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自2010年4月至今,韩国、泰国、中国和美国的规模化猪场陆续发生严重腹泻。 发病猪以哺乳仔猪为主, 多在出生后2~3 d发病,表现为先呕吐、 后腹泻, 体型消瘦, 病程1~3 d出现死亡, 连续多批次发生, 可以持续半年之久, 发病率为50%~100%, 按病毒性腹泻或细菌性腹泻治疗后死亡率达80%~100%, 母猪、 保育猪、 中大猪很少发生。
1 病因分析
根据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冯力实验室的研究, 2010-2011年初, 对黑龙江、 福建、 河南、广东、 广西、 北京、 浙江、 上海和山东等22个发病猪场105份病料的检测结果显示,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PEDV) 的检出率为65.7%, 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TGEV) 的检出率为27.6%, 轮状病毒 (PoRV) 的检出率为25.4%。其中通过对某些猪场的母猪进行伪狂犬的野毒检测, 发现存在野毒阳性, 这提示伪狂犬的野毒也可以导致仔猪出现严重腹泻;也有的猪场在发病猪组织中检测到猪瘟病毒, 提示猪瘟的慢性感染也可能是本次疫情仔猪死亡率高的一个原因; 也有人认为仔猪腹泻是由流行性腹泻病毒变异株引起, 因为检测到的流行性腹泻病毒的S基因发生了变异, 且对S基因序列分析发现该毒株与韩国毒株同源性高。 而广西扬翔的兽医总监喻正预防产房仔猪腹泻的“两清除一提高”策略军博士通过检测腹泻猪脐带血确认后认为, 产房仔猪腹泻与母猪带毒(流行性腹泻病毒、 轮状病毒、 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猪瘟病毒、 蓝耳病病毒、 圆环病毒和伪狂犬病毒)关系密切, 控制母源传播, 才有确实的预防仔猪腹泻的效果。 综合考虑, 业界普遍认可这次腹泻主要是由于流行性腹泻病毒所引起。
2 “两清除一提高”策略
笔者认为, 在病因不明或还没有确实有效的针对性控制措施之前, 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通过近几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证明, “两清除一提高” 策略是预防控制疾病的最基本方法, 对预防产房腹泻效果明显。 “两清除” 指清除产房环境病原、 母猪带毒及隐性感染, “一提高” 指提高自身的抵抗力, 尤其是提高母仔体质。 所以, 笔者认为控制产房腹泻的理念是 “治疗产房仔猪腹泻必须从母猪体质抓起” 。
2.1 清除产房病原产房病原的清除, 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1)首先在空栏时对产房及产房的所有物件进行浸泡、 清洗, 做到物见本色, 然后火碱浸泡、 彻底冲洗, 再用温和消毒液喷洒, 最后熏蒸消毒, 干燥1周后进母猪。
2)对母猪身体的清洗消毒, 给母猪洗热水澡擦干身体后方可进产房, 在产房待产时, 每天用0.1%的高锰酸钾温水擦拭母猪乳房、 腹部和后躯。
3)干燥是最好的消毒药, 所以产房地面、 产床干燥十分重要。
4) 哺乳前将最初挤出的几滴奶水弃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不要以为消毒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消除环境病原的方法, 产房带猪消毒是最得不偿失的消毒方法, 不要轻易使用。
2.2 清除母猪带毒及隐性感染
母猪带毒, 不仅仅指腹泻病毒, 还包括导致免疫抑制的病毒, 如蓝耳病病毒、 圆环病毒、 猪瘟病毒感染等。 清除母猪带毒,疫苗免疫是最主要的措施; 并且对控制腹泻而言, 腹泻病毒疫苗的免疫是最重要的措施。
2.2.1 疫苗选择
灭活疫苗: 不能用于紧急免疫接种, 不能诱导细胞免疫, 保护率偏低, 安全性高, 可用于威胁性小的猪群。 弱毒疫苗: 保护率高, 可用于紧急接种。 可诱导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2.2.2 免疫策略
每年腹泻流行季节到来时, 提前40 d全群免疫, 每胎产前20d跟胎次免疫(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 。 对于疫情稳定的猪场和种猪场, 建议进行灭活疫苗免疫, 不要轻易尝试弱毒疫苗; 对于疫情不稳定和受威胁的猪场, 可采用弱毒疫苗进行免疫; 对于发病猪场, 一定要采用弱毒疫苗。 预防性疫苗免疫切记: 做好全群免疫, 不留死角, 以免导致易感猪群的持续存在。
2.2.3 定期检测
定期进行母猪的抗体水平检测, 观察与腹泻相关的几种疫苗的保护率是否达到猪场要求, 免疫疫苗种类是否合理, 及时补免或清除不合格母猪; 定期或有意识地检测脐带血, 以决定母猪产前强化免疫某些疫苗。 基于蓝耳病疫苗免疫效果不理想的情况, 同时预防细菌性感染, 经规模猪场实践证明, 在母猪怀孕85d时, 添加无味、 肠溶性的替米考星10~15 d, 对预防母猪带毒性仔猪腹泻效果明显。
