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对互助县2014年畜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

对互助县2014年畜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

    互助县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 总面积3 424 km2, 海拔2200 ~2700m 左右, 年平均气温为 5. 8℃, 全县辖属 19 个乡镇294 个行政村, 2 053 个生产合作社。全县有耕地 6. 52 万 hm2,人均耕地0. 19hm2, 可利用草场面积7. 62hm2。总人口38. 74 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 35 万人。互助县是青海省农区畜牧业大县之一, 也是全省生猪养殖大县。近年来, 互助县畜牧业在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国家、 省地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逐步形成了仔猪繁育、 生猪生产、 牛羊育肥、 奶牛养殖、 特种养殖和雏鸡贩育六大主导产业, 全县畜牧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为全面掌握互助县畜牧业发展现状, 更好地指导今后工作, 笔者结合全县秋季动物防疫工作, 深入全县部分乡镇和规模养殖场进行了调研, 并提出了几点发展思路, 以便指导今后工作。


1、全县畜牧业发展特点和现状
1. 1 全县畜牧业发展特点
    近年来, 互助县按照 “优化结构,注重特色, 提升规模养殖水平, 重点发展生猪产业” 的思路, 在推进仔猪繁育、 高原獭兔和葱花土鸡养殖“三个百万” 工程中,全县畜牧业在稳定中求得了发展, 呈现出 6 个明显特点:一是养殖数量规模进一步扩大。近年来, 互助县养殖业在整体稳步发展的基础上, 绵羊发展更为迅速, 今年跟去年同期相比, 净增10 万只左右, 牛存栏量也有所增加。据秋防统计, 全县存栏猪12. 4 万头、 牛 4. 8 万头、 羊 31. 2 万只、 鸡 20. 5 万只、 兔 5. 45 万只。共有规模户 3 337 户, 占全县养殖总户数(59 991 户) 的5. 6%, 其中:养牛户(3 头以上奶牛、 5 头以上肉牛) 497 户(牦牛养殖户 377 户)、 养羊户(母羊 20 只以上)2 220 户、 养猪户(母猪 5 头以上)206 户、 养鸡户 31 户(500 只以上)、 特种养殖户 19 户, 规模户饲养牛 0. 78 万头、 羊 26. 65 万只、 猪 26. 54 万头、 鸡 18. 73 万只、 獭兔 4. 5 万只、 牦牛 3. 64 万头, 占全县总存栏数(73. 42 万头只)的 77. 5%。全县有能繁母猪 1. 6 万头、 能繁母羊 11. 12 万只、 能繁母牛 2. 4 万头。年内出栏育肥猪 4. 2万头、 牛 0. 3 万头、 羊 8. 1 万只、 鸡 27 万只;二是散养户数量逐年减少。由于近几年劳务工资逐年增加, 很大一部分散养户退出养殖舞台。据调查统计, 2011—2013 年全县无畜户比例分别为 22. 8%, 25. 6%, 27%, 呈现出逐年递增趋势;三是集约化程度有了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县共有规模养殖场 82 个, 通过省级验收认定 63 家, 其中猪场 22 家、 羊场 22 家、 獭兔场 3 家、 肉奶牛养殖场 12 家、 鸡场 4 家, 逐步形成了仔猪繁育、 生猪生产、肉牛育肥、 肉羊育肥、 奶牛养殖、 雏鸡贩育六大主导产业;四是科技含量有了进一步增加。近年来, 在全县普及推广了肉牛育肥技术、 奶牛改良技术、 生猪科学养殖技术、 秸秆氨化、 青贮技术、 程序化免疫技术等畜牧实用技术, 进一步提高了良种科技含量;五是良种畜覆盖率逐年提高。年内共引进各类种畜 965头(只), 其中种公羊 520 只、 高原公牦牛 220 头、 长白种公猪255 头;引进良种牛细管冻精 2. 66 万支;完成畜种改良牛 11124 头, 其中冷配 2 341 头、 猪 34 564 头、 羊 96 463 只。全县良种畜覆盖面达到 90% 以上。六是服务水平有了进一步提升。根据局安排, 今年全体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县规模养殖场(户)进行了技术承包, 为养殖做好产前、 产中、 产后服务。目前, 全县的县、 乡、 村三级畜牧服务网络基本建成, 正在为全县畜牧业发挥着 “防、 检、 改、 种” 等畜牧服务职能。
1. 2全县畜牧业发展现状
