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专业建设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在学院“以德为先全面育人、 以实践教学为主体、 办学与服务双赢、 开放办学不断创新” 四大办学理念的指引下, 如何走专业特色化道路, 彰显更多活力, 是始终思考的问题。为了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京郊养殖产业、 都市宠物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深入进行教学改革,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保持了畜牧兽医专业群可持续发展。几年来, 畜牧兽医类专业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学生质量显著提高, 形成了学生招生与就业的良性循环。
1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主要做法
1.1创新“岗位轮动”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人才培养是高等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 是学院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实施“项目引导、 任务驱动、 学中做、 做中学” 的教学模式,创新畜牧兽医专业“岗位轮动” 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断增加。
“岗位轮动”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企业岗位平台上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为主旨的新型教学模式 。“岗位轮动” 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至第三学期在校内完成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的学习及基本技能训练;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分别在禽场、 牛场、 宠物医院、 动物疾控中心完成养禽与禽病防治、 养牛与牛病防治、 宠物养护、 动物群发病防控 4 门专业核心课的轮岗教学;第六学期完成综合能力训练和顶岗实习。专业核心课程的轮岗教学是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分别在不同的企业进行学习、 轮换, 以解决学生四大领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同一企业岗位群内部的不同岗位上学习、 轮岗, 以解决生产岗位核心技能的培养。“岗位轮动” 教学的流程是:选择企业、 确定岗位、 组建由企业和专任教师组成的岗位教学团队、 设计制定教学方案、 校企共同评价措施、 学生在不同岗位上实践学习。经过三年来的教学实践, 已分别在牧医专业5个班(0811、0812、0911、0912、1012班)及宠物养护与疫病防治专业3个班(0811、0911、1011班) 共计280人实施“岗位轮动”教学,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地得到提升。
学院不断探索教学新路,组织课程改革和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试点, 自 2011 年 1 月份, 按照北京市教委的要求, 完成了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改革试验项目立项申报工作, 并于 2011 年 5 月份, 畜牧兽医专业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试验项目方案通过专家组立项论证后经市教委批准成为北京市职业教育分级制试点专业以来, 以畜牧兽医专业牧医 1111 班为试验班, 开展职业教育 4 级改革试验工作, 目前试验班已按计划完成了 2 年的教学任务, 本学期该试验班学生正在牛场、 猪场、 鸭场、 鸡场各企业岗位上进行岗位实践教学, 践行了学院 “以实践教学为主体” 的办学理念, 实现了教学与岗位的对接。
1.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教科研能力提升
教师直接参与养殖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 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 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有了根本保证。院系先后选派 9 批 42 名骨干教师到乡镇挂职、企业锻炼, 组建生态养猪、 奶牛门诊、 养禽与禽病诊治及宠物疾病诊治 4 个三农服务专业团队, 在专业建设、 实践教学和社会服务的丰富活动中, 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人人具有双师素质, 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一个教学、 科研、 服务相互支撑、 相互补充的团队工作模式已具雏形。30 多年来的积累与沉淀, 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得益彰。依托实用的专业技术, 校内实训基地农职院种鸡场稳步发展, 成为名星企业, 企业的发展有力地支撑了专业建设, 形成了 “依托专业办产业, 办好产业促专业” 的牧医类专业建设鲜明特色, 实现了课堂与车间的无缝对接。
1.3建设理实一体化实训基地, 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保证
紧紧围绕都市型现代畜牧兽医宠物养护、 绿色畜禽养殖、畜禽良种繁育、动物群发病防控四大领域的岗位核心能力培养需要,先后完成了种禽繁育中心、宠物医院等多个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形成集技能训练、科研开发、社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于一体的综合性、生产性、企业化的校内实训基地。不断深化校企合作, 先后与三元集团等 20 多个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 搭建起校企合作研发的平台。研发团队依托产学研服一体化工作室开展了畜禽健康养殖技术及环保饲料添加剂等多项校企合作研发项目, 为推进北京都市健康养殖做出了积极贡献, 实现了教学与生产的无缝对接。
