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养猪是怎样的产业可?

养猪是怎样的产业可?

——规模化养猪行业可行性分析

 

    通过对市场需求、 政策环境及所需资源的分析, 我们认为养猪业是一个需创新转型且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1 规模化养猪空间大
从国内市场看,2012年我国人均消费猪肉为38.7 kg(据USDA统计) , 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消费量大, 虽然人均消费猪肉量超过了世界人均消费水平,但以下因素决定规模化养猪还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1)近10年, 国家正值推进城市化, 约有3亿左右的农村人口进城, 猪肉消费总量将会增加。
2)随着农民进城, 劳动力价值提升, 规模养殖效益体现, 落后生产方式淘汰, 农村散养户将会以较快速度退出市场, 给规模化猪场提供了发展空间。
3)在世界范围内,同等经济水平情况下,亚洲国家人均猪肉消费较高,主要是受消费习惯的影响。我国内地2010年人均猪肉消费量为37.5 kg(USDA), 如果内地经济发展到香港水平, 人均消费猪肉量将提升到68.6 kg, 即猪肉需求量将还有45.3%的提升空间。
4) 随着人民生活生平的提高, 消费者对不同口感、不同风味、 不同饲养方式的猪肉及其制品等个性化选择逐渐增加, 外来品种主导地位格局也将打破, 并带来饲料、 饲养方式和饲养技术的巨大变革, 为养猪企业提供了新的商机。
从国际市场看, 我国受土地、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影响, 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养猪效率还处于较低的状态, 主要表现为PSY(头均母猪提供年商品猪数)较低、 饲养成本较高、 防疫与卫生安全可信度较低。 但近20年来, 尤其是近10年来, 国内养猪企业探索了一些成功的经营模式,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成就了一批行业领袖和领军企业。 我们看到了中国养猪业崛起走向世界的希望。 可以说, 我国养猪业正扬长避短进入国际市场。


2 遗传资源丰富
    我国有丰富而优秀的种质资源, 能提供具有特殊风味猪肉的种苗和猪肉。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资料显示, 中国地方猪种有108个(加上台湾地区是114个) 。 据2004年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修订的《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状况》记录, 我国现有猪种遗传资源99个, 其中地方猪种有72个, 并有48个列入《中国猪品种志》 , 约占世界猪品种数的1/3。 以太湖猪、 金华猪、 荣昌猪、 宁乡猪为代表的中国地方优秀猪种具有肉质好、耐粗饲、 适应能力强和繁殖力较高等优点, 其较高的肌内脂肪、 风味氨基酸, 决定了他们独有的口感和风味,这些是目前我国大量引进的所谓 “良种” (以杜长大为代表)无可比拟的。
    以猪种遗传资源丰富为优势, 如果我国能在保证猪肉品质的前提下, 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增强进口国对我国肉制品的防疫及食品安全可信度,积极向世界推广 “华系猪” 或 “中系猪” 的活猪及其产品, 不仅会拓宽国际猪肉市场, 同时也将为丰富世界饮食文化作出重要的贡献。


3 国家政策支持
    国家对养猪产业也是一贯支持的, 尤其鼓励规模养猪、 健康养猪、 高效养猪、 环保养猪。 自2006年以来国家采用能繁母猪补贴、 生猪调出大县奖励、 良种猪精液补贴、 规模化猪场建设扶持、 生猪防疫补贴、 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贴、 能繁母猪保险、 清洁能源补贴等形式, 支持规模化猪场的发展和推广节能环保高效技术。 同时, 为解决规模猪场用地问题, 国土资源部、 农业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 , 明确规定规模猪场建筑猪舍用地以农用地对待, 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


4 劳动力资源丰富
    目前养猪的人力资源丰富且相对廉价。 中国人均耕地仅920 m2(2011年数据) , 而在现阶段平均生产力的情况下, 一个人可以管理13 333 m2作物。 由上可见,农村劳动效率的提升空间还很大。其实, 农民离开家乡, 大部分原因是收入太低, 没有发展, 而广大农村即使是有部分农民涌入城市, 剩下的劳动力也是比较丰富的。 正因如此, 政府也在致力于让一部分热爱农村、奉献农村的人能留在农村。 这关键是要提高农民收入,才能让剩余劳动时间变为财富。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 中国的人口红利优势逐步消失, 传统的散养方式终将被集约化、 自动化、 智能化养猪方式取代。 实行中小规模种养结合养猪模式, 可谓是具有中国特色养猪的明智选择。 这种模式既能提高农民收入, 还能充分利用猪的废物, 实现种养平衡及资源循环利用, 也能克服大规模饲养带来的资金压力。目前国内发展较快的温氏集团、 雏鹰农牧、 正邦集团、湖南新五丰等采用了这种以大公司带动农户的养殖模式, 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5 各路资本纷纷涌入
    养猪业具有高投入、 高技术、 高风险、 低回报的产业特性。 高投入和高技术决定了需要雄厚资金的支撑;而高风险和低回报又影响了资本市场对他的亲睐性。目前大型养殖集团的资金有以下几种情况: 1)国有资本进入养猪业, 以中粮集团、 湖南天心种业为代表。 2)依靠自身模式或效率的优势获得了资本市场的支持,以雏鹰农牧、 牧原股份、 大北农集团等为代表。3)通过多年摸爬滚打, 积累了较大的资本, 依靠自身资金运作, 以温氏集团、 佳和农牧为代表。 4)其他或相关行业进入养猪业, 以双汇国际、 唐人神、 新希望、 江西正邦为代表。 我们可以发现大资本大集团已经或陆续进入养猪行业, 养猪业已经成了产业和资本双重经营的行业。 未来的5~10年将是养猪产业资源整合优胜劣汰的时间段。 一个大型的养猪企业依靠民间借贷和银行商业贷款来长期运转, 其资金成本是很高的, 如果没有其他核心竞争力的支撑必定会被市场淘汰。 如果企业资金不够, 就只能承接整个产业链的某个环节, 或者走合作的道路。


6 技术与国际接轨
    中国养猪业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目前国外先进的遗传繁育、 健康管理、 营养、 环境调控等技术已经大量被国人接受与利用, 并取得了较好的生产业绩。 由于目前技术水平还很不平衡, 各企业业绩差异很大, 需要通过强化执行力弥补业绩的差异。
    养猪产业带来的环境问题已越来越凸显。 随着法律法规的健全, 环保的执行力度加大, 环保问题将会解决。 总而言之, 从猪场设计开始就要考虑环保问题, 尽量做到种养平衡, 资源循环利用。
综上所述, 养猪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具有成熟的技术支撑。 在遵守国家环保等有关法律的条件下, 企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相匹配的养猪经营模式, 不断打造转型升级的能力,就可以使养猪产业持续发展。

上一篇: 我国种猪育种偏差的纠正及育种出路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