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华东某猪场妊娠母猪寄生虫病调查及驱虫效果评价

华东某猪场妊娠母猪寄生虫病调查及驱虫效果评价

    猪寄生虫病是猪三大类疾病(传染病、 寄生虫病、 普通病)之一, 与传染病相比, 寄生虫病所造成的危害与损失相对隐形,但是, 据有关数据显示, 寄生虫感染可使育肥猪生长速度下降8%~15%, 饲料利用率下降13%~25%, 对经济效益影响极大。 寄生虫感染还会造成猪只出现呼吸道或消化道疾病, 在临床上往往出现误诊, 从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所以, 正确驱虫是提高猪群生长速度和饲料报酬率的重要措施。 仔猪感染寄生虫的主要来源为母猪以及其接触的环境, 因此母猪产前驱虫, 切断母猪和仔猪间的寄生虫传播环节, 对整个猪场寄生虫的控制极为关键。


1 妊娠母猪寄生虫调查及分析
1.1 粪便检查
1.1.1 采样
    选该猪场的30头妊娠母猪作为调查对象,妊 娠前期(0~30 d) 、 中期(31~90 d) 、 后期(90~114 d)各10头, 采集新鲜粪便20~30 g, 将粪便样品分别放入塑料袋中, 记录猪的妊娠日龄、 体况和粪便性状等, 编号后置于4℃冰箱中保存待检。
1.1.2 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
    饱和盐水漂浮法的原理是用比虫卵比重大的溶液作漂浮液, 使寄生虫的虫卵浮聚于液体表面, 取表膜液制片镜检, 以提高检出率。 取粪便样品5 g, 置于100 mL烧杯中, 加入少量饱和食盐水, 充分搅匀; 待粪便样品与食盐水充分混匀后, 再加入50mL饱和食盐水搅匀, 将混合液用60目铜丝筛过滤后倒入直径1.5~2.0 cm的平口试管或青霉素瓶中, 直到液面接近管口为止;然后用滴管补加粪液, 滴至液面凸出管口为止, 滤液静置30 min, 使其虫卵上浮聚集; 加盖玻片收集上浮虫卵, 液面朝下盖在载玻片上。 在10倍光镜下镜检, 检查每头猪粪样涂片2张, 观察所有视野, 发现虫卵即为阳性,并记录感染虫卵的种类和数量。在显微镜下, 对虫卵(卵囊、 包囊)大小、 形状等进行观察, 参照有关文献和图谱进行虫种鉴定。
1.2 体表及皮肤刮下物检查
    采集30头疥痂明显的妊娠母猪背部皮屑, 选择螨较多的患病皮肤与健康皮肤交界处刮取皮屑。 刮取前先剪毛, 而后用外科刀,使刀刃与皮肤表面垂直, 刮取皮屑, 直到皮肤轻微出血为止。 将皮屑收集于平皿或小瓶内,进行实验室检查。 检查时, 将病料置于载玻片上, 滴加少量50%甘油水溶液, 将皮屑捣碎,微微加热, 若在镜下发现疥螨即可确诊。
1.3 结果与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该猪场妊娠母猪蛔虫感染率为13.33%(4/30)、猪毛首线虫感染率为10%(3/30)、疥螨感染率为86.67%(26/30)。这说明在规模化猪场中,随着养殖方式的改变以及驱虫工作的程序化,需要中间宿主的寄生虫病(如吸虫病和绦虫病等)已得到控制。而猪蛔虫、猪毛首线虫等土源性寄生虫,由于生活史简单,发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虫卵抵抗力强,容易通过饮水或地面接触引起感染,是现在猪场流行最广、危害最严重的几种寄生虫。外寄生虫感染率较高,可能是由于驱虫时间不合理造成,这也是本次试验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 寄生虫药物控制及效果评价
2.1 科学选用驱虫药
    正确选用驱虫药物是影响驱虫效果的重要因素。 总体要求是应选择广谱、 高效、 安全(低毒)且可以同时驱除猪体内外寄生虫的驱虫药物。
2.1.1 大环内酯类
    单纯的伊维菌素、 阿维菌素对于体内部分线虫和皮肤内寄生的节肢寄生虫(猪疥螨)驱虫效果好, 但对吸虫和绦虫无效, 对在猪体内移行期的蛔虫等幼虫、 毛首线虫等效果较差。
2.1.2 苯并咪唑类
