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养猪如何正确做好经营决策

养猪如何正确做好经营决策

1 经营模式选择
    经营模式是企业为实现价值, 所采取的某一类方式方法的总称。 养猪经营模式是在养猪企业经营中, 按照不同经济条件采取的产业管理方式的总和, 表现为养猪生产经营中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及相对稳定的运行方式。 笔者根据在养猪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结合资源配置状态, 试做如下分类。
1.1 多元化经营
    多元化经营, 也称一体化、 完整产业链、 产业化经营。 根据资源和产业结合度, 有纵向、 竖向多种企业联合方式, 以养猪业为主导, 兼顾饲料、 动保、屠宰、加工、 销售等相关产业。这是目前主要的养猪产业化模式, 这种模式一般适合于有实力的大集团公司或获得了资本支持的上市公司运作, 要求人、 财、 物资源雄厚,中小公司或企业不易运作。其优点是易于扩张, 规模效益好; 形成产业链, 整体创利抗风险能力强, 即使某一环节亏损, 其他环节也可以盈利, 整个产业链仍可能盈利; 同时符合国家资源节约、 环境友好的产业政策。但也存在发展速度慢, 投资大的问题。 另外, 利用养猪的猪粪产生沼气, 沼气产生的沼渣作为水稻、 养鱼、 林果的肥料, 俗称 “猪-沼-稻” 、 “猪-沼-鱼” 、 “猪-沼-果” , 也是多元化经营的另一种形式。
1.2 单元化经营
    只从事养猪产业, 不经营其他产业。 国内绝大部分猪场都采用这种模式。 优点是: 便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 易于养猪专业化。 与多元化模式相比, 其缺点是:养猪市场不好时, 无其他收入弥补亏损; 综合盈利能力差; 受相关产业的制约, 抗风险能力差。
1)一条龙养猪模式
    目前国内大部分的规模化种猪场都采用这种模式。其特点是: 自养种猪、 繁殖仔猪、 仔猪育肥或培育种猪。包括没分阶段划分猪场的原种场、 扩繁场和商品场。 其优点是自繁自养, 可根据市场情况灵活调整猪群结构,或生产纯种猪, 或生产二元母猪, 或生产育肥猪; 专业化较强。 其缺点是复杂的环境下难以防控疾病。
2)阶段性养猪模式
    与一条龙养猪模式相对应, 将阶段性养猪模式分为仔猪场、 保育场、 育肥场。 某些地方保育场和育肥场在一起。 其优点是: 便于疾病防控, 全进全出; 养猪更专业化, 技术要求单一; 便于集中人财物力; 管理简单,便于操作。 缺点是, 综合盈利能力差, 易受养猪其他环节的制约; 下游阶段的猪场如商品仔猪繁殖场、 生长育肥猪场, 不能自繁自养, 需不断引猪, 疫病难以控制。
1.3 联合经营模式
    联合经营模式是多元化经营模式与单元化经营结合的模式。 其间, 有些是多元化经营中的某个环节采取单元化经营, 或者几个单元连接经营而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1)公司+农户
    这种养猪形式是将多元化养猪经营中, 公司提供仔猪、 饲料、 兽药、 技术配套服务, 并回收育肥猪。 企业根据农户饲养业绩付给劳动报酬, 一般情况下, 农户需要提供育肥猪舍和向公司缴纳合同保证金。 其优点: 除了多元化经营的好处外, 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相对减少,农户分担了部分资金压力, 养猪规模容易滚动扩大; 由于能带动农民致富, 政府支持、 获取资本市场支持可能性加大; 劳动报酬与农户业绩挂钩, 能极大调动农户积极性; 便于疫病控制。 其缺点是: 运作复杂困难, 有一定资金和财产风险。
2)公司+农户+基地
    这种养猪形式与 “公司+农户” 的区别在于公司建设猪场租赁给农户,农户缴纳租金和保证金。 养猪户集中后便于管理,减少了资金和财产风险,但增加了资金压力,适应于有雄厚资金实力的公司。
那么,何种养猪模式更好呢?养猪人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养殖模式? 其实,以上模式能被市场接受,是有其特定优点的。无论选择哪种模式, 都要做好自身经济、技术、环境等资源情况以及市场需求等指标的评估后再做决定。


