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提高林下种草散养绿壳蛋鸡产蛋率的措施

提高林下种草散养绿壳蛋鸡产蛋率的措施

    为促进蛋鸡产业健康发展,确保养殖户的效益,笔者根据几年来林下种草生态散养绿壳蛋鸡实践,总结出提高产蛋率的技术措施,现介绍如下,供参考。


1养殖品种
    选择优质绿壳蛋鸡品种为主,如江西黑羽绿壳蛋鸡。这种优质绿壳蛋鸡在同等草地散养条件下具有产蛋多、整齐度高、绿壳率高、适应性强、抗病、易管理的特性,鸡蛋品质更好,经济效益更显著。


2饲养管理
2.1各饲养阶段的管理
2.1.1育成阶段的管理:绿壳蛋鸡从25~120天为育成阶段,也称为生长期或生理发育期,是体型生长和生理发育的重要阶段。
2.1.1.1营养要求:主要饲喂育成料,其粗蛋白为15%~15.5%。放牧饲养的鸡群宜采用上午放牧,早上11:00~12:00喂料,下午放牧,下午17:00~18:00喂料,平均日采食量为0.06~0.065kg/天(注意:草少或草质差的鸡场应适当提高饲料量),也可人工补饲优质高蛋白牧草。
2.1.1.2体重控制:每个月称鸡体重,参照各阶段的重量要求,如出现体重未达标或超标的鸡应隔离后单独饲养。对体重未达标的鸡应适当增加日饲料量,直到达标为止。对体重超标的鸡不宜采取降低日饲料量的办法,其正确的方法是对其日饲料量不增不减,控制其体重日增长需要量,直到其体重达到正常标准为止。整个鸡群的饲养整齐度越高,同步开产率也高,产蛋率上升就越快,在育成期后其一次性标准率应达到90%左右。


2.1.2预产蛋阶段的饲养管理:为了保证各系统的正常发育,降低生理应激造成的不良影响,为鸡群以后的高产、稳产打好基础,在饲养管理上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2.1.2.1淘汰病、残、弱鸡:蛋鸡群体经过较长时期的育成饲养,常会出现病鸡、弱鸡和伤残鸡,应坚决淘汰,以免给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2.1.2.2疫苗接种和驱虫:在此阶段要进行1次彻底的驱虫工作。对寄生于体表的虱、螨寄生虫可采取喷药物的方法进行治疗;对寄生于肠道的寄生虫则采取饲料拌药喂服。与此同时,对鸡群要进行1次新城疫Ⅰ系疫苗注射,防止鸡群开产后爆发新城疫造成经济损失。
2.1.2.3做好鸡舍及设备的清洗与消毒:在此阶段必须做好鸡舍的维修、清洗和消毒工作。对于老鸡舍须将粘附在墙壁、地面网架上的鸡粪以及门窗、屋梁上的尘埃等用水彻底洗刷干净;鸡笼、设备、用具等在用水冼净的基础上再用专用消毒剂喷洒消毒;待鸡舍内干燥后,用福尔马林和高锰酸钾按2∶1的比例进行熏蒸消毒。
2.1.2.4准备产蛋窝:在补饲点或鸡舍内搭建长30cm、宽25cm、深30cm的产蛋窝,以每3~5只鸡搭建1个产蛋窝为宜,在产蛋窝里放置适量干燥的稻草或野干草,以减少鸡蛋破损。
2.1.2.5饲料营养的调整:为了适应鸡体(特别是生殖系统)的生长和骨钙的沉积,适当提高饲料蛋白质、钙和维生素水平。
2.1.2.6增加光照时间:蛋鸡从第16周开始要增加人工光照,增加幅度为每周延长40~60分钟,直到产蛋高峰期光照总时数为每天16~17小时止,此后保持恒定。


2.1.3初产期的饲养管理
2.1.3.1减少应激:产蛋期间尽量减少能造成应激的各种因素:如高温、低温、通风不良、饲养密度过大、消毒剂使用不当、噪音等。保持环境宁静和适宜的小气候,使蛋鸡产蛋高峰潜力尽量发挥出来,确保鸡群高产稳定。
2.1.3.2光照程序:该阶段光照时间增加到13.5~14小时,以后每周以半小时或1小时交替增加,达产蛋高峰时每天保持增加16~17小时。实践证明,人工光照以每天早晨天亮以前补给效果最佳。
2.1.3.3营养要求:从蛋鸡产第1枚蛋到产蛋率达75%以上,其蛋重和体重都在增加,该阶段要供给含较高蛋白质的饲料,日料中蛋白质含量应在15.0%~16.0%。产蛋率在5%时应过渡产蛋料,产蛋率达20%时应完全更换成产蛋料。具体方法是:先2/3前料、1/3后料混合饲喂2~3天,然后1/3前料、2/3后料混合饲喂3~4天之后再过渡到需要更换的新料。