芬苯哒唑、 阿苯哒唑、 丙硫苯咪唑等对体内蛔虫、 毛首线虫、 吸虫及移行期幼虫、 绦虫等驱虫效果良好, 对虫卵有极强的抑制孵化或杀灭作用, 但对皮肤内寄生的节肢类寄生虫无效。
2.1.3 有机磷酸酯类
    用作驱虫的低毒有机磷化合物主要是“敌百虫” 这类药物, 驱虫机理是能与虫体内胆碱酯酶结合导致乙酰胆碱蓄积, 而使虫体肌肉先兴奋、 痉挛, 后麻痹直至死亡。 “敌百虫” 为广谱驱虫药, 对多数消化道线虫和部分吸虫(如姜片吸虫)有效, 亦可杀灭体外寄生虫, 如螨、 蜱、 蚤、 虱等。 “敌百虫” 按1%浓度对猪的体表喷洒用药, 对猪疥螨有一定的杀灭作用, 但由于耳廓内、 肩胛内侧、 腹部及大腿内侧等部位不容易喷洒到, 治疗疥螨的效果不彻底。由于猪群的寄生虫病多为混合感染, 为减少驱虫次数, 提高一次性驱虫效果, 本次驱虫药物选择驱虫谱广 、 疗效高、 毒性低的复方驱虫制剂, 主要成分为伊维菌素与阿苯达唑, 配合1% “敌百虫” 进行环境消毒。
2.2 驱虫方法
2.2.1 驱虫程序
    本猪场妊娠母猪群感染猪疥螨比例较高, 如果驱虫时机选择不当则影响驱虫效果。两次驱虫的间隔应以不超过其发育周期所需要的时间为最佳驱虫周期。 因疥螨虫整个发育过程为8~22d,平均为15d,用药后可将成虫、幼虫和若虫杀死,但若虫卵未死亡,药效过后虫卵孵化出的幼虫发育成若虫或成虫, 就会造成再次感染。 为彻底杀死由卵发育成的疥螨虫, 应采取口服复方驱虫制剂5 d, 停10 d, 再用5 d, 将由虫卵孵化发育的幼虫杀灭, 从而达到彻底解决疥螨的目的。
    除了口服驱虫药外, 对于疥痂严重的猪只, 可肌肉注射伊维菌素针剂, 针剂的生物利用度最高, 且在注入皮下后药物与皮下脂肪结合可起到一定缓释作用, 这样除了可以对已感染的寄生虫起到驱杀治疗作用外, 还因血药浓度维持时间较长, 可保护猪在一定时间内不会因环境污染、 寄生虫而再感染, 起到治疗和预防的双重效果。 用药时要用短针头注射于皮下, 不要注入肌肉或血管内, 用药间隔10 d再重复注射1次。
2.2.2 环境消毒
    在驱虫期间和驱虫用药后15 d内, 配合使用1% “敌百虫” 彻底消毒猪舍、 饲养用具和周边环境, 以彻底杀灭猪体表和环境中疥螨等体外寄生虫。 及时打扫圈舍、 清理粪便及无害化处理, 减少生猪与寄生虫卵或幼虫的接触机会。
2.2.3 驱虫注意事项
    做好驱虫试验进行大规模驱虫时必须先做小区试验, 先进行安全性与大面积使用的可行性论证后, 才能进行大面积驱虫,同时应该做好药物禁忌和二次用药的相关性论证工作, 例如是否会引起妊娠母畜流产、 二次用药的间歇期是否合理以及休药期的长短和药物残留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等。投药时间应在繁殖母猪分娩前2~3周和配种前各1次, 后备母猪在配种前投药1次, 也可以对种母猪、 种公猪每季度驱虫1次, 最好统一对全场所有种猪同时投药, 以消灭传染源。
2.3 效果观察
    对30头内寄生虫试验猪进行粪便检测,结果发现内寄生虫转阴率100%; 30头外寄生虫试验猪口服驱虫药10d后有28头皮肤变软, 20 d后长出新毛, 体外寄生虫全部消失,转阴率93.3%; 2头痂皮严重猪只配合注射伊维菌素针剂, 疥痂现象好转, 长出新毛。


3 小结
    试验结果表明,对于猪寄生虫病,尤其是体外寄生虫比较严重时,针对外寄生虫的发育周期,采用伊维菌素阿苯哒唑混合制剂口服5d,停10d,再口服5d, 驱虫同时重视环境消毒的方案, 取得了良好的驱虫效果。 笔者深刻体会到在驱虫治疗的同时, 消毒措施采取得越彻底控制效果越显著。
    猪场寄生虫病的防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在对本场猪群寄生虫病流行情况调查的基础上, 制定科学合理的驱虫程序, 选择最佳的驱虫药物、 适宜的驱虫时间, 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同时注意用药前和用药过程中猪舍环境的杀虫灭卵工作,防止猪只重复感染, 才能有效控制寄生虫病, 从而显著提高规模化猪场的经济效益。

上一篇: 生猪屠宰场寄生虫病防控浅析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