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畜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畜牧业生产经营规模日趋扩大,对周围环境的造成的影响日渐严重。因此,必须采取确切有效的措施,减少畜禽养殖对环境造成影响,减少因畜禽养殖带来的污染。本文就规模化养殖场对环境的影响和应采取的保护措施谈几点认识,供大家参考。
1畜牧业污染环境的因素
1.1畜牧集约化不规范发展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畜牧业发展规模不大,仅作为一种家庭副业来经营,给环境带来的影响不大。但随着畜牧的快速发展,畜牧业逐渐走上专业化、产业化、商品化的轨道,其产生的大量粪便等废弃物不能及时有效的处理,给人类和畜禽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1.2畜禽养殖选址不当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蛋、奶、肉等畜产品的需求量逐渐增多,为了便于畜产品的产、供、销一条龙的配套,使畜牧业由农区、牧区逐渐向城镇郊区转移,造成农牧脱节,家畜粪肥不能及时施用于农田而造成污染。
1.3粪便不能还田
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化肥生产量越来越大,价格越来越低,包装越来越好,运输、贮存、使用都较方便,故农业上由有机肥逐渐转向化肥,导致大量畜禽粪便等有机肥积压浪费、造成公害。
1.4畜禽投入品不合理使用
滥用兽药、饲料添加剂由于规模化、集约化畜牧业的发展,使用抗生素、维生素、激素、微量元素已成为畜禽防病治病、保健促长的需要,经济利益驱动和科学知识的不足,滥用上述药物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畜产品的药物残留及环境污染。兽药的残留,通过食物链转移,影响人们的健康。有害物质通过畜禽的排泄,造成土壤和水源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构成威胁。
1.5政府及业务部门对环境保护不重视
部分政府及业务部门只考虑农区牧业的发展问题,只注重兽医防疫,不注重畜牧饲养的环境控制,对畜牧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认识不足,导致畜禽业对环境污染严重。
2环境保护策略
2.1政府和业务部门高度重视环境问题
政府和业务部门要高度重视养殖与环境问题,把养殖园区、规模养殖户的动物饲养环境卫生安全控制摆上重要工作日程。对本地的畜禽规模集约养殖进行一个总体规划布局,对现存的规模养殖密集区进行基本动物饲养环境卫生安全评估,正视问题、找出问题、努力整改。该规范整治的必须规范整治,需要适当控制密度的必须进行饲养量的限制和密度控制,该禁养的得禁养,该投入资金进行整改的得投入资金进行整改。
2.2科学规划场址用地
场址用地应符合当地城镇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在规模畜禽场建设时,做到经济建设、城镇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要遵循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原则;要遵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要遵循符合环境承载力的原则;要遵循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要科学的划定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居民集中居住区、饮用水源区、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区、工业区等3~5km内禁止新建规模养殖场。场址还应远离交通要道、公共场所、城镇、学校、医院、畜产品加工厂、屠宰场、垃圾及污水处理场或其他畜牧场。场址应选择地势高,非山谷洼地等易受洪涝威胁的地段。
2.3发展生态畜牧业
遵循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现代技术,实行无废物和无污染生产。实现多种生态养殖模式,将畜禽粪尿经过一系列的生物发酵处理,利用沼气回收能源,沼渣和沼液还田,从而实现畜牧业内部的良性循环,达到畜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2.4开发新型饲料
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饲料生产厂家、养殖单位都要有防御动物排泄物污染环境的概念,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积极开发研究新型饲料。同时,养殖户应该科学配制饲料,提高饲料利用率。在畜禽日粮配制上,在保证日粮氨基酸与能量满足需要的条件下,降低日粮蛋白质水平,是减少动物氮排泄量最有效的方法。
2.5加强对养殖群众环保教育工作
加强对养殖群众基本动物饲养环境卫生的建设与控制知识的教育与普及,变为养殖群众的自觉行动。必须将养殖知识不断地向养殖群众培训教育,提高饲养基本能力水平和意识。对养殖密集区和养殖园区除设计规划合理外必须通过群众组织,建立完善的饲养管理规范和环境控制制度公约等,通过群众的自行实施并不断创新规范,把政府的政策和科学健康养殖技术变成养殖群众的自觉行动。
2.6采取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
严格控制和消除污染源由国家制定颁布有关防止污染、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条例和标准。如环境保护法、土地保护法、草原法、渔业法、农用水水质标准等法律。这些都是保护畜牧环境的法律保证。制定和实施这些法规的目的,在于限令排放污染的单位,对污染物进行净化处理。控制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和浓度,使之符合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并通过有力的行政措施和经济制裁,如排放收费、污染罚款等办法,以加强对畜牧环境的保护。
上一篇: 中草药添加剂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