1. 2. 1牧业乡镇有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深厚的发展基础。巴扎、 加定和松多 3 牧业乡镇, 具有得天独厚的草场资源, 有发展畜牧业的历史和群众基础。近年来牛羊养殖数量逐年增加, 三乡镇牛存栏接近 3 万头, 占全县总存栏量的63%;羊存栏 6. 7 万只, 占全县总存栏量的 30. 8%。北山牦牛、葱花土鸡、 羊肉产品已成为该地区农牧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1. 2. 2川水地区散养户逐年减少, 规模养殖成一定气候。从高寨、 威远镇、 红崖子沟、 塘川、 哈拉直沟等川水地区的养殖情况看, 无 畜 户 分 别 达 到 99. 8%, 61. 3%, 49. 5%, 46. 2%,35. 2%。5 个乡镇共有规模养殖场(小区)48 家, 占到全县规模养殖场的 58. 5%。规模户 262 户。川水地区的规模养殖已经成为带动一方养殖业发展的力量, 并且形成了一定的发展格局, 如红崖子沟雏鸡贩运、 威远镇牛羊育肥和奶牛养殖、 塘川镇仔猪繁育、 羊贩运育肥。已成为全县畜牧业经济发展中的亮点。
1. 2. 3浅山地区有利因素众多, 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不高。蔡家堡、 西山、 东山、 五峰等浅山地区养殖基数大、 户均存栏量小、养殖规模户有限。资源利用不充分, 畜牧业投入不足, 科学化养殖水平不高, 养殖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较低。
1. 2. 4养殖业是脑山地区的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 粗放经营限制了集约化发展。五十、 丹麻、 东和、南门峡、 林川等脑山地区具有自身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农户从事畜牧业养殖的积极性高, 广大养殖户在长期的饲养管理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饲草资源丰富, 暖棚养畜等畜牧业实用技术得到推广应用,猪、 牛、 羊、 鸡的良种化程度高。科技在畜牧业中的比重越来越高, 发展潜力巨大。但传统粗放的畜牧业缺少有效的防御措施, 受自然灾害和动物疫病的影响大。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 1畜牧业资金投入不足
    一是养殖业投入不足。未来几年, 互助县畜禽饲养量要达到 100 万头只以上, 实现由畜牧业大县向强县的跨越, 每年约需基础建设资金 2 亿元左右, 有限的养殖业贷款、 国家产业扶持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远不能满足畜牧业发展需求, 资金缺口大;二是科技推广投入不足。县、 乡畜牧兽医站交通、 通讯和科研设备落后, 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新知识、 新技术的培训, 基层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难以适应现代畜牧业的发展需要;三是动物疫病防检工作经费投入不足。动物疫病检测设备简陋, 检验手段落后, 动物疫病监控网络尚未全面形成。
2. 2畜牧业市场体系不健全
    目前, 互助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还不够规范, 畜禽及其产品交易市场发育不全、 运行不活,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联系不紧密, 生产、 销售的盲目性大, 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 养殖效益低下。
2. 3畜牧业产业化进程缓慢
    近年来, 互助县规模养殖业发展虽然较快, 但由于受经营理念、 资金投入、 技术力量、 自然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大部分规模养殖场生产设备落后, 饲养管理水平不高, 规模养殖总量较低, 效益不明显, 示范带动作用不强;畜产品加工业滞后, 缺乏规模大、 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产加销一条龙、 牧工贸相结合的畜牧业产业链衔接不紧密, 区域化布局、 专业化生产、 集约化经营的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程度不高, 特色畜产品品牌效益还没有充分发挥。
2. 4技术服务体系亟待加强
    专业技术人员作风不够扎实,工作积极性、 主动性不够, 存在消极懈怠、 被动应付的现象, 与养殖场(户)的联系不够, 技术指导不到位。养殖户缺乏准确及时的畜牧业发展趋势、 畜产品价格变化、 畜牧业市场动态等方面的信息及科学养畜技术知识,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规模养殖的进一步发展。