1.4建立密切师生关系, 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
师生建立密切联系, 教师指导学生就业和创业,学生们的创业意识显著增强。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 学生们先后参与到教师们的科研项目中,教师们不仅在教学中传授科学知识和培养学生专业技能, 而且还帮助学生联系实习企业, 指导学生进行创业尝试, 学生们的创业意识显著增强, 为学生毕业后创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2专业建设的特色与创新
2.1校企合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按照工作岗位能力培养、 职业资格证书获取、 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校企合作共同建设适应“岗位轮动” 教学的校内外基地建设, 共同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以企业岗位为教学场所, 校企共同实施教学, 实现教学与生产的直接对接。通过在企业岗位(群)间的轮动教学, 把企业岗位变成课堂, 把企业人员变成教师, 把学生变成了员工。实现教学情境与企业岗位一体化, 学生培养与岗位要求无缝对接。做中学、 学中做,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企业工作岗位上, 边学边做、 学做一体, 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效果明显提高。校企深度合作机制, 保证了高素质技能型合格人才的培养质量, 增强了教师的职教能力、 实践能力和服务能力;通过 “岗位轮动” 教学, 为企业培养了免试用期、 胜任岗位要求的学生, 毕业生能优先与合作企业签约, 教师也为企业带去了研发推广的技术项目, 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2.2 “岗位轮动” 实现学生单一技能向岗位综合技
能的转换“岗位轮动” 人才培养模式集中体现了畜牧兽医类人才成长的规律, 突出了能力本位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特点, 做到了工作内容即学习内容, 工作要求即学习要求, 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 确保了学生在企业的学习、 实训时间;四个轮动的学习过程, 强化了学生实际生产岗位的核心技能;四个不同轮动的学习情境,学生体验了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 。“岗位轮动” 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转, 使学生完全能够掌握都市畜牧兽医岗位需要的专项技能、 综合技能及畜牧兽医岗位必备的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
2.3多元评价提升育人质量
在“岗位轮动” 教学中, 专职教师(课程负责人)与外聘专家参照企业标准共同制定学生岗位教学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案、 并与外聘专家共同参与学生考核,实施企业人员、 授课教师、 学生小组为一体的全过程、多岗位的综合性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理论考核、技能考核、 岗位学习表现、 岗位工作表现及作业等,实现了工作评价和学习评价相结合、 学校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共同培养。
3专业建设的成效
3.1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3年来,通过8个班280人的教学实践, 学生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在历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 专业学生先后有 2 名获得动物外科手术项目特等奖, 2 名获得动物外科手术项目二等奖, 2 名获得新城疫抗体监测项目二等奖、 2 名获得新城疫抗体监测项目三等奖;在北京市职业技能大赛新城疫抗体监测项目中, 先后有10 名学生分别获得一、 二、 三等奖。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由95%提高到98%、 对口就业率由 81.7%提高到99.0%, 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 专业技能熟练、 具备吃苦耐劳、 爱岗敬业优秀品质, 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3.2学生创业能力明显提高
通过成立畜牧兽医学生创业基地,先后有19名在校学生开展黄粉虫养殖创业项目、 山鸡孵化养殖学生体验项目, 毕业生常相逢同学开展自主创业, 成绩显著, 成立了北京禾溪丰润养殖场, 饲养肉鸡规模达4万只, 她和养殖场先后被公司授予 “十佳养殖能手”和“模范养殖小区” 。2010 届毕业生马志刚同学饲养信鸽3000 多只,乳鸽每批养殖500多只,乳鸽7d成活率高达95%。
近年来学院发展天翻地覆, 畜牧兽医类专业建设日新月异, 在不断深入教学改革和实践中还有诸多问题需要思考和改进, 如一是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有待于继续完善。畜牧兽医专业群涉及动物医学、 兽医医药、 宠物养护与疫病防治、 实验动物技术 4 个专业, 每个专业的就业领域不同、 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差异, 还未形成具有鲜明特点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需在今后的建设中予以加强。二是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还未完全建立。目前, 校企合作都还属于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校企合作大都停留在实训、 顶岗实习阶段, 企业的积极性还未充分调动起来, 需要政府、学校、 企业共同合作, 寻找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共赢点,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的内容和形式, 扩大合作的内涵。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