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我国种猪育种偏差的纠正及育种出路

我国种猪育种偏差的纠正及育种出路

1 育种目标偏差的纠正
    近10年来, 国外将每头母猪年提供商品猪数作为育种目标的重点。 养猪先进国家已经达到22头以上,有些甚至已超过25头, 而我国仍然在14头左右徘徊。我国的养猪业是一个效率低、 资源浪费严重的行业。因此, 提供效率是我们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我国不少种猪场在种猪的选择和利用上存在误区, 对猪的选择出现了偏差。 过分强调体型, 特别是作为杂交的母猪也要求后驱发达。 但目前母猪主要存在几个问题, 包括发情不明显, 配种妊娠困难; 繁殖疾患增多, 难产多, 母猪利用年限下降; 产仔数无明显增加, 但弱胎、 死胎、 木乃伊胎明显增加等情况。 因此,对于母猪的选择应该将侧重点放在繁殖力上, 包括发情、 配种的难易程度和泌乳能力等。过分强调体型注重后臀, 而忽视了双肌泌乳能力要比单肌泌乳能力差5%~10%, 会直接影响仔猪的断奶窝重。 产仔数少、难产率高、 增重慢都会造成潜在的经济损失。 近20年来, 许多国家之所以能在低遗传力的产仔数上取得较大进展, 缘于他们将选择指数中繁殖性能的权重提高到50%以上, 而背膘厚相关性状降到10%以下。 我国育种目标出现了偏差, 选择指数中背膘厚仍然高达20%~30%, 以至产仔数不能得到很好地提高。 繁殖性能不再简单地等同产仔数, 繁殖效率的育种目标也越来越细, 已经开始在断奶指数、 断奶窝重、 母猪哺乳期采食量、 肉质上进行选择。 并且对产仔数的选择已经转移至断奶仔猪数, 记录仔猪的均匀度和一致性, 记录母猪的产仔情况。 为了维持母猪高的泌乳能力, 甚至能容忍母猪背膘厚出现增加1 mm的不利变化。 而我国评估繁殖性能过于简单, 基本上等价于产仔数。 目前大部分猪场还在借用国外10多年前的选择指数, 与自己猪群的实际情况不符, 选择的重点没有放在生产效率上。 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我们所做的育种工作是否做对了 , 是否做到了我们需要改良的性状上。


2 选择技术偏差的纠正
    鉴于BLUP遗传评估可以校正许多环境影响因素,能够实现跨场、 跨群体的遗传比较, 充分利用血缘信息, 该技术已推动了动物育种的遗传进展。 当前, BLUP技术非常成熟, 已是一种常规技术。 但由于我国在选择技术上存在偏差, 并没有很好应用这个技术, 我国有许多猪场仍还在进行表型选择, 没有育种值, 没有估计育种值 (estimated breeding value, EBV) 。 我们需要对这种选择技术的偏差进行纠正, 只有利用BLUP遗传评估技术才更有可能选择出遗传上真正优秀的个体。


3 性能测定基础工作偏差的纠正
    准确、 大量的性能测定是所有育种方案成功的基础。 即使利用分子技术或全基因组选择也依赖于准确的表型测定估计。 没有种群性能测定, 就无法估计每个表型、 基因的效应。 测定量的大小不仅关系到选择强度, 而且与选择准确性密切相关。 目前, 我国这项基础工作没有做到位。 一般而言, 种公猪的留种率在2%左右, 母猪的留种率在20%以下, 按照这个标准, 600头母猪的育种核心群, 每年需要测定4 500头以上的猪, 但我国有很多猪场达不到这一标准。 据中国农业大学张勤教授统计, 2012年我国核心育种场的平均测定量只有3 138.72头。 而丹麦, 长白和大白公猪的留种率只有1%,母猪的留种率是16%; 杜洛克公猪的留种率是1.6%, 母猪的留种率是25%。 丹麦育种场的遗传进展之所以能够做得那么好, 取决于有良好的性能测定做基础。


4 育种理念偏差的纠正
    虽然一些古老品种在形成的早期大多是在杂交的基础上选育的, 但长期有系统、 有计划和有目的地进行定向培育和选种选配才是成功的关键。 因此, 纯种选育是我国育种的根本。 猪的世代间隔短, 繁殖力高,选育进展快, 通过纯种选育, 可以达到快速改良的目的, 并且纯种选育比杂交合成更容易组织。 目前世界上杂交合成的一些品种已陆续退出了生产体系。20世纪40-70年代, 世界各地开展了杂交育成新品种的工作,相继培育了大量的新品种, 如波中猪和拉康比等, 满足了当时短暂的需求, 但是这些新品种并没有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他们并没有在生产中发挥主导作用。 因此, 我国在育种理念上的偏差主要来源于过于迷恋新品种的育成。


5 地方猪“保”与“选”偏差的纠正
    我国具有丰富的地方猪资源, 占世界地方猪种的20%以上, 是一个十分宝贵的生物基因库, 对世界的养猪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近10多年, 我国过于重视保护地方资源。 我国保种的目的是为了保存现有的遗传资源, 担心选育, 特别是高强度选育会使一些眼前看来无益但以后有用的基因被淘汰, 所以要求不变或者少变、 慢变。 然而, 100年前, 大白猪和长白猪都属于脂肪型猪, 如今都已经被选育成瘦肉型猪, 品种没有断种, 主要性能还得到极大地提高, 正是通过选育才将这两个品种保住了。 通常我们在介绍地方资源时, 提到的第一句话是 “本品种是当地人民经过长期选育形成的” , 并没有说是通过保护保存下来的。
所以说, 地方猪资源是选育出来的。 如果我国能够对地方品种坚持选育10~20年, 其生长速度、 瘦肉率会得到显著地提高。 并且杂交利用也更简单, 不再需要复杂的二次杂交, 还可以在商品猪中保留更多的地方血缘, 保留更多的地方猪特性, 如抗应激性、 抗病等特性。 社会在进步, 科技在发展, 国外已经将大白猪和长白猪的低遗传力性状产仔数选育提高到15头, 如果需要, 对于中等到高遗传力的肉质选育, 也可以很快取得进展。 由此, 我们对于地方资源的 “保” 与 “选” 需要重新深刻认识。 我们目前在 “保” 的方面太过重视, 而忽略了选育, 特别是对本品种的选育。

 

我国猪育种的现状和出路


    在猪育种上, 我国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我国要想从养猪大国转变为种猪强国,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 我国常规高效的育种体系还没有形成, 育种效率有待提高, 育种目标、 育种指数需细化, 育种方法上也存在很多问题。 同时, 我国高水平的种猪企业才刚刚启动, 新技术的开发仍然处于跟踪阶段, 如在全基因组选择技术上, 我国与国外仍有很大一段距离。 那么, 如何才能走出我国猪育种现状?我们的出路在哪里?


    正确的育种方向是前提, 性能测定等基础工作是保障, 应用新技术是手段。 我们只有提高效率才能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 而不断纠正偏差是提高效率的关键。 未来我国种猪行业的发展需要专家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上一篇: 猪遗传育种的发展变化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