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以创新为主导的动物科学特色专业人才培养

以创新为主导的动物科学特色专业人才培养

——记吉林大学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王宏娟 周虚 吉林大学

 

    2007 年, 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工程, 特色专业的建设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 。“十一·五” 期间, 我国共评选出 3 376 个高校特色专业, 包含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08 年版)(以下简称《目录》 )中全部 11 个学科门类、 72 个二级类、 321 个专业, 覆盖 31 个省(市、自治区), 涉及 695 所高校。这些特色专业的培育与建设, 优化了高校专业结构, 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有序、 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为此, 吉林大学动物科学专业也以此为契机, 以培养创新型动物科技人才为目标, 通过科学制订专业培养方案、 打造优势学科平台、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推进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搭建科研创新平台和强化实践教学等措施, 依托动物科学特色专业平台, 对如何培养创新型动物科技人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1对特色专业的理解和目标定位
    专业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 特色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专业特色本质上应该表现为人才培养的特色, 即培养的学生具有某种与众不同或优于众者的素质和能力。也就是说, 无论人才培养方案如何优化, 教学体系如何完善, 师资队伍如何卓越, 保障平台如何融合, 专业特色都应该由培养的学生所具有的特质或潜能而体现出来。学生在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如学生的知识面广、 综合素质高、 发展潜力大, 或者学生的基础厚实、 创新能力强, 或者实践动手能力强、 适应社会能力强等。当然, 特色专业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 朝夕之功, 它与学校、 学科的历史沉淀和文化传承紧密相关, 是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长期奋斗的结晶。成功的特色专业应具有前瞻性、 科学性、独特性、 示范性和稳定性, 是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吉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所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 是首批通过国家教委 “ 211 工程” 和“985 工程”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 学科门类齐全, 涵盖哲学、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管理学、 军事学、 艺术学等全部十三大学科门类, 其建设目标是成为国家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 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 建成为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吉林大学动物科学专业自 1983 年开设以来, 就一直坚守加强基础、 拓宽知识、 培养能力、 激励个性、提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思想, 发挥吉林大学学科综合环境、 研究环境和开放环境等比较优势, 坚持以提高综合素质为根本, 以强化实践能力为重点,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理念, 着力为国家培养三类规格的人才, 即基础厚、 素质高、 创新型的学科型人才, 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和具有国际视野、 能参与国际竞争的复合型人才。归根结底就是要培养适应农业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畜牧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农牧科技人才。