3、今后工作思路
3.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优化畜牧业生产布局
    紧紧围绕全省 “四区两带一线” 发展规划纲要、 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按照 “优化结构、 注重特色, 提升规模养殖水平、 重点发展生猪产业” 的思路, 依托良好的生猪养殖基础和独有的八眉猪资源, 重点发展好以生猪生产、 仔猪繁育、 肉牛肉羊繁育、 雏鸡贩育、 奶牛养殖、 特种养殖为主的六大主导产业, 促进生产力要素向最适宜区域的优势产业集中, 形成区域明显、 优势突出的农区畜牧业生产布局。
3. 2大力发展规模养殖, 提升畜产品生产总量
    一是继续实施 “十二五” 期间生猪产业发展“16125” 、 “13525” 、 “16150” 工程规划, 建成 20 个生猪养殖基地村, 4 个万头猪场、 10 个千头猪场、20 个百头猪场;二是充分利用项目带动和政策扶持, 发展特种养殖, 建成葱花土鸡养殖基地村 1 个, 5 000 只以上规模养殖场 6 家, 建成獭兔养殖基地村 2 个, 扶持养殖户 200 户;三是大力扶持牛羊规模养殖, 建成 500 头以上肉牛规模养殖场 1 个,2000只以上羊场3 个。今后的项目和资金向规模养殖场(户)、小区倾斜, 重点培育现代化规模养殖企业和畜产品加工企业,努力推进畜禽良种化、 养殖规模化、 经营产业化、 生产标准化、饲养生态化和设施现代化进程。
3. 3 “双色品牌” 同步开发, 促进八眉猪产业大发展
    充分利用互助八眉猪地方特色资源优势, 紧密结合互助县养猪业发展现状, 以 “黑色品牌” 与 “白色品牌” 同步开发的模式推进八眉猪产业大发展 。“黑色品牌” :即开发以原种八眉猪为特色的黑系猪生产体系, 充分利用其生长周期长、 肌间脂肪含量高、 肉老味香、 产地独有、 产品稀缺等特色优势, 通过精小包装等现代营销手段, 大规模进行宣传开发, 强势进入高端市场, 2014 年生产销售量达到 1 万头左右, 首先以少而精实现优质优价销售, 为以后进一步发展开启良好开端 。“白色品牌” :进一步完善现有改良繁育体系, 开发符合当地生产条件、 生产性能好、 瘦肉率高的三元白系猪生产, 建基地, 扩规模, 提产量, 稳定占领中低档市场, 在西宁市的猪肉市场份额达到 30%以上。按照以上两种模式, 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要继续完善八眉猪保种繁育体系。扶持互助八眉猪原种育繁场和八眉猪保种场建设, 进一步加大八眉猪种质资源保护力度, 增强自主开发能力, 建立黑白两系良种繁育基地, 提高制种供种能力;二要努力提高产业化程度。在扩大八眉猪养殖规模的同时, 加快养猪业上下游产业发展,重点扶持建设饲料生产和猪肉深加工企业, 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促进养猪业规模化、 标准化、 集约化生产进程;三要加大八眉猪产品推介力度, 进一步完善营销体系。通过广播电视、 网络媒体、 树立广告牌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八眉猪知名度,同时, 积极培育市场营销主体, 大规模开展市场营销, 达到迅速开拓市场和稳定占领市场的目标, 以价谋利, 以销促产, 从真正意义上做大做强八眉猪产业。
3. 4积极培育龙头企业, 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
    目前互助县养殖业发展走在全区乃至全省前列, 但畜产品加工业严重滞后, 生猪加工仅限于屠宰环节, 且屠宰场设备落后, 屠宰规模不大, 其它畜禽多以活体出售, 难以实现加工流通领域的增值。加快培育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势在必行。因此, 一方面要按照“扶优、 扶大、 扶强” 的原则, 扶持杨光公司年屠宰生猪 50 万头及 8 000t 冷库建设项目、 鑫源獭兔屠宰加工及冷库建设项目和合杰公司葱花土鸡养殖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尽快建成投产, 并对互助青海白牦牛进行适度开发利用, 促进特色畜产品产、 加、 销体系建设;另一方面要通过政府引导、 项目扶持和金融支持等方式, 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积极引进起点高、 规模大的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推广 “公司 + 农户 ” 、 “公司 + 基地 + 农户” 、“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 等产业化经营模式, 建立健全加工企业与畜牧专业合作组织、 养殖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 发展订单畜牧业。鼓励企业开发多元化的畜禽产品, 开展畜产品精深加工, 提高产品附加值。
