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对饲料原料形势的分析和判断,要从当前和长远两个方面考虑。当前突出的问题是玉米出现了严重的供大于求;大豆进口很多,豆粕从总量上来看目前也是供大于求。我曾经提出过一个观点,饲料领域中,进入20世纪有两大事件改变了全球的格局,一个是随着我国饲料工业的发展,中国大豆进口剧增,改变了全球的大豆供求格局;另一个是进入21世纪以后,美国燃料乙醇的发展改变了全球玉米供求的格局。
1.大豆。我曾经对大豆问题进行过专门研究,1996年以前,我国同时进口豆油和豆粕,后来取消了进口豆粕的优惠政策,由此转为直接进口大豆,而且进口量不断攀升。对于大豆进口问题,国务院领导曾经多次批示,有关方面也做了一些研究,我在2001年1月写的一份材料中提到,大豆的进口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对油脂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对豆粕的需求。对油脂的需求替代性很大,可以被菜籽油等替代,但豆粕被替代的可能性非常小。所以,我当时就判断,从饲料工业对豆粕的需求来看,大豆缺口会越来越大,进口会不断增加,应该相应采取一些积极稳妥的措施。
在大豆进口问题上我们是有教训的,比如在入世谈判的时候我们忽略了大豆的问题,没有采取任何可以采取的措施,结果跨国粮商在我们入世以后大举进入我国,主要在沿海布场,直接进口大豆加工豆油卖豆粕,我们的民族大豆油脂加工企业先后倒下,几乎全军覆没。分析起来,国外跨国粮商在大豆问题上是有战略眼光的,在沿海布厂,向内陆挤压,挤垮了我们国内的大油脂加工企业。
在原料采购方面,我们也有教训。2004年我国多家企业组团去美国采购大豆。得到消息以后,芝加哥市场迅速反应,价格迅速拉高(基金炒作、买进),但在我们订完货、签好合同以后价格又迅速下调,订货企业损失惨重,有的企业一次损失了十几个亿,就在这次,我们的民族大豆油脂加工企业基本上全军覆没,直到目前大豆油脂加工的主导权还掌控在外商手里。
未来的形势越来越复杂,在豆粕问题上我们必须有战略眼光。未来的豆油市场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主要挑战将来自棕榈油,豆油会遭受棕榈油严重的冲击。而大豆油脂加工企业的两个主要产品是豆油和豆粕,豆油利润被不断挤压,而且这种趋势不可逆转,将来油脂加工企业可能就要靠豆粕赚钱,将会不断推高豆粕价格,毕竟我国对豆粕有大量需求。因此,在豆粕的战略性研究方面我们必须加强,饲料工业协会应及早与企业共同研究向国家争取进口豆粕的优惠政策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在国内油脂加工企业豆粕价格不断提升,进口国外便宜豆粕时,通过政策调节市场,掌握主动权。
2.玉米。在能量原料需求方面,玉米供大于求,国库库存量很大。玉米问题属于多年积累下来的粮食问题,形势错综复杂。
我们国家的粮食经常出现多或少的问题。1984年我国粮食大丰收,特别是吉林玉米大丰收,就出现过卖粮难,储粮难的问题,当时政府拿补贴给农民,鼓励农民搭“玉米楼子”(民代国储),国务院也组织当时的经委安排车皮紧急向南方调运玉米。1998年以后,粮食又多了,而且还出现了大量积压,甚至玉米霉变,所以2000年我国开始发展燃料乙醇,退耕还林,当时的初衷就是要把粮食消耗掉,解决粮食过多的难题。同理,进入21世纪以后,美国燃料乙醇发展迅速,消耗大量玉米,结果推高了全球玉米的价钱。但客观分析,美国并不真正缺能源,开发燃料乙醇的初衷不是为了发展清洁能源、新型能源,进行能源储备,实际上也是为了消化粮食,转嫁包袱。但目前看来,目前美国燃料乙醇的发展也处于停滞状态,产能不再增加。
1992—1994年,国家研究彻底放开粮食,但消息刚一透露,各地大米价格就迅速上涨,市场供应出现问题,结果粮食放开问题搁浅。 1998年以后,形势变化,我们的粮食又多了。1998年以后,我国在粮食方面实行了“三项政策、一项改革”,粮食压力全压给了国家,包袱背得越来越重。面对这个问题,中央除了采取各项应对措施,如退耕还林,发展燃料乙醇以外,也在研究粮食市场放开政策。自2001年起陆续放开了粮食的市场和价格,粮食矛盾逐渐化解。
但2003年下半年部分销区粮食又出现了供应紧张现象,价格不断上涨。面对这样的形势,2003年10月,国务院召开专题会议——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专门研究部署粮食工作。2004年3月,国务院再次召开全国农业及粮食工作会议,出台了九项措施,其中就包括在吉林和黑龙江进行免除农业税的试点以及建立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当时确定最低收购价的初衷是粮食价格低迷,农民没有种粮积极性,希望通过确定最低收购价给农民一个预期,让农民能够迅速恢复生产积极性。粮食最低收购价的定义是什么呢?当时文件的原话是“当粮食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时,为保障市场供应、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必要时可由国务院决定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格。”但后来政策逐步演变成一种保护价政策。从那时候开始,实际上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又往回走了。
不论是最低收购价还是临时收储价格,说到底都是由国家托市,但一直这样托是托不下去的。现在玉米临储量这么大,如果销售不出去,国家将来得赔多少?因此,粮食流通体制不改不行,粮食流通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迫在眉睫,就像十八大确立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对粮食不能再大包大揽。
现在整个玉米的加工形势十分不景气,饲料需求又疲软,形成了目前玉米积压、价格下跌的情况,但这种局面能够维持多长时间呢?基于我们的资源条件分析,这不会是常态,尤其对中国来说绝对不会是常态。从长远趋势看,未来我们的玉米还会短缺,形成供求缺口,而且缺口会逐渐拉大,适度进口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在进口能量原料上应该保持长远的眼光,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和多种的选择,比如现在就应该着手研究小麦、高粱、大麦等可替代玉米的原料。这样,我们就可以在进口时拥有更多的选择,哪个价格有利就进口哪个品种。
企业对当前的形势很清楚,做出的选择是少压货,随买随用,不担心没原料。但我认为还要高度关注并认真分析研究饲料原料的未来供给趋势。目前的状况绝对不是常态,而饲料企业除了产品技术和产品质量以外的核心就是原料成本,必须要研究和控制好,如可以利用期货等高端市场了解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研究,进行套息保值等操作。三十年发展中,我国饲料工业的发展都处在总量扩张阶段,基本没遇到过激烈的市场竞争。但从现在开始,饲料行业的竞争时代来了。我们在面对强大需求市场迅速扩张阶段时采取的策略现在可能不适用了。竞争日益激烈,有可能要大吃小,也有可能要重组、兼并,这都是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希望饲料企业在目前的形势下冷静分析,尽快地调整产能,转变发展方式,进行科学布局,加强内部管理,由过去的迅速扩张转到挖掘产能、提高增长质量上来。
尽管目前养殖业和饲料工业遇到了很多问题和矛盾,但对整个养殖业的发展我们充满信心。在中国这么一个人口大国,要保证让大家吃饱吃好,一直是我们的重要任务,在未来,保证畜产品有效供给的工作依然繁重,保证畜产品安全也会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要坚定信心,积极应对,让饲料工业为养殖业服好务。要看到,尽管目前面临的问题和矛盾很多,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我们的产业还是大有前途的。
上一篇: 影响2014畜牧、饲料行业原因及对策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