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提高母猪繁殖能力是养猪户实现高效益养殖的前提, 母猪繁殖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猪场的经济效益。母猪的繁殖效率受环境、 饲养管理、 配种时间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提高母猪繁殖能力的关键在于科学的饲养管理, 笔者就如何提高母猪繁殖能力归纳总结如下。
1、后备母猪的选择
后备母猪是构成繁殖猪群的后备力量, 建立合理结构的猪群, 及时选留高质量的后备猪, 是实现母猪群高产高效生产的一项基础工作。为获得四肢健壮、发育正常、 种用价值高的后备种猪, 后备母猪的选择应从仔猪育成阶段开始。选择发育正常、 肢蹄健壮、乳头间隔均匀, 乳头数在 12 个以上且无瞎乳头、 内翻乳头的母猪, 另外选择阴户大、 微垂、 腹部呈弧线下弯的母猪, 有利于交配。
2、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
母猪的营养是影响种猪繁殖力的重要因素, 营养不良或者营养过剩均可对母猪的生产产生直接影响。不同阶段的母猪具有不同的饲养要求, 必须科学控制饲料质量, 做好母猪的饲养管理。
2.1妊娠前期
母猪怀孕初期, 受精卵刚形成胚胎, 几乎不需额外的营养。如果母猪体况一般, 给予母猪消化能(DE) <12. 55 MJ/kg、 粗蛋白(CP)﹤ 13% 的标准日粮即可。如果摄入过高的蛋白和能量, 会对母猪妊娠前期的血浆孕酮水平造成影响, 增加胚胎死亡率, 减少产仔数量。妊娠前期母猪对外界刺激比较敏感, 应避免高温应激, 防惊吓。
2.2妊娠中期
据报道, 肌纤维数量可能是决定仔猪出生后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的重要因子。因为肌纤维的增生在妊娠中期就已完成, 所以妊娠中期的营养水平尤为重要。一般给予 DE < 12. 97 MJ/kg、 CP < 15% 的标准日粮, 保证母猪每日体重增加 45 g。由于高纤维的日粮可促进挥发性脂肪酸的形成, 为胚胎的发育提供更多的生酮能量底物, 所以此时应多喂粗料, 适当提高粗纤维水平, 可加入适量的精料, 增加母猪饱腹感, 预防便秘, 降低发生死胎、 流产的可能性。
2.3妊娠后期
这一阶段是胎儿迅速成长时期, 仔猪初生重的60% ~70%来自这一时期的生长发育, 因此产前一个月内应给予母猪高营养水平的饲粮,选择富含蛋白质、钙质、脂肪的饲料。做好妊娠后期的饲养管理工作,有助于提高仔猪初生重及母猪产后的泌乳量, 对母猪繁殖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
2.4产仔哺乳期
哺乳期母猪每天 75% 的能量用于泌乳, 能否保证母猪充足的营养需要, 将直接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以及母猪以后产次的繁殖性能。因此, 最大限度地增加采食量是产仔泌乳期饲养的关键。对哺乳母猪给予 DE≥13. 38 MJ/kg、CP≥16% 标准的高营养密度日粮, 对高产、 食欲差的母猪, 可在饲料中加入适量的4%油脂, 使泌乳量及初乳与常乳的乳脂水平提高, 仔猪从乳中获取更多的能量, 提高存活率。
2.5待配期
为促进发情、 排卵和增加产仔数, 对于断奶后和配种前2 周的母猪给予 DE≥12. 96 MJ/kg、 CP≥16%标准的高营养日粮。
3增加产仔数的措施
3. 1控制猪舍温度
胚胎的存活率与温度有密切关系。高温可引起母猪体温高, 子宫温度高, 不利于受精卵的发育, 一般后备母猪的适宜温度为 10 ~17 ℃, 妊娠母猪的适宜温度为 11 ~16 ℃, 室温最高不能超过 27 ℃。
3. 2合理的胎次结构
胎次结构对母猪的繁殖效率具有很大影响, 合理的胎次结构可提高猪群的生产水平。一般第 1 胎产仔数较少, 之后逐步增加, 第 4, 5 胎时到达顶峰, 以后逐渐下降。
3. 3适时配种
母猪产仔数的多少与配种密切相关, 如不能准确抓住配种时间, 就会损失卵子, 降低产仔数。一般后备母猪从有明显发情表现到排卵的间隔时间为 36 ~40 h, 经产母猪为 38 ~44 h, 排卵时间平均为 2 ~7 h,开始发情 8 ~ 12 h 进行第 1 次配种, 间隔 12 h 进行复配。
3. 4合理使用公猪
每周青年公猪可使用2~3次,成年公猪3~5次,刚开始使用的公猪或较长时间未配种的公猪在使用前需进行精液品质检查, 以确保母猪的受胎率和产仔数。
3. 5合理淘汰生产性能低的母猪
母猪群的生产性能对猪场的生产成绩和经济效益具有直接影响, 应适时对生产母猪的品种结构和年龄结构进行调整, 将生产性能低下的母猪及时淘汰,确保母猪群的合理结构。应及时淘汰的母猪包括习惯性流产或子宫炎久治不愈的母猪;药物催情无效或连续 3 次配种不受胎的母猪;断奶后 2 个月不发情的母猪;哺乳性能差或产后无奶的母猪;连续 2 胎产仔数在 5 头以下的母猪。
总之,母猪的繁殖能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猪场能够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实现养猪业的高效益生产, 应完善日常生产的各项工作, 实施科学的饲养管理以有效提高猪场的繁殖效率。
上一篇: 家畜冻伤及饲养管理注意事项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