2 养猪生产方式及工艺选择
    养猪生产方式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而进步。 中国有几千年的养猪历史, 养猪作为一门学问尚不到一百年的历史, 中国养猪业生产方式改变和工艺流程的改革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是同步的。
2.1 农户散养
    计划经济时代, 农户为了完成国家计划以及部分解决家庭肉食需要, 利用野菜、 家庭残汤剩潲饲养少量的育肥猪, 个别农户饲养母猪。 由于粮食匮乏, 也无饲料产业, 每户只能养殖1~2头, 农户也不是专业化养殖,只能作为家庭副业。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后, 部分农户沿用以前的方式, 但养殖数量有所增加, 饲料品种有所改变, 由以前的残汤剩潲+野菜, 改变为利用当地饲料与商品饲料结合的饲料模式, 品种也由以前的单一饲养本地猪种, 改变为杂交猪种, 但生产效率较低。 这种农户散养的方法后来有三种结果, 一是继续沿用这种养猪形式; 二是通过规模得以扩大, 技术得以提升, 流程得以改造, 最终产业升级, 发展成了工厂化养猪; 三是退出了养猪业。
2.2 工厂化养猪
    工厂化养猪是采用较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利用分阶段标准化饲养和全进全出的流水线式的生产工艺,以工厂化生产方式进行的养猪。 工厂化养猪一般要满足以下条件: 选用高繁殖率、 高生长性能的品种, 使用全价饲料, 配备满足不同猪群生理需要和生产性能的栏舍与设备, 具有懂经营会管理的人员。 工厂化养猪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水平, 是对传统养殖模式的颠覆性改变。 但是也存在诸多缺点: 怀孕母猪的定位栏饲养, 限制了母猪运动, 母猪淘汰率增高, 降低了猪群福利; 单位存栏量增加, 增加了环保压力。 猪群密度加大, 疫病控制风险加大等。 随着养猪观念的改变, 通过技术革新这些问题也会逐步解决。
2.3 自动化养猪
    自动化养猪是在工厂化养猪基础上的进步, 体现在饲料输送投喂、 环境控制、 母猪采食量控制、 粪便处理等的控制自动化, 其优点是减少了劳动量, 降低了劳动强度, 改善了猪群福利, 这是目前大型猪场普遍推广和采用的方式。
2.4 智能化养猪
    智能化养猪是今后发展的趋势。 智能化表现在利用最新科学技术及设备, 充分关注猪群个体, 满足不同猪只生理、 生产以及福利需要。 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干预, 提高生产效率。


3 养猪规模选择
    在开始确定养猪规模时, 我们首先要确定衡量规模的标准: 衡量规模的标准不是养殖场大小, 而是看养殖的效率。 衡量规模有效的标准是: 具有顾客价值—客户让渡价值高, 客户满意度高; 员工满意度高; 现金流充裕。 养猪规模确定必须建立在效率之上,充分考虑到规模与经营模式、 品种、 市场、 资金、 技术、所处地理位置的生态环境、生产方式与工艺等的关系。 目前, 出栏十万以上猪场的一般现状是: 饲养国外猪种, 采用工厂化或自动化生产方式, 这样的猪场一般有比较稳定的资金支持和销售渠道, 能够承担市场周期性波动, 能够抵御疾病风险。 小型规模的猪场一般饲养大中型猪场某一环节的猪只, 例如育肥阶段、 繁殖母猪等; 或者饲养本地品种或杂交商品猪。 小型规模的猪场多采用采用 “公司+农户” 、 种养结合的经营模式。中型猪场的选择条件介于大型猪场和小型猪场之间。
    养猪需要的考虑因素很多, 还有品种选择, 疾病控制模式、 销售市场选择等, 这里不再赘述。 但无论如何, 只要围绕顾客价值、 合理的成本、 有效规模以及具有人性关怀这四个基本元素经营企业, 经营者就一定能成养猪的智者, 其企业也能成为智慧企业。

上一篇: 养猪盈利前提是赢得顾客—顾客让渡价值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