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乌鲁木齐市禽类草原生态养殖前景分析

乌鲁木齐市禽类草原生态养殖前景分析

1、草原生态奖补机制创造了广阔生态养殖空间
    乌鲁木齐市草原资源丰富,牧区草原面积108.8 万 hm2, 占土地总面积的 76.6%。有关部门落实了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使草原牧区生态文明水平显著提高, 促进牧业增效、 牧民增收。蝗灾的发生是草原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全市每年草原蝗害发生面积达 4.7 万 hm2, 其中严重危害面积达 2.7 万 hm2。草原虫害严重发生的趋势, 对农作物和草原植被危害极大,给农牧民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影响。通过在牧区推广禽类草原生态养殖技术, 既利用鸡、 鹅、 鸭的生物特性进行生物防虫, 有利于草原生态保护和恢复, 又提高了草原利用率, 生产出禽肉、 蛋产品, 有利于促进农牧民增加收入。因此受到广大农牧民和市民的欢迎。


2、林下草地生态养殖大有可为
    乌鲁木齐市自 2004 年起对首府城市周边的1.1 万 hm2草原实施了禁牧,建立了一道绿色生态屏障。到 2010 年, 城市周边禁牧草原植被得到较好的恢复, 生态效益十分明显。监测数据表明: 草原植物鲜重比禁牧前平均提高了 230%, 植被覆盖度平均增大了 166%, 优良牧草种类及数量显著增加。草地的群落总体特征发生质的变化, 草地群落的高度、 盖度、 生物量都有所增加, 而且增长趋势明显。加之,实施的荒山绿化承包项目,已完成荒山绿化造林0.69 万 hm2, 形成了林草立体生态防护和保护体系,明显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为乌鲁木齐市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而且,三北防护林和退耕还林等林下草地也是农牧民发展禽类生态养殖的良好资源。


3、农牧民合作社发展方兴未艾
    乌鲁木齐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工作中要求, 深入推进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建设, 每年新增 50 个合作社,农牧民入社率年增 10%, 2015 年合作社覆盖农户达到 30%以上。仅米东区计划利用 3 年时间建立100 万只级别的虫草鸡育雏基地,专门给当地农牧民提供 50 日龄的虫草鸡, 把生物治蝗和发展虫草鸡结合起来, 每年可直接带动养殖户 200 多户, 间接带动养殖户 300 户,可使养殖户每年直接增加收入5000 余元, 形成一个发展牧区经济的产业。同时建立一个长期有效地生物治蝗团体,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4、生态养殖产品市场需求巨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消费者对禽类产品安全无污染的要求强烈, 草原放养的禽类采食天然牧草和草地虫类,且养殖环境好,时间长达 120~150 日龄, 其肉质鲜美和营养价值高, 因此草原生态养殖的禽类产品受到广大市民的青睐。据统计, 乌鲁木齐市每天市场销售 1.5 万多只鸡,每年需求量约 600 万只。过去在肉鸡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的生长快、 饲料转化率高的快大型肉鸡, 因肉质等方面原因其市场份额正在被生态散养土鸡所占据。 水磨沟区具有很好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和交通优势, 城乡结合部旅游业发展迅猛。 乌鲁木齐县、 达坂城区以观光旅游为主导产业,农家乐需要大量的禽类肉、 蛋产品。禽类草原生态养殖不但可给乌鲁木齐市民或进山游玩的客人提供无公害禽类产品, 而且还适应牧区草原禁牧、 退牧还草、荒山绿化、 保护自然生态的整体发展需求。


    综上所述,发展乌鲁木齐市禽类草原生态养殖产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一方面作为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一项有力的保障措施,防控草原虫害, 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 另一方面极大地满足了消费者对于安全、 绿色、 生态土鸡肉、 蛋产品的需要, 显著提高草原牧区农牧民的收入。 乌鲁木齐市畜牧草原技术推广单位对禽类草原生态养殖产业发展中的技术性和结构性问题进行梳理,对养殖技术和模式进行研究, 制订技术标准, 进一步培育和拓展市场, 以期能够将此项产业做大做强, 以开创乌鲁木齐市乃至全疆草原禽类生态养殖产业发展新局面。

上一篇: 乌鲁木齐市禽类草原生态养殖现状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