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陈俐君 四川省攀枝花市农牧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养殖小区跟大规模的养殖场有所不同,与专业养殖大户也存在一定的区别,养殖小区有其自身的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动物防疫管理强度也在增加, 养殖小区成为动物疾病多发区, 养殖者经济效益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要找出养殖小区疫病频发的原因, 提出防治策略。
1养殖小区疫病频发的原因
1.1防疫意识方面
随着养殖小区的投资主体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个人素质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投资人很多是从其他行业转入到养殖行业中来的,觉得这个行业的利润比较高, 没有很好意识到养殖业存在的风险,对于疾病防控的认识也不到位,存在比较强的短期投机意识。重视畜牧的饲养, 轻视养殖管理; 重视疾病的治疗, 轻视疾病防治等现象突出。
1.2饲养管理方面
在养殖小区中, 存在多批次的混合养殖现象, 虽然已经没有同一个小区猪、 牛、 羊混养的现象, 但是却存在同一个畜牧种类中不同批次、不同年龄混养的现象。不能实行全小区内以栋或者以栏为单位全进全出, 加上饲养的时候通风条件不好, 饮水条件不好, 湿度又比较大, 就可能导致这些动物的免疫力低下, 疾病频发。
1.3防疫条件方面
第一,部分养殖小区的选址和布局设计等都跟动物防疫要求不相符。就当前情况来看,很多养殖小区都是废弃厂房再利用, 或者是学校改造而成, 每一个投资主体都占据其中的一栋或者几栋,根本没有进行整体、 有序的规划, 导致生活区域生产区都在一起, 根本不能做到净道跟污道分开。
第二, 养殖小区中防疫设施不到位。部分养殖小区缺少相应的隔离舍, 还有的没有无害化处理措施, 只有不到一半的养殖小区在入口处配备了消毒设备。第三,没有专门的疾病防治人员, 缺少统一的疾病防疫管理方案。疾病防治工作主要是让动物饲养人员完成,还有的是根据药店人员的建议来进行,进行疾病防疫管理全靠个人意愿。
1.4防疫方法方面
第一, 免疫不到位。在禽类免疫接种工作中, 饲养人员主要关注的是那些容易导致动物死亡的病种。
第二, 免疫程序有待规范。 在动物免疫的时候具体程序主要是一些饲料厂家或者是药店工作人员的指示, 没有结合养殖小区的实际, 制定的程序容易出现变动, 部分养殖小区偏重饮水免疫, 这样的免疫效果不能得到保障。
第三, 免疫方法不正确。 不管是饮水免疫还是点眼、 滴鼻等免疫方法, 都存在不规范的现象。有的饮水疫苗的饮水器比较少,有的是疫苗稀释浓度没有依照规定进行。
2养殖小区疫病频发的防治策略
2.1强化宣传教育, 提高防病意识
第一, 要加大养殖小区知识的宣传力度, 介绍养殖业的风险, 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 避免盲目投资带来的损失。
第二,要在养殖小区中大力推广疾病防治技术, 采取群众能够接受的宣传方式, 进一步做好防疫知识普及工作。要对养殖小区的业主和相关的饲养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疾病防疫意识。
第三, 要宣传相应的法律法规, 提高养殖小区动物防疫的法律意识,让他们明白不认真对待动物防疫工作是违法行为, 督促养殖小区改善动物防疫条件。
2.2三个统一,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对于养殖小区来说, 要进行统一的改造、 统一的规划以及统一管理,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按照政府部门的原则进行规划,要求布局合理,这样就方便开展防疫工作。在整个养殖小区中都要树立一个观念:一家有疫情,全区都可能被感染。杜绝同一个畜牧种类中不同批次、 不同年龄的禽类混养现象。注重清洁饮水, 要时刻保持通风换气,合理有效地控制温度和湿度, 提高禽类的抗病能力。
2.3健全防疫制度, 提高防疫条件
第一,要严格门卫制度。在养殖小区门口要有专人负责, 全天候值班, 禁止外来人员随意出入养殖小区。 在入口处设立消毒池, 保证消毒液的浓度。 在门卫室附近设置消毒设备,保证进入人员都经过严格消毒, 要更换衣帽之后方可入内。
第二, 要经常对院子里的粪便、 污水等进行清理, 定期搞好环境方面的卫生。
第三, 把生活区域生产区分开, 把净道跟污道分开。在饲养用具清洗干净之后再进行消毒, 还要经过一段空舍时间才能进行下一批禽类的饲养。
第四, 可以成立相应的疫病管理委员会, 设立专门的疾病防治人员,聘请专业的兽医人员来负责养殖小区中的疾病防治工作。
2.4规范免疫接种方法, 提高抗疾病能力
第一, 要制定相应的科学免疫程序, 让专职人员按照相关要求做好动物免疫工作。选择效能比较好的疫苗, 接种的疫苗要全面。
第二, 建立相应的疫情防治档案。对于疫情报告、 疫病检测、 接种状况等都要进行登记, 做到有档案可查询。
第三, 要到合法的疫苗生产销售渠道进行采购,保证防疫物品是合格的, 还要选择合适的防疫方法, 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养殖小区禽类的抗疾病能力。
3结论
综上所述, 养殖小区的效益靠规模, 但是经营的成败就在于疾病防疫工作。 所以, 要找出疾病频发的原因, 强化宣传教育, 提高防疫意识和饲养管理水平, 健全防疫制度, 提高防疫条件, 规范免疫接种方法, 进一步增强禽类抗疾病能力, 提高养殖小区的经济效益。
上一篇: 太阳鸟·动物营养创新大会专家学者报告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