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种母猪魏氏梭菌病的诊治

种母猪魏氏梭菌病的诊治

    2013年3月盱眙邓某饲养190头种母猪,实行定位栏饲养,近月来,陆续发生以腹部胀气、急性死亡为特征的疾病,发病后体温正常或偏高,食欲废绝,可视粘膜发绀,发病快,但发病率不高,死亡率极高,经临床检查分析与实验室诊断是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病原为A型魏氏梭菌,经临床应用药物预防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以供参考。


1 发病情况与临床症状
主诉:2012年12月份发病两头,一头空怀经产母猪,一头怀孕35d,经用拟胆碱药、抗生素与对症治疗均无效,最终两头都以气胀而死,2013年元月到三月之间又陆续发病八头,发病症状与以前死亡猪相同,零星散发。临床症状:病猪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废绝,排酸臭的黄褐色或水样粪便,体温正常或升高到40~41℃,饮欲增加且喜饮脏水。病猪鼻镜干燥,皮肤、四肢末梢、耳尖发绀,口鼻流白色泡沫,呼吸困难,个例伸舌,腹部极度膨胀,表现涨痛剧烈,触摸有捻发感,腹壁呈弥漫性充血,少数肛门外翻。


2 临床剖检与实验室诊断
剖检腹腔可见胃肠高度鼓气,特别是肠管胀大发亮,腹水增多呈茶色,心、肝、肾有出血点,肺淤血稍胀大,个例在回肠前部也出现病变,肠黏膜及粘膜下层广泛出血,肠壁呈深红色、血管充盈呈红色树枝状,部分肠段鼓气,与正常肠段界线明显,肠内容物呈暗红色液状,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空肠绒毛坏死,胃鼓气,胃内有食物,幽门周围及其附近胃壁充血,胃黏膜脱落。实验室诊断:取肠内容物或坏死肠粘膜涂片,染色,镜检,可见大量的革兰氏阳性、两端稍钝圆的大杆菌,有荚膜,芽胞为卵圆形位于菌体中间或近端,且稍宽于菌体。取肠内容物接种于厌氧肉肝汤,置37℃培养16~20h,肉肝汤极度浑浊,并产生大量气体;并将病料送扬州大学检查与鉴定,经诊断为A型魏氏梭菌。


3 治疗与预防
3.1 首先将病猪排气与制酵,将胃管插入胃内待气体排完后,向胃内灌入0.1%高锰酸钾2~3L或向胃内灌入适量硫酸镁与植物油,然后用甲硝唑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并及时补充能量,用葡萄糖1000mL和VC10mL两支混合静脉滴注。3.2 用药拌料预防:发病期间全群用甲硝唑(200G/T)和小苏打(3KG/T)拌料饲喂一周,平时用天康保(中药+复合酶+益生素)拌料饲喂保健预防。


4 治疗与预防体会
4.1 魏氏梭菌病主要通过魏氏梭菌分泌的毒素发生作用,而抗生素只对魏氏梭菌本身起作用,对该细菌释放到血液中的毒素没有任何抑杀作用,临床经用抗生素治疗一般没有疗效,因此本病一旦发生,往往来不及治疗即死亡,所以本病的防制以预防为主,可接种疫苗预防与药物保健预防。本病发生多由于饲料、气候、环境等发生突然变化,导致猪抵抗力下降,肠道菌群失调,使得肠道内原有的魏氏梭菌大量繁殖所致。因此,保持环境温度稳定和饲料平稳过度及环境卫生对控制该病发生极为重要,平时管理做到及时清洗食槽尤其是清理隔夜剩余的饲料,加强猪栏的卫生管理,特别是猪栏内粪便、垫草、泥土堆积等及时清除打扫,另外加强对出入猪圈的人员管理,防止未换猪场专用鞋,将污染有本菌的泥土带入猪圈。搞好栏舍卫生,保持干燥,定期消毒是预防本病的首要措施。
4.2 该病原为专性厌氧性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与动物肠道中,笔者首选甲硝唑药物治疗,平时用甲硝唑药物拌料定期饲喂与天康保(中药+复合酶+益生素)长期拌料饲喂效果极为理想,近几个月来无一例发生;该病治疗关键在于及时排气与制酵,选择甲硝唑注射液静脉滴注以控制肠道魏氏梭菌繁殖,并及时给予补充能量与健胃助消化药物恢复胃肠功能,选择天康保(中药+复合酶+益生素)保健调理,效果极佳。
4.3 该猪场在发现种母猪患魏氏梭菌病几个月期间,产仔800多头,未见一头仔猪发生梭菌性肠炎即仔猪红痢病,说明该病原对仔猪不传染,是该病原的一大特点,笔者初见,而且见于不同时期的种母猪,呈零星散发发生,以急性气胀而死为特征,发病母猪治疗好转且有食欲,但几天后一旦复发较难治愈。

上一篇: 牛拉稀原因及简易防治方法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