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影响农村生猪防疫效果的六因素解析

影响农村生猪防疫效果的六因素解析

    农村生猪防疫牵涉到农民增收和农村的稳定, 也牵涉到生猪市场的供应, 是保障农村生猪生产的坚强堡垒, 是一个牵涉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我国大部分农村依然保持着家家养猪的习惯, 养殖规模大小不一, 养殖方式多种多样, 有的喂饲料, 有的喂剩饭剩菜, 也有的喂酒糟、 秸秆等农副产品, 猪舍开放, 无固定饲养设备, 技术人员、 饲养人员自由流动, 卫生防疫观念淡薄。随着农村生猪散养户对生猪的引进、 流通、 交易等的日益频繁, 外来生猪疾病传染的机会与日俱增, 而且导致地方疫情十分复杂, 一旦发病极易扩散且极难控制, 严重威胁着生猪散养户的利益。因此有效对农村生猪免疫防控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也是一项难点工作。尽管各地兽医防疫主管部门十分重视农村生猪防疫工作, 每次开针前都有专题会议强调防疫的重要意义, 确保防疫的密度和力度, 但仍然有很多地区防疫针照打, 疫病照常流行, 防疫问题十分严峻。笔者在多年参与生猪春秋两季防疫检查及在乡镇挂职期间亲自参与生猪防疫工作, 发现存在着六个方面的因素影响着生猪防疫的效果, 现解析如下。


1、影响农村生猪防疫效果的因素
1.1农村基层防疫员队伍不稳定, 专业技能不够
    目前多数地区兽医体制改革尚不到位, 由于待遇较低, 村级防疫员有的为兼职人员, 防疫责任心不强;有些基层兽医服务中心名存实亡, 兽医队伍不稳, 大多成员在开医疗门市、 做游医谋生计, 甚至有“以病养医” 的认识, 对防疫工作并不从内心重视;乡镇地域广阔, 农户分散, 而乡镇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这一特定时间严重不足, 无法做到时间集中、 百分百到位,出现漏防状态;一些村一人防疫, 单兵作战, 在无配合保定或保定不力的情况下采用打飞针的方法, 造成疫苗注射剂量不足或注射深度不够, 引起较大的免疫应激, 造成免疫失败;一栏多猪时没有进行边免疫边记号, 存在漏注或重复注射现象;有些防疫员图省事, 将部分疫苗分发给农户, 让其自行免疫, 其结果可想而知。同时, 目前工作在一线的兽医人员普遍年龄较大, 知识层次和结构都较差, 对现阶段的动物防疫新技术、 新规程不适应、 不重视, 难以胜任当前的工作。由于体制、 编制、 待遇等因素影响, 年轻的畜牧兽医专业人员不愿进入到基层乡镇的畜牧兽医服务队伍中,动物防疫队伍出现人员断档, 面临青黄不接的严重局面。
1.2农村基层防疫设备使用不当, 影响防疫效果
    有些基层防疫员对防疫过程重视程度不够, 或是对疫苗贮存、 保管、 运输方式不当, 造成人为影响防疫效果。特别是在天气较为炎热时, 携带疫苗不使用冷藏包或冷藏包内不放冰块, 中午经太阳照射, 箱内温度升高, 导致疫苗遇到高温时效价降低或无效, 起不到应有的防疫效果;有的乡镇防疫员将疫苗领回后直接放置在地上, 或是简单放在家里冰箱中, 对不同疫苗的所需保存温度并不了解;有时在进行防疫期间,防疫人员将几瓶疫苗放在挎包里, 骑上摩托车穿梭在田间地头, 没有冷源, 没有防震, 从早上一直用到晚上, 如此打到生猪身上的疫苗可能早已失效;有些防疫员为图简便, 防疫器械未使用无菌盒装置, 针头也不能达到一畜一针, 影响防疫效果;有的防疫员用乙醇擦拭针头后直接吸取弱毒疫苗, 而导致疫苗效价降低。
1.3生猪防疫程序缺乏足够认识, 导致免疫失败
    生猪防疫有着严格的程序, 但有些防疫员对防疫程序缺乏认真学习、 理解, 往往是想当然地进行免疫,从而导致免疫失败。免疫时要求猪瘟、 口蹄疫、 蓝耳病 “三针分点同步注射” , 但有时由于注射器上没有明显标识, 存在注射器混用问题, 同时也有的为图省事没正确分点或进行联合注射或漏注, 引起较剧烈的注射反应, 干扰机体正常的免疫应答能力, 降低疫苗效价;不同的稀释液也因疫苗载体不同而影响免疫效果, 有的在进行疫苗稀释时没有使专用稀释液或是稀释方法、 稀释浓度不当, 有的拆封后的疫苗使用好几天, 灭活苗可能已经污染, 也有的稀释后的疫苗没及时用完, 第二天继续使用, 其效价已经大大降低;一些人甚至存在着“疫苗用量越大, 保护力越强” 的错误认识, 盲目加大疫苗用量, 从而引起生猪出现免疫麻痹, 影响免疫效果;有的在疫苗使用前和使用过程中没有摇匀, 没有预温, 导致免疫不均或无效;在免疫过程中, 有的防疫员为图方便, 追求速度, 采取用短针、打飞针、 推药猛、 快拔针等错误做法, 从而出现打空针、 药溢出、 不到位、 量不足等后果, 严重影响防疫质量。
1.4免疫过程消毒未按要求进行, 造成疫病传播
    在每年进行防疫过程中, 总会出现一些因为防疫员消毒意识不强而引起的疾病混合感染、 群体生产性能下降等不良后果。在防疫过程中, 防疫员对自身消毒不严, 走村串户进行防疫时, 手、 鞋、 衣服带菌带毒传播, 可能会造成防疫过后连片的养殖户生猪发病;防疫时对免疫部位不进行消毒或是消毒不合格, 不仅导致免疫应激反应大, 甚至造成免疫部位发炎化脓;一些防疫员对使用的注射针头不进行消毒处理, 甚至跨户都不换针头, 在遇潜伏期染疫的猪只时, 可能由免疫注射变为带毒接种, 造成疫病的传播;防疫结束打耳标时, 耳标钳消毒不严格, 存在带毒(菌)传播隐患。
1.5免疫应激补偿机制尚不到位, 害怕免疫反应
    生猪防疫过程中, 注射疫苗后不可避免会出现停食甚至死亡的现象, 这称为免疫反应。2007 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 27 次会议上首次提出 :“为调动动物养殖户对动物强制免疫的积极性, 因依法实施强制免疫造成动物应激死亡的, 给予补偿” 。目前不少省市出台了一些关于免疫反应和应激死亡的补偿办法, 一般为当时市价的 70%, 又同时规定了补偿上限、 补偿认定过程和补偿申领过程。防疫员在领会政策和宣传政策上存在着一些偏差, 同时补偿认定和补偿额度常常与养殖户的要求存在较大的距离, 导致养殖户产生抵触情绪, 防疫员也不想惹麻烦, 于是出现有的防疫员因害怕出现免疫反应而减少注射剂量或是注射深度不够, 导致免疫失败。
1.6防疫补针宣传未按要求落实, 存在防疫风险
    农村养殖户的自我防范意识提高是保障防疫效果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很多地区防疫针照打, 但疫病照常流行。调查一些疫病的发生和传播往往都是由于农村养殖户防范意识淡薄, 自我约束力差造成的。由于农户饲养生猪规模较小, 无法推行自繁自养模式, 猪源一般来自仔猪贩子或仔猪交易市场, 很容易出现外病传入, 有些地方防疫补针宣传不到位, 农户补栏后不知道要报免。要积极引导农户树立正确的免疫防疫思想, 一旦外购仔猪要及时报告, 按要求隔离观察、 严格消毒, 并进行合理补免;在集中防疫时因农户不在家, 进不了圈而漏免的要认真登记, 及时进行补免;免疫档案设置不合理, 疫苗批号、 耳标号码登记不全的要及时补救, 避免为进行免疫监测带来麻烦。


