2005)发现,草鱼稚鱼饲料蛋白水平为40%,脂肪水平为4%时,鱼的生长、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最佳,增加饲料脂肪水平易造成肝脏脂肪的过度积累。Takeuchi等(2002)和Watanabe(1975b)分别指出鲤鱼苗饲料脂肪需求量在5%~15%和5%~8%[8]。而对于体重50g左右的瓦氏黄颡鱼,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8%时,适宜脂肪含量9.99%~13.0%。


③淡水鱼类较海水鱼类对饲料脂肪的需要量低。高淳仁等(2003)认为,真鲷幼鱼在饲料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分别为44.6%、17.6%、15.5%时生长最快,而草鱼、鲤鱼的饲料脂肪需求量低于真鲷的需求量。冷水性鱼类对饲料脂肪需要量大于温水性和热带鱼类。不同生长阶段虹鳟饲料脂肪需求在14%~24%,其中稚鱼阶段日粮脂肪在20%~24%,成鱼期在14%~16%,而罗非鱼对脂肪需求量水平分别为7.67%~12%,团头鲂则为3.6%~7.7%。


2、淡水鱼类饲料油脂适宜水平
    诸多研究者对主要养殖鱼类的饲料适宜脂肪水平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见表1),我国颁布的养殖鱼类配合饲料标准也有相关规定(见表2)。
    另一方面,生产实践表明,适当增加饲料油脂的使用量,可以显著提高水产养殖动物的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效率。当前我国主要淡水鱼类如草鱼、团头鲂、青鱼和鲤鱼的配合饲料总油脂水平在5%~9%之间,鲫鱼饲料总油脂水平在8%~9%之间,翘嘴红鲌、乌鳢等膨化料总油脂水平在8%~10%之间,总体饲料油脂添加水平呈上升趋势。
    普通硬颗粒饲料中若添加过高水平的油脂,因受加工工艺及生产条件的限制,易使得饲料粉化率偏高,进一步造成投喂过程中饲料浪费较大的现象。同时较高水平的油脂也易发生氧化酸败,使得饲料不易贮藏。从加工工艺入手,提高饲料原料粉碎细度,增加环模压缩比和调制时间,增加后熟化工艺、延长熟化时间等,可改善饲料粉化率高的问题、提高饲料消化利用率。此外,适当使用一部分饱和程度较高的陆生动物油脂,如猪油、牛油等,可降低油脂氧化酸败的机率。

上一篇: 2014年度信得过企业人气评选 活动报名即将截止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