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自古以来,就有“猪粮安天下”之说,因此,科学、生态地规划规模生猪养殖,综合利用生猪养殖所产生的排泄物,将生猪养殖产生的排泄物作为种植业的有机肥料,既有利于生猪疫病防控,又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还有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1磐安县安文镇概况
安文镇是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城所在地,东连大盘镇,南邻盘峰、双峰、深泽3个乡,西北与东阳市的马宅镇接壤,辖29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国土面积90.03km2,人口33320余人。
2安文镇生猪养殖总体现状
2.1生猪养殖数量
根据2013年3—5月间的调查,安文镇共有生猪养殖散户728户、养殖肉猪1228头,专业生猪养殖大户11户、养殖肉猪1550余头,养殖能繁母猪108头、公猪4头。
2.2生猪养殖密度
①目前,安文镇生猪散户养殖情况不容乐观,应古、胡村、殊闲3个行政村的生猪养殖已出现了空白,2012年双坑、中田、上马石、石头、联进、上葛、白云山、岭外8个生猪养殖量较高的行政村,同2011年相比养殖数量下降了60%。
②安文镇现有生猪养殖专业户11户。为使磐安县“生态立县、旅居兴县、工业强县”政策顺利实施,2011年安文镇中田村5户生猪养殖专业户的养殖场被关闭或搬迁到其他乡(镇),2012年双坑村仅有的1户生猪养殖场也被迫搬迁。白云山村1户生猪养殖场由于疫病和管理不善等原因在当年3月自行关闭。
2.3生猪养殖人员结构
全镇728家生猪养殖散户的养殖人员年龄均在51~70岁之间,11户专业养殖人员的平均年龄在53岁左右,且文化程度偏低。目前,该镇已出现从事生猪养殖的中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产业劳动力素质呈现结构性下降的趋势。
2.4生猪养殖模式
农村散养户的养殖方式基本上采取自供自给的传统模式,11户养殖专业户其中有3户没有采取自繁自养的养殖方式,而是直接从外市或外县调入生猪,利用饭店、学校食堂的泔水和下脚料喂养。8户养殖规模偏小,养殖场选址不合理,未能采取科学管理,饲养场所消毒不严格,缺乏动物防疫知识。
2.5疫病流行情况
调查显示,2013年3—5月安文镇生猪养殖环节共死亡生猪148头,其中因肠道疾病引起的死亡23头;因管理不善引起的死亡20头;因发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经治疗无效而引起的死亡102头。
3生猪养殖存在的问题
3.1生猪养殖量逐渐下降
近年来,由于新农村建设力度加大,磐安县县政府加大了对旅游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加上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等原因,对生猪产业发展的冲击力也加大了,生猪养殖量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
3.2养殖人员老龄化
据调查,目前安文镇的青壮年基本上都常年外出打工、创业、经商,在农村从事生猪产业的都是留守的中老年人口,劳动力素质呈现结构性下降,一些农户已退出该产业的生产领域。
3.3养殖规模偏小、经济效益不高
养殖场规模普遍偏小,养殖量一般在50~280头之间,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资金、劳动力等投入难以做到投资收益平衡。养殖场基本上利用田间、屋后等空余地以及旧房屋来建造或改建成简易猪舍。没有科学的养殖规划,污物处理设施不完备,造成养殖场污染物直排河道,污染水源等问题。磐安县县政府还要出台搬迁政策,农民重新建场还需要重复投入建设资金,形成劳民伤财的局面。
3.4防疫意识不强、养殖管理不完善
生猪养殖场经营者年龄结构老化、综合素质不高、养殖场选址不合理、动物防疫配套设施不健全等问题引起生猪存活率降低。养殖场猪舍简易、无害化处理设施不完善等,从而引起猪舍保温、空气流通、养殖场所消毒困难等问题,导致生猪消化道、呼吸道疾病传播加快从而引起生猪死亡。
4生猪养殖发展的方向和模式
4.1发展方向
2013年中央1号文件中提到,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从而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呼吁政府要抓住机遇鼓励符合条件的中高等学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务农创业,并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大力扶持家庭畜牧场发展。
4.2发展模式
养殖业在保障城乡居民“菜篮子”产品供应、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优化布局,大力发展农牧结合、生态友好型畜牧,做到园中有场,场在园中,畜禽上山,肥水利用,促进养殖污染向资源化综合利用方向转变,呈现“地肥、果美、林丰、畜旺”的生态良性循环,实现畜牧业发展与生态县、新农村建设、农业转型升级共赢,推进畜牧业与人、自然环境友好发展。
5实践体会
通过该次活动,笔者对安文镇生猪养殖进行了调查,了解了安文镇生猪养殖数量和规模化程度等实际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从而为安文镇生猪养殖业科学、生态、健康地发展提供参考。
上一篇: 兽药经营环节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