2.2.4 免疫失败
有些猪场, 接种相关疫苗后, 仍然没有免疫效果, 原因主要有:
1)没有针对性地使用疫苗。 感染的病原与使用疫苗完全不匹配, 如感染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而免疫大肠杆菌疫苗; 猪群中存在混合感染, 如感染的病原为TGEV、 PEDV、 PoRV, 而免疫的为TGEV+PEDV疫苗; 多血清型存在, 如感染的病原为G5、 G9 PoRV, 而免疫的为G5 PoRV疫苗。
2)不进行全群免疫。 这易造成免疫 “空窗期” , 留有死角, 群体中有易感动物存在, 导致非免疫猪群成为强毒的 “发酵池” 。
3) 免疫猪群状态不佳。 免疫是需要营养支持的, 免疫猪群营养不均衡, 尤其是缺乏免疫营养, 免疫效果不佳。 所以, 免疫疫苗前后添加适量的免疫营养, 可以提高免疫效果; 猪群处于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状态时, 会严重影响免疫效果, 所以建议疫苗免疫时, 若感觉猪群状态不好, 最好在免疫疫苗前15 d使用抗生素5 d, 清除隐性感染, 停药5~10 d后再注射疫苗, 可以明显提高疫苗效果。
4)抗体与母源抗体的干扰, 免疫程序不合理。
5)疫苗的质量有问题或保存不当。 主要表现为疫苗的生产达不到质量标准、 运输没有按冷链要求进行及稀释后常温放置时间过长。
2.3 提高母仔猪体质
2.3.1 提高母猪体质
提高母猪体质是提高仔猪体质的前提,治疗产房仔猪腹泻必须从母猪体质抓起。 提高母猪体质牵涉到怀孕母猪饲养管理、 健康管理、 营养管理等方方面面, 如便秘的控制、膘情的控制、 免疫抑制和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控制及隐形感染的清除等。 此处仅从攻胎期的营养管理方面进行阐述。
攻胎攻什么? 传统的管理者认为主要是攻初生重。 但笔者认为, 攻胎应该注重3个方面, 即初生重、 仔猪活力和母猪体质。 母猪在怀孕期存在生理性免疫抑制, 要维持妊娠,必须克服免疫排斥, 即来自子宫、 滋养层、 卵巢及孕体分泌的多种激素对子宫局部的免疫抑制作用, 从而保护孕体不被母体排斥。 妊娠对子宫免疫功能有负调节作用, 分娩后的子宫及配种后的子宫极易被感染。 所以, 在怀孕90~95 d的攻胎阶段, 除了增加大宗营养总摄食量之外, 还应补充抗病营养摄食量。 这几年的生产实践证明, 在攻胎期的母猪料中添加” 母猪三宝” , 即每吨饲料中添加 “仔多多”(主要成分: β-胡萝卜素、 叶酸、 生物素、 植物黄酮等) 1 kg+ “肠生源” (主要成分: 酵制大黄、 陈皮、 苦参、 四层包被微生态制剂等)1.5 kg+ “健力源” (主要成分: 黄芪多糖、 淫羊藿甙、 氯原酸) 0.5 kg可以改善奶水质量, 减少仔猪腹泻, 提高仔猪活力, 缩短母猪产程。
2.3.2 提高仔猪体质
提高仔猪体质可以减少仔猪腹泻,提高仔猪体质的关键点除了攻胎之外,还要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1)缩短产程。护娩师培训班教材中提到的“助产6字诀”是缩短产程有效的方法,即输、推、踩、拉、掏、剖。
2)产房保温及干燥。接产时最好在母猪的背后、腹侧、后躯各设置一盏保温灯,仔猪出生后及时热水清洗擦拭黏液并擦干身体。
3)及早吃初乳。出生仔猪擦干身体短时取暖后,应使其及早吃初乳。
4)保证奶水质量。衡量奶水质量好坏的指标是“三多一少”,即奶水总量多、奶水母源抗体多、母源抗病营养多、奶水炎性因子少。奶水质量能否达到“三多一少”,与疫苗免疫、抗病营养攻胎及哺乳期保健、产中输液消炎密切相关。
3 治疗措施
1)要确定病因, 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2)保温、 干燥相当重要。
3)控制细菌混合感染及提高母源抗病营养, 每吨母猪饲料中添加 “喘咳新” (主要成分: 20%替米考星)2kg+“母猪三宝”( “仔多多”1kg+“肠生源”1.5kg+ “健力源” 0.5 kg) 。 如果有乳房炎, 母猪肌注 “胇康” (主要成分: 30%氟本尼考) 10 mL。 4)补液, 饮水中添加口服补液盐+ “杆菌消”(主要成分: 硫酸新霉素) 。5)10日龄以上断奶, 仔猪给予人工乳; 10日龄以下换母猪代乳。 6)隔离, 一定要将健康的母猪转到其他猪舍, 而不是将病猪转走。 7) 做好环境消毒, 实行全进全出。
8) 紧急预防接种弱毒疫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或合理返饲, 不合理返饲会造成疾病隐患 , 返饲在确保没有猪瘟、 蓝耳病、 圆环病毒等严重传染病的前提下慎用, 或采用自家疫苗免疫。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很多, 不能将仔猪腹泻的发生完全归咎于病毒引起, 所以本文笔者提出 “两清除一提高” 的健康管理思维。 只有清除产房环境病原、 清除母猪带毒及隐性感染、 提高母仔体质, 才能真正控制好仔猪腹泻。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