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家禽生产学研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效果

家禽生产学研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效果

——记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家禽生产学课程改革具体实践和效果

 

王秋菊 崔一 王春仁 倪宏波 计红 刘胜军 周瑞进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动物科技学院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若干意见[ 教高(2005)1 号] 》 明确提出大学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来, 如何实施研究性教学, 推动研究性学习, 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成为高校特别是研究性大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研究性教学是教师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 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 通过教学过程的研究性, 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研究性教学方法,并不是脱离教师指导、 脱离课堂教学、 脱离教材的独立的研究过程。研究性教学的关键是教师要起到“引导” 的作用。教师需要树立这样一个思想: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 而且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与思考的过程,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对学习和探究的内在驱动力。2013 年, 国家教育部提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意见》 (简称“高教 30条” ), 黑龙江省教育厅提出 《 “十二五” 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 , 全国高等院校大范围地推行实施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以其特有的过程性、 主体性、 实践性、 问题性、 体验性等特点受到众多高校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和认可。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一直非常重视本科教育, 积极响应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号召, 组织各个学院将“研究性教学” 理念融入教学改革中。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作为本校的重点建设学院, 首先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尝试工作, 首批进行动物科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家禽生产学课程的研究性教学改革。家禽生产学是动物科学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 是与实际动物生产息息相关的应用性课程。家禽生产学的主要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家禽生物学特点、 家禽品种介绍与品种繁育、 家禽孵化过程等基础理论的学习, 让该专业学生对家禽的整体有深刻了解, 然后进行与生产相关的蛋鸡饲养管理、 肉鸡饲养管理、 水禽饲养管理等知识的学习, 阐明理论联系实际生产的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不同家禽种类不同饲养管理的基础要点和区别, 为他们就业后参与实际生产提供基础训练。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有自身的优势, 强调通过 “灌输” 使学生掌握系统的、 完整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由于家禽生产学是实践生产学课程, 包含的理论知识更多地展现与实际生产相关的内容, 单纯的讲授式传统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国家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 也不能满足学生就业的社会需求;因此, 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下, 结合家禽生产学的课程特点, 笔者将传统教学与研究性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并在本校动物科学专业的两个班级中进行了尝试,效果明显,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都有了较大的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及参与实践的能力都得到大幅度提高。以下以家禽生产学课程为例介绍研究性课程的具体实践和效果。


