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2013年6~10月份,笔者所在单位部分职工利用下乡巡查、督查之机对辖区的10个奶牛养殖小区115个养殖户的2480头奶牛以及全县7个规模场2 533头奶牛的生产水平、饲养管理及疾病情况进行了调研。此调研的目的是通过对全县典型小区及规模场奶牛营养水平、疾病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对养殖小区与规模场进行比较,发现问题,找出差距,提升奶牛养殖小区的生产水平。
1 基本情况
1.1 奶牛小区养殖情况
1.1.1 存栏情况
共调研了辖区10个奶牛养殖小区115个养殖户,其分布及存栏情况见表1。
1.1.2 饲喂方式
各个养殖小区情况大体相似,奶牛小区成为了小养殖户集中饲养奶牛的地方,没有现代化、机械化的设备,仍采用干玉米秸+精料(科兴大地奶牛精饲料)的传统模式,不能满足奶牛营养需求(尤其粗饲料),工作效率很低。
1.1.3 管理方式
均为敞开式管理。
1.1.4 挤奶方式
采用奶台挤奶,日挤奶两次。
1.2 规模化奶牛场养殖情况
1.2.1 存栏情况
共调研了辖区7个规模化奶牛场,其分布及存栏情况见表2。
1.2.2 饲喂方式
采用全混合日粮(TMR)饲喂奶牛,饲料原料有青贮玉米、东北羊草、进口苜蓿等,部分牧场在高产牛群日粮中添加了甜菜粕、干啤酒糟、全棉籽等。每个规模场都有运动场,部分运动场设置沙床、搭建凉棚等。
1.2.3 管理方式
均采用封闭式管理,有独立的消毒通道、消毒设施。奶方式。
2 饲料配比及营养平衡情况
2.1 饲料组成及配比
调查发现,养殖小区奶牛精料饲喂量为6~15kg/(头·d),随着奶牛产奶量的提高,精料量也增加,干玉米秸秆是唯一的粗饲料,喂量为14~17kg/(头·d)。规模场依据奶牛产奶量进行了精细分群,大部分牧场分为高、中、低三群,部分分为高、低两个群体。不同群体精料饲喂量均在8~12kg/(头·d)的区间内,变化幅度比较小,粗饲料情况见表3。可以看出,规模场粗饲料喂量为10~18kg/(头·d),平均干物质饲喂量14.379kg/(头·d)。把精料及所有粗饲料均换算到绝干条件下进行比较得出:奶牛养殖小区精粗比为48:52,规模场精粗比为44:56。
2.2 营养平衡情况
仅从数据看,奶牛小区与规模场精粗比都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但从奶牛营养平衡角度分析,小区的精粗比例没有数据显示的那么合理。由于小区的粗饲料来源单一,只有秸秆,而秸秆所含的粗纤维含量高、质量差,很多营养成分不易被奶牛消化和吸收。秸秆的粗蛋白含量低,矿物质如钙、磷的含量也很低,且不平衡。由于秸秆营养素的极度不平衡,适口性差,降低了奶牛的采食量;粗纤维质量差导致消化率低,仅为45%~50%,小区养殖户每天给奶牛饲喂14~17kg/(头·d)的玉米秸秆,但实际奶牛真正采食的不到10kg,最后被吸收的不到5kg,所以只能勉强满足奶牛维持需要。
经比较养殖小区饲喂的玉米秸秆与规模场喂量较多的3种粗饲料发现,4种粗饲料的营养价值以苜蓿干草为最好,其次是玉米青贮,再次是羊草干草,最差的是玉米秸秆(表4)。这说明,规模场奶牛的粗饲料营养水平高于奶牛养殖小区。
3 生产性能情况
由于本次调查只针对成母牛,所以仅对产奶量进行统计。小区产奶量变化幅度比较大,为8~30kg/(头·d),规模场为23~33kg/(头·d);同时,小区数据存在估值偏差比较大的现象,而规模场则比较接近真实。通过对产奶量数据的分析,小区平均产奶量为17.623kg/(头·d),规模场为25.803kg/(头·d)。规模场比小区平均每头每天多产8.18kg牛奶,比小区高46.42%。
4 疾病情况
由表5可看出,养殖小区蹄病、真胃移位、乳房炎、繁殖障碍、焦虫病的发病率分别为1.57%、2.02%、5.65%、3.95%、1.53%,而规模场分别为0.55%、0.12%、0.51%、0.83%、0。可见养殖小区的疾病发生率远远高于规模场。
养殖小区与规模场各种疾病发病情况差异较大,这与其卫生防疫措施是否到位有极大关系,同时也与小区奶牛的日粮营养水平较差有关。养殖小区奶牛长期营养不平衡,保证其免疫系统功能正常的营养物质缺乏,致使免疫功能受到抑制,从而降低了奶牛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乳房炎和子宫炎发病几率升高。
上一篇: 饲喂苔草对荷斯坦后备牛生长性能的影响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