2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色专业建设
2. 1创新人才的特征
2.1. 1具有和谐的健康人格
身心健康, 品质优良,文理兼融, 科学与修养兼备;具备非凡的胆识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良好的承受失败与挫折的能力, 能够自我释放、 自我调节、 自我应对;不断战胜创新活动中的种种困难, 最终实现理想的创新效果。
2.1.2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知识结构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既要有深厚而扎实的生命科学基础知识,了解畜牧业管理学、 生产营销学等相邻学科及必要的人文社科和心理学等横向学科知识, 又要精通动物科学专业并能掌握其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 同时还要善于学习, 具备知识不断更新和自我提高的能力素质。
2. 1.3具有活跃的创新精神
有自由的意志、 独立的人格, 有敢于质疑和辩论的信心, 有“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 的科学精神与勇气;能主动学习、 创新学习、 终身学习;具有主动获取、 运用、 创造知识的能力和素养。
2. 1.4具有精湛的实践技艺
能够遵循科学、 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进行探索, 综合运用专业知识, 选择科学的实践方法, 解决生产、 实际和社会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能够完成从科学知识到实用技术的转变, 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
2. 1.5具有深邃的国际视野
熟悉国外的政治、 经济、 文化、 历史, 熟悉国际规范和国际惯例;能够通过换位思考促进国际理解;能够以俯视全球的高度、 目及未来的旷远, 以全球的意识和语义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与国内外学者协同创新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
2. 2创新型动物科学人才培养的体系构建
2.2.1畜牧学科发展的基垫作用
学科是专业的基础, 专业是学科建设的载体。可以说专业建设的质量决定学校的生存, 而学术科研水平决定学校的发展;因此, 必须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找准学科的优势和特色方向, 培养创新型人才。吉林大学畜牧学为一级博士学科, 具有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建设, 形成了动物配子与胚胎生物技术、 动物生殖调控、 分子遗传与动物育种、 分子营养调控与功能性饲料研究、 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等 5 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建成了长春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动物实验与研究中心、 长春国家实验动物中心、 动物胚胎工程吉林省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动物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等 4 个国家和省级研究中心;获得了国内外领先的一系列成果。如获得世界首例抗猪瘟转基因猪, 培育了军牧 1 号白猪等 4 个国家新品种, 开发出绿色抗氧化剂和叶黄素饲料添加剂, 在鹿茸再生分子机理方面形成了特色。上述这些快速有效的畜牧学科发展为特色专业的建设提供了条件,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2.2.2人才培养方案的引领作用以创新人才培养
质量观为指导, 确定创新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要求和规格定位, 做好顶层设计。把高等数学、 有机化学、 普通化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普通教育课程比例提高到学时总数的 50%, 为学生打下厚实的专业学习基础;对大学英语实行分级教学, 重在听说专项训练, 增加专业英语的广度, 要基本覆盖主干三级学科全领域;把动物内科学、 动物外科学、 动物产科学、 动物传染病学、 兽医寄生虫病学等课程整合成一门课程动物医学各论, 把兽医药理学、 动物病理学、 兽医诊断学整合成动物医学概论;删减草地资源学、 草坪栽培技术、鱼病学等重复课程;增开分子克隆与细胞技术、 动物繁殖生物技术等交叉综合及前沿课程。同时, 把专业文献综述训练、 毕业论文开题论证纳入实践环节;把学术报告与交流、 创新性实验项目训练等纳入课外培养计划, 从而增加对学生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2.2.3教学团队的支撑作用
没有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就不可能有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有创新性的教师和管理者, 才会培养出有创新性的学生。为此, 对新引进的教师严把质量关、 考核关和培训关,全部实行博士化和博士后师资培训制;鼓励教师深入企业、 科研单位和重大生产实践一线, 了解和掌握最新科研动态、 科研成果和学术前沿,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 充分发挥老专家、 老教授的示范带动作用, 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根据需要, 适当聘请企事业单位或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技术干部兼任教师, 充实和完善实践教学队伍。同时, 积极吸引和聘请业界著名专家、 研究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到学校讲学、 兼职, 将最新的科技前沿知识、关键技术问题带进课堂, 共同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
2.2.4教学模式改革的推进作用
按照国际成功畜牧专业的办学经验, 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为先导,改进授课内容, 改革教学方法, 以最终实现三个结合,即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 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 个性发展与共性提高结合。广泛开展研究性教学, 实行小班授课, 将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和研究能力培养有机结合, 实现教学方法由单向灌输式向多项互动式转变, 从学生被动接受式向自主探究式转变,使学生真正参与教学;建立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与科学研究的教学模式, 以专题研究、 自主设计、 综合实验和开放式大作业等为手段, 使学生真正达到参与、 合作、 探究、 实践的目的。大力推广使用以多媒体、 数字化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建立和完善网络教学,建设专业教学课程网站、 精品课程和双语课程网站,实现教学资源开放共享。
2.2.5科研创新平台的孵化作用
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 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这一主动求知的过程, 不断增强学生的研究视野、 研究能力和研究意识。积极推进科研训练方法课程平台、 科研训练项目实践平台和学科竞赛平台三个层次平台的建设, 使学生从研究思维方法到项目实践再到综合应用, 接受系统的科研训练, 强调从方法、 能力到个性特长等方面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同时, 建立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为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鼓励学生通过科研训练发表科研论文、 申报专利。在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时, 不能只片面追求学生科研训练中发表论文、 申请专利和竞赛获奖, 而更应该强调过程的重要性。
2.2.6交流合作机制的提升作用
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 开展跨地域、 高水平、 大规模、 长周期的校际合作, 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优化知识结构, 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与中国科学院、 农业科学院、 医学研究所等科研单位联合培养本科生,选送学生到这些研究所进行实验技能和科研综合训练;与高水平院校建立合作机制, 让更多学生实现第二校园经历;学生在合作高校间实现互访, 享受各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 学习专业实验技能和不同的校园文化, 不断提升综合实践能力, 培养开放的视野和过硬的竞争力;提供多种形式的海外长期交换生项目或短期交流项目, 也可互派教师对本科生进行专项实验技能培训, 从而不断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实践应用型人才。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动物科学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实践, 使本校动物科学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明显增强, 创新意识和研究思维明显提升。学生具备从事科学技术研究、 畜禽繁育和生产及饲料加工与营销的行业水平, 深受广大用人单位欢迎, 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 97%, 学生读研率为 40%, 学生课题研究参与率为 100%, 主持创新性实验项目覆盖率为 46%。同时, 由本校主持的吉林大学公主岭肉牛牦牛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也被教育部、 农业部评为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 动物科学专业继续被吉林省评选为“十二·五” 特色专业。

上一篇: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水产养殖人才培养新模式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