2.1.4高产期的饲养管理
2.1.4.1产蛋率的增加不宜追求太快,要控制好饲料饲喂标准,否则由于光照速度增快与料量增加过快,易导致鸡群体重超标影响其后期产蛋,同时,也会因鸡脱肛、输卵管炎的发病率增高而增加鸡群的死淘率。
2.1.4.2产蛋高峰期阶段饲料中应适当增加维生素、微量元素,饮水中定期投放抗生素(磺胺类药禁用),以增加其抗病力。在260~270日龄,用ND+H52疫苗2~3倍量饮水进行补充免疫
2.1.5产蛋后期的管理
2.1.5.1营养要求:为了控制蛋重和体脂肪的沉积,应降低饲料蛋白质水平和适当控制喂料量。该阶段蛋白质水平在14.5%~15.5%,增加钙,减少磷,以调整饲料中的Ca、P比,补钙时最好用50%粉状和50%颗粒状钙物质。这样既可帮助消化吸收,又可贮存到蛋中。
2.1.5.2在此期间喂适量的小苏打可提高产蛋率和蛋壳强度,减少破蛋。同时喂一些不溶性砂粒,可帮助鸡消化,提高饲料转化率。
2.1.5.3及时淘汰低产鸡:在此阶段停产或低产鸡逐渐增多,如保留在鸡群中会造成饲料和劳动力的极大浪费,应将不产蛋鸡、低产鸡及时淘汰。


2.2季节管理
2.2.1春天的管理:春季气候变暖,日照时间延长,是鸡群产蛋量上升的阶段,也是微生物大量繁殖的季节,管理上要提高日粮营养水平以满足产蛋需求,并加强卫生防御工作。在气温尚未稳定的早春,要注意协调保温与通风之间的矛盾。


2.2.2夏天的管理:(1)通风换气。鸡舍门与窗要昼夜敞开,并要钉上纱窗,以防蚊子等进入叮咬蛋鸡,影响休息。
(2)搭荫凉棚。农户散养鸡一般窝小温度高,空气不好,应在鸡活动场搭荫凉棚,尽量避免阳光直射,使鸡荫凉栖息。
(3)减少饲养密度。夏季饲养可由7~8只/m2减少为3~4只/m2。
(4)地面洒水。炎热的中午在鸡舍内外喷洒凉水,可降温6~7℃;饲料配方中增加蛋白质、谷类和青饲料比例,减少能量饲料含量,使饲料多样化,且在饲料中需加2%油脂粉;喂鸡应在早晨凉爽时进行;在饲料中加些大蒜、细砂,强壮鸡体。
(5)切忌喂腐烂、变酸、发霉饲料,以防中毒。(6)时刻保证鸡能饮到足量的清凉水,切忌饮脏水。尽量缩短光照时间,使鸡充分休息,增强体质,以利蛋的形成;对鸡饲糟、饮水器等应经常消毒,并用敌杀死消灭鸡虱,鸡舍内粪便应勤清扫,还应常撒生石灰或来苏水消毒。


2.2.3秋天的管理:秋季气温较低,昼夜温差较大,日照渐短,要注意补充人工光照。早秋天气闷热,舍内空气湿度大,白天要加强通风排湿,饲料中经常投放预防呼吸道疾病和肠道疾病的药物。开放式鸡舍要做好夜间保温工作,适当关闭部分窗户,对于秋天进入产蛋高峰的鸡群,要特别注意气温的变化和人工光照的补充,否则会使产蛋高峰下跌并难以恢复。如果要继续饲养产蛋满1年的母鸡,可淘汰病残鸡后实行强制换羽,以缩短秋季自然换羽的时间。


2.2.4冬天的管理:冬季气温低,光照短,要注意防寒保暖和补充人工光照(天气阴暗的白天也应开灯),使舍温不低于8℃。有条件的可加设取暖设备,条件差的要关紧鸡舍门窗,在南面留几扇窗户换气,晴天中午换气时间可久些,以免有害气体积留舍内。此外,还可适当提高日粮能量水平,增加饲喂量。


2.3就巢期的管理
绿壳蛋鸡的就巢性极强,管理措施不当,产蛋率就极低。据试验观察:不采取任何防止就巢措施平均每只鸡年产蛋仅60~80枚,用铁笼隔离饲养的平均每只鸡年产蛋约145枚(产蛋提高约1倍)。在散养条件下,农户应按每200羽产蛋鸡配置1组产蛋鸡铁笼(每组装3~4羽),饲养过程中饲养人员要认真观察,及时发现后抓入笼中隔离,在铁笼中产蛋后于夜间抓入原鸡舍内进行合群饲养。


2.4其它管理措施
在管理过程中尽量保证专人饲养,另外,尽量避免在鸡舍附近放鞭炮、烟花等以免惊扰鸡群,致使产蛋率下降。


3疾病防治
散养条件下的鸡疫病感染几率较舍饲大,除了严格按照防疫程序保质保量进行免疫接种新支H120、新支H52、新支油乳剂、传染性法氏囊病、鸡痘、禽流感、新城疫、减蛋综合症外,重点要做好球虫病、大肠杆菌病、禽霍乱、感冒、输卵管炎、淋巴性白血病等的防治工作,同时搞好散养鸡场的环境卫生和灭鼠工作,严格消毒措施,隔断疫病传染途径,把病原微生物拒之场外,实行“全进全出”饲养制度。

上一篇: 晚阉猪肉的识别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