1研究性教学手段的实施过程
    在家禽生产学的教学中, 笔者并不完全摒弃传统教学, 而是根据课程内容采取传统教学与研究性教学二者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教学。对于家禽生物学特点、 品种繁育等章节, 及家禽孵化、 不同用途鸡饲养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等, 笔者仍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通过讲解, 让学生明白家禽生产学的基本知识和学习目的。但是, 一些具体的章节采用研究性教学的方法, 这一方式至关重要的是要选好课题, 一般以选择与学生生活、 生产实践密切相关、 贴近社会发展需求以及新近发生的与养禽业相关事件等的专题较为合适。据此, 笔者主要以课程中涉及的禽的饲养管理、 特禽的养殖及禽场疫病防控等几个方面为出发点, 设计了特禽养殖(某类或某种特禽或珍禽的分类介绍、 经济价值、 营养价值、 阶段饲养管理、 繁育方法等一点或几点内容)、 水禽养殖(鸭和鹅不同种类、 不同用途)、 养殖模式的介绍(传统模式和动物福利)和禽的疾病防控(常见疫病或最新疾病调查)等几个方向的研究报告选题。
这里以 “特禽养殖” 方面的内容组织和实施来说明研究性教学在家禽教学中的应用, 将本次课程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1.1布置题目与选题阶段
    该阶段首先由教师提出大方向问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及对研究性学习的需求和愿望, 主动投入到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去。在进行研究性教学课程前, 教师要布置研究性课程内容, 如特禽养殖, 珍禽或特禽中的一种或一类, 介绍经济价值、 营养价值的某方面等。启发学生进行选题, 如有哪些珍禽和特禽种类? 听过的、 看过的或可查的有哪些特种禽类、 珍禽? 哪些种类禽可以人工养殖或放养? 采用什么样的养殖模式?该禽能提供哪些经济利用价值? 食用的特禽类有哪些营养价值和特点? 特禽常见疫病有哪些? 怎样防控? 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 学生可以知道课程主讲内容的布置, 自己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补充和准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题, 查找资料, 意向相同的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选题相互进行报告内容的补充或顺延。
1.2指导与自主实施阶段
    此阶段是研究性学习的中心阶段。它以系统实施研究方案为任务, 以学生确定目标、 收集信息、 整理资料、 整合信息为目的, 通过学生自主参与、 设计和思考进行实施。在这一阶段, 要引导学生在下列几个方面下工夫:
一是多渠道、 多方式获取所需要的研究资料。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内容方向检索资料, 进行资料收集方法和途径的熟练操作。比如, 如何利用学校网络图书馆进行文献资料的检索;如何利用“百度文库” 、“小木虫” 等常见网络搜索知识;介绍如畜牧人等专业网站给学生, 增加学生对本专业知识学习的获取渠道。
二是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学习。理解要研究和展示的基本知识内容, 并根据学习的理论知识, 掌握查阅的资料内容在本报告中的大概排列。
三是对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加入学生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和自己的理解, 整理成报告。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操作方法和态度的指导,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 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重要性, 淘汰无关资料, 学习从信息资料中归纳总结有用的信息并整理思路, 反思所准备的材料与课堂讲授内容的相关性或相悖性, 并整合资料, 准备完整的报告。
1.3研究成果演示阶段
    在这一阶段, 学生可以通过交流分享成果, 进行思维碰撞, 互相学习, 共同提高, 增强自信力和效能感, 达到提高认识、 陶冶情感的目的。活动成果的检验强调形式的多样化和实效性, 以在课堂上学生报告、 提问、 讨论, 教师总结的形式进行。在课堂上由学生按顺序展示自己的报告, 每次课 2 名学生作报告演示, 由其他学生提问, 或由教师提出与报告内容方面相关的问题, 然后由报告学生进行回答, 或由其他了解该方面内容的学生回答;如果学生都没有回答, 就由教师给出答案, 最后教师对该次报告进行总结, 让学生对今天的报告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某次课, 一名学生介绍肉鸽的养殖, 同时另一名学生介绍信鸽和赛鸽的养殖。报告结束, 有学生问:肉鸽和赛鸽养殖的重点区别? 教师提示白羽快速肉仔鸡和种鸡饲养的区别, 学生自己就有了答案, 最后由教师进行问题总结。同时, 教师提出问题, 根据每次报告内容与课程内容的相关性提出 1 ~ 2 个问题。例如:作为禽类的一种, 仔鸽在育雏期采食的饲料与其他家禽类是否相同? 为什么仔鸽必须由父母鸽喂养, 并且父母鸽称为哺乳鸽? 通过几个相关方面问题的提出, 让学生对本次报告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最后将课程结果以简要报告的形式留存, 以便于以后总结经验。


2具体实施效果调查
2.1实施班级和人数
   家禽生产学的研究性课程主要在动物科学 2010级 1 班和 2 班进行实施, 实施人数为 67 人。从课程开始, 前言部分即给学生介绍本课程的主讲内容及辅助内容, 根据课程安排布置相关方向和题目, 给予学生 2 周左右的准备时间, 在讲解到 《第三章 家禽品种培育》 时开始相关内容的研究性教学报告, 每个班级一共进行了 5 周共 10 次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 主要进行了地方品种禽专题、 特禽或珍禽专题、 疾病防控专题、 养殖模式与动物福利专题、 饲养管理繁殖技术专题及与禽相关事件新闻专题等六大专题的研究性教学内容。
2.2效果评价
   对2个班级(一共67 人, 分为12 组)进行的研究性课程改革后,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研究性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价, 结果见表 1。


   通过与学生座谈和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总结,笔者发现, 研究性教学课程实施后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远远超出了课程本身。首先,研究性教学过程并不只是看中结果,而是以探索为目的的自主学习过程,学生通过感受同学的努力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 在培养自信心和认真做事的态度等方面有了较大提高。其次, 研究性教学培养方式激发了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使他们更关注资料查找和知识探索的过程, 将学习中的研究和研究中的学习相结合。同时, 研究性教学实施过程中, 学生不仅得到了专业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对现有文字处理技术、 电脑软件的利用效率也提高了很多, 比单纯学习计算机课程效果显著。另外, 研究性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 同时也是知识的获取者, 通过学生的表达介绍, 教师总结后, 让教师与学生一同获取了新知识, 可谓一举两得;而学生也从被动式灌输式学习型向主动式探索式学习型转变,在教师构建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获取知识,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以激发更加强烈的学习兴趣和立足社会的责任感。
    总之, 研究性教学模式在家禽生产学课程讲授和学习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笔者将对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并将成果应用到其他课程中, 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奠定基础。

上一篇: 改革兽医微生物学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