3. 5发展农民合作组织, 提高养殖户组织化程度
    鼓励和引导以农民为主体的畜牧业生产、 经营者组建 “参与广泛、 自愿联合、 平等互利、 管理民主” 的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先安排有条件的专业合作社实施国家支持畜牧业发展的优势产业带建设、 养殖业扶贫开发、 畜产品加工等项目, 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技术推广、 行业管理、 行业自律、 维权保障、 市场开拓、 联结龙头企业的作用, 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抗风险能力。
3. 6探索发展循环农业, 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走农牧结合的发展路子, 在我县东山、 西山、 南门峡、 林川等浅脑山地区, 依托当地耕地资源丰富、 劳动力充足等优势, 进一步扩大优质牧草种植面积, 推广牧草、 农作物秸秆 “三贮一化” (青贮、干贮、 微贮和氨化)技术和种草养畜技术。同时, 因地制宜, 在川水地区, 推广 “猪 - 沼 - 菜(鱼)” , 脑山地区, 推广 “养殖 - 粪便(沼气、 有机肥) - 耕地 - 饲草 - 养殖” 等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 有效推进资源节约、 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 实现养殖效益最大化。
3. 7加强项目建设工作, 夯实畜牧业发展基础
    今后三年力争完成项目投资 2. 4 亿元, 重点实施投资 400 万元的互助县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 投资 360 万元的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 投资 4 200 万元青海极牛生态农牧业有限公司肉牛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 投资 3 600 万元的青海合杰农牧有限公司葱花土鸡加工营销项目、 投资 6 200 万元的互助县生猪产业发展 “16125 ” 、 “13525” 、 “16150” 工程项目、 投资 400 万元的省级支农资金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 投资 814. 2 万元的互助县巩固退耕还林(草)成果专项建设项目和投资 485. 38万元的互助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项目等。同时, 借 “司县共建” 的大好契机, 积极做好项目储备与协调工作, 争取更多项目落户互助县, 通过项目建设, 夯实畜牧业基础, 带动畜牧业发展。
3. 8强化服务体系建设, 确保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
    一是进一步建立完善动物疫病防治、 诊断、 监测、 监督体系和县、 乡、 村三级动物防疫体系。严格落实动物防疫 “双轨” 目标责任制, 认真做好春、 秋动物防疫工作, 在抓好散养户动物免疫的基础上,重点加强规模养殖场(户)的疫病防疫和消毒灭源工作, 确保全年无规定动物疫病发生;二是建立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在继续推进牛改工作, 加强标准化牛改点建设的同时, 大力推广猪人工授精技术, 建立供精点和人工授精服务点。搞好新品种和新设备的引进、 推广, 通过良种推广和杂交改良, 不断提高畜种个体生产性能, 改善畜种品质, 进一步扩大良种覆盖面, 推动全县畜牧业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三是完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 提高干部职工为民服务意识;加强业务人员的技术培训, 提升业务水平和服务技能, 改进服务方式, 实行技术人员联场联户制度, 开展规模养猪场(户)动物疫病防治和生产技术指导承包工作, 提高养殖场(户)综合生产能力, 为推进全县畜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上一篇: 东莞市对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