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猪肉在我国人民消费和畜牧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09年我国肉类产量达7350万 t, 约占全世界肉类总产量的1/3; 其中猪肉产量占到4 891万 t, 占全国肉类产量的63.9%。 安全猪肉产品的生产受到各方面的关注, 但是由于源头污染控制难度大、 溯源管理方式落后、 法律法规执行不力及监管难度大等原因, 大量有毒有害猪肉流入市场。 在猪肉的初加工环节, 屠宰检疫起着遏制重大动物疫病、 寄生虫病和人畜共患病传播扩散和有害猪肉产品进入市场的作用。 在诸多动物疫病中, 猪寄生虫病具有可感染人类、 隐蔽性强、 愈后复发和难以诊断的特点。 因此在猪肉生产中极易忽略, 从而使带虫猪肉流入市场, 对消费者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1 生猪寄生虫病特点
猪寄生虫病一般由粪尿和分泌物进行传播, 病猪是传播源。一般一头猪发病, 通过饮水和饲料传播全群, 治愈后易复发。 猪寄生虫病主要有: 猪肉孢子虫病、 结肠小袋纤毛虫病、 弓形虫病、 隐孢子虫病、 猪囊虫病、 猪蛔虫病、 猪旋毛虫病和猪肉绦虫病8种。均属于传播范围广的人畜共患病。 由于寄生虫在寄生生活过程中, 通过 “粪-口” 的方式更换宿主, 进而引起中间宿主的感染。 在屠宰检疫过程中, 由于其在发病前期表现与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症状相同而被忽视。 加之特异性症状不明显, 在检疫过程中难以快速、 准确地进行鉴别诊断。 而在屠宰检疫中, 检疫人员护理不当也会造成工作人员的感染, 含寄生虫的猪肉可以通过肉类分割和经营者的初加工活动进行传播, 造成大范围的传播(表1 ) 。
2 屠宰环节检查
2.1 入场环节
在入场环节除查证验物, 主要查看生猪的临床症状, 观察头部是否有呼吸困难, 鼻镜是否有浆液, 耳尖、 鼻端是否有紫红斑和小出血点; 躯干部位观察是否有发热, 下腹部位是否有干性坏死和腹泻等; 整体上观察是否有精神萎靡, 反应迟钝等症状。 观察生猪粪便, 是否有黏液和刺激性气味。 重点观察肛门、 眼结膜的皮肤黏膜连接处是否有寄生虫虫卵。在经费允许的标准化大型屠宰厂可以直接对疑似感染寄生虫生猪进行胶体金试纸条快速定性检测。 对确诊为寄生虫病的生猪立即送入急宰间。
2.2 同步检疫环节
在屠宰后对同一头猪进行头、 蹄、 内脏和胴体统一编号, 进行检疫。
头: 观察鼻甲, 剖开下颌部检查颌下淋巴结, 观察是否有肿大出血。 检查两侧咬肌, 观察是否有猪囊尾蚴。内脏: 除重点观察淋巴结外, 还要观察肺部和肝脏是否有特异症状, 重点检测蛔虫病、 弓形体病和结肠小袋纤毛虫病。 尤其要检查小肠, 观察是否有蛔虫和绦虫的虫卵。 在无明显虫卵的情况下, 观察是否有结肠炎症和黏膜脱落的情况。
在发现上述特异性症状的情况下, 用自封袋进行包装并隔离, 采用喹啉、 灭绦灵等兽药水溶液, 配合消毒液进行操作工具的驱虫和消毒。 在肉类分割场所设置可密封的病料收集筒, 将病猪肉产品进行塑封机包装, 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 同时将统一编号的猪肉产品取样, 用自封袋包装送检。 在确诊之前猪胴体和头、 蹄送进无害化处理隔离间。
2.3 镜检
在疑似寄生虫病的生猪和生猪产品中进行进一步的现场检验。 取心、 肺、 脾、 小肠和肾具有症状的脏器组织液送屠宰厂镜检, 镜检若确认有寄生虫虫体, 立即进行无害化处理。
3 猪肉产品检查
在经过屠宰环节的检查后, 在出厂前对猪肉产品进行再次检查, 对肉类的脂肪、 肌肉纹理进行观察, 观察是否有寄生虫虫体和虫卵等。
4 简易无害化处理
现有的无害化处理方法有焚烧、 化质、深埋3种处理方法。 无害化处理的目的在于消除安全隐患, 废物再利用。 但是上述3种无害化处理方法中前2种具有投入高、操作繁琐等缺点,深埋法则具有占地大、速度慢、 效率低的缺点。基于以上无害化处理方法的缺点, 因地制宜采用石灰煮沸的方法进行无害化处理也可以达到处理效果。 在屠宰厂东南角建设砖混结构6~8 m深无害化处理池, 池内用高标水泥进行防水处理, 上加预制板盖。 病死猪肉倒入深池内, 撒上生石灰并加水, 生石灰与水的化学反应发出的热量将病死猪肉内的有害菌和寄生虫杀死。 定期巡查并对处理池周边进行消毒。当无害化处理池填满后, 按照农业部《病死动物无害化技术规范》进行进一步的深埋或者发酵处理。
5 人员的防护
5.1 加强意识
屠宰厂工作人员必须提高重视, 严格加强自身防护。工作时穿一次性防护服并佩戴塑胶手套, 重点对暴露在空气中的皮肤伤口和眼睛等部位进行保护。
5.2 定期驱虫
屠宰厂从业人员必须有当地卫生部门的健康证明方可进行肉类加工, 同时进行定期驱虫。
5.3 加强粪污处理
在待宰间和屠宰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污水和粪便, 含有大量的病菌和寄生虫虫体, 当日产生的粪污立即进行发酵, 或者用化学方法进行处理, 杀死寄生虫虫体 和病原菌。
上一篇: 养猪如何正确做好经营决策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