2提升农村生猪防疫效果的对策
2. 1加强农村基层防疫队伍建设
    农村基层防疫队伍年龄老化、 知识僵化已经十分明显, 相关的畜牧兽医上级管理部门必须尽早重视起来, 积极推进基层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建设, 解决好兽医人员的地位、 待遇、 聘用机制。充实基层畜牧兽医服务中心的人力和财力, 保障服务人员的基本待遇,加强乡镇畜牧兽医技术人员队伍年轻化建设, 着力引进一批大中专专业人才充实到乡镇防检部门, 全力保障基层防疫工作和队伍的稳定性。
2. 2重视防疫员思想和业务培训
    基层兽医队伍的素质将直接决定地方兽医体制改革的成败, 加强基层兽医人员的业务培训, 提高其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 充分认识农村生猪防疫对全社会动物产品供应的巨大影响作用, 甚至会直接影响到国计民生等重大问题。努力开展兽医防疫人员专业技术培训, 不断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 规范动物防疫的基本流程, 掌握动物防疫的新技术、 新要求, 尽快适应农村动物防疫的需要。
2. 3加大农村生猪防疫宣传力度
    目前我国对生猪强制免疫病种有口蹄疫、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猪瘟, 同时根据本地疫病流行情况增加了一些免疫病种如猪水肿病、 猪伪狂犬病等。实践证明, 实施强制免疫对有效防控这些重大动物疫病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免疫过程中出现的免疫应激、 免疫后死亡而使部分养殖户不配合甚至对免疫产生怀疑。因此, 在实施集中免疫前应通过多种手段对农户进行宣传, 让他们正确理解免疫政策、 免疫意义和免疫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 保障集中免疫顺利进行。
    农村生猪防疫工作是保障全社会生猪养殖, 有效扼制疫病爆发、 传播的重要前提, 尽管由于当前农村生猪防疫工作中诸多方面工作存在着缺陷, 导致免疫效果不尽如人意, 或是出现免疫后发病、 或是免疫后感染、 或是注射后引起猪群应激反应等等, 造成生猪养殖户对集中防疫不认同, 影响养殖户的养殖效益。要正确认识农村生猪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不断深化基层畜牧兽医防疫体制改革和基层防疫队伍的建设, 进一步加强科普宣传力度, 认识生猪防疫的重要意义, 认真贯彻“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防重于治” 的方针, 以宣传为指导, 建立起“主管部门—基层防疫服务站—防疫员—养殖户” 联动有效的、 立体防疫体系, 加强动物防疫监督工作, 将检测结果与当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与地方兽医服务中心考核紧密结合起来, 确保农村生猪防疫工作落到实处, 为农村生猪饲养保驾护航。

上一篇: 提高母猪繁殖能力的措施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