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猪细颈囊尾蚴病的防治

猪细颈囊尾蚴病的防治

    猪细颈囊尾蚴病是由带科泡状带绦虫的幼虫阶段—细颈囊尾蚴所引起的。 幼虫虫体俗称"水铃铛",呈囊泡状,大小如黄豆至鸡蛋大不等, 囊壁乳白色, 囊内含透明液体和1个乳白色头节,虫体寄生于猪的肝脏浆膜、网膜及肠系膜等处。 寄生数量少时可不显症状,如被大量寄生,则可引起猪生长缓慢、毛粗乱、消瘦、贫血,严重的表现为体温升高、咳嗽、下痢等症状。
    细颈囊尾蚴病在畜牧业养殖中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近几年来,猪细颈囊尾蚴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特别是在农村散养生猪。 此病如不及时排查处理, 可能会导致猪循环感染或死亡等严重后果, 给农民带来承重的经济损失。 本文简单介绍了猪细颈囊尾蚴病的一些预防和防治方法。


1病因
1.1猪细颈囊尾蚴成虫寄生在犬、猫等肉食兽的小肠里, 幼虫寄生在猪等的肝脏、肠系膜、网膜等处,严重感染时还可进入胸腔,寄生于肺部。现在农村养犬、猫等很普遍,且管理不严,任其游走,不定期驱虫造成犬、猫等到处散布虫卵,污染草地和水源。
1.2养猪户缺乏对本病的认识,猪宰后将感染内脏喂狗,形成感染循环。


2病原及流行特点
本病的病原为带科、 带属的泡状带绦虫的幼虫细颈囊尾蚴。 细颈囊尾蚴俗称水铃铛、水泡虫,主要寄生在猪的肝脏和腹腔内。 其成虫寄生于犬的小肠,虫卵抵抗力很强,在外界环境中长期存在,导致本病广泛散布。


3致病作用与病状
本病多呈慢性经过。 轻度感染不呈现症状,但有时严重感染,对牲畜可发生致病的重要性。 当猪吞食一个或更多的孕卵节片时, 引起大量的幼虫在肝脏移行。 最严重的影响与肝片吸虫的严重感染所产生的影响相似。 包括急性出血性肝炎, 伴发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 而大血管被这些幼虫钻入时可发生致死性出血。感染早期,成年猪一般无明显症状, 幼猪可能出现急性出血性肝炎和腹膜炎症状。 患猪表现为咳嗽、贫血、消瘦、虚弱,可视黏膜黄疸,生长发育停滞,严重病例可因腹水或腹腔内出血而发生急性死亡。肺部的蚴虫可引起支气管炎、肺炎。剖检时可见肝脏肿大, 表面有很多小结节和小出血点, 肝脏呈灰褐色和黑红色。慢性病例,肝脏及肠系膜寄生有大量大小不等的卵泡状细颈囊尾蚴。


4诊断鉴别
细颈囊尾蚴病生前诊断非常困难,可用血清学方法,诊断时须参照其临床症状, 并在尸体剖检时发现虫体及相应病变才能确诊。
4.1临床症状通常成年羊症状表现不明显,羔羊症状明显。 当肝脏及腹膜在六钩蚴的作用下发生炎症时, 可出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腹水增加、腹壁有压痛、甚至发生死亡。经过上述急性发作后则转为慢性病程, 一般表现为消瘦、衰弱和黄疸等症状。
4.2病理变化慢性病例可见肝脏包膜、肠系膜、网膜上具有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虫体泡囊, 严重时还可在肺和胸腔处发现虫体。 急性病程时,可见急性肝炎及腹膜炎,肝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 肝实质中有虫体移行的虫道,有时出现腹水并混有渗出的血液,病变部有尚在移行发育中的幼虫。
4.3细颈囊尾蚴呈乳白色, 囊泡状,只有1个头节,囊壁薄而透明,大小如鸡蛋或更大,直径约8 cm。在肝脏中发现细颈囊尾蚴时,应与棘球蚴相鉴别,棘球蚴囊壁厚而不透明, 囊内有多个头节。


5防制措施
5.1治疗用吡喹酮,剂量按50 mg/(kg体重)。每天1次,口服,连服2次。或可用丙硫咪唑或甲苯咪唑治疗。
5.2预防含有细颈囊尾蚴的脏器应进行无害化处理, 未经高温处理严禁喂其它动物。 在该病的流行地区应及时给犬进行驱虫,驱虫可用吡喹酮(5~10 mg/(kg体重)) 或丙硫咪唑 (15~20mg/(kg体重)), 一次口服。做好猪饲料、饮水及圈舍的清洁卫生工作,防止被犬粪污染。

上一篇: 畜禽动物流行性脑炎的防治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