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4月17日,2014年太阳鸟·动物营养与创新大会在沈阳举行,本次会议为期两天,会议内容精彩分享,马上开始。
中国海洋大学麦康森院士: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的前沿研究领域》
我国水产养殖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1缺地;2缺水;3缺蛋白源;4缺食品安全保障(消费者信心;5缺工程化技术;6缺劳动力;7 缺良种8缺良药;9缺品质保障;10缺加工消费习惯。
我国水产动物营养在1985-1970年处于萌芽阶段,起步于1980年,1990年快速发展,现在处于提高与跨越阶段。关于研究状态经过了拼盘、稳定主要营养参数、开展系统营养研究、注重质量与安全阶段。饲料系数也从早期的4.0-10.0、3.0-4.0、2.0-3.0、0.7-1.8的变化。我们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从起步、实验设计规范化、营养与环境、鱼粉鱼油替代、产品安全与健康等都比较滞后。
水产动物与畜禽营养有一定的差异,由于浮力,鱼不需要强大骨骼、肌肉系统支撑体重和调节体位,鱼蛋白质代谢的最佳产物是氨,而不是尿素或尿酸—蛋白质代谢耗能少,产能多,而鱼又是变温动物,无需维持体温,所以鱼是低钙/磷需要、低能耗动物。此外,与畜禽不同的营养需求的是,鱼(虾)类对糖类利用能力差,更多利用蛋白质、脂肪作为能源(先天糖尿病患者)。鱼类缺乏抗坏血酸合成能力,必需从食物获得维生素C。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合成能力缺乏或不足,必需从食物获得。鱼类有不停生长的特性,繁殖后仍然肌肉细胞增殖、生长。养殖鱼类消化道高度多样化,有胃鱼、无胃鱼;酸性胃、中性胃、仔鱼酸性胃、椎鱼中性胃(消化生理的多样性)。鱼和其他动物饲料系数也存在一定差异,家禽为1.6-2.0、猪为2.0-2.5、奶牛的为8-10。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鱼粉消费(浪费)国,这就意味着我们可生产更多的饲料,或用更少的鱼粉也可生产出那么多饲料,我国的鱼粉消费占全球24%-34%,说明我们的鱼粉利用效率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中国作为水产饲料大国,同时也是鱼粉鱼油消费(浪费)大国,但又几乎是净进口国,那么我们营养研究的方向究竟在何处呢?
1 完善营养素需要参数—基础
①最适条件下的营养需要②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生长速度的营养需要(仔鱼与亲鱼)③在实用原料配方条件下的营养需要—用更科学的需要量表达方式。
2 鱼粉、鱼油替代相关基础理论与技术
①适口性改良技术②营养素平衡技术③抗营养因子去除,钝化技术④提高消化吸收、利用率技术(添加剂、加工技术)⑤未知因素研究⑥因素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代谢机理研究。
3 原料前处理与饲料加工工艺
原料的前处理:利用物理、化学方法去除、钝化抗营养因子,提高适口性、提高生物利用率。
加工工艺:采用脂肪及添加剂添加技术,温度、压力、熟化时间控制,干燥技术、后喷涂技术……
4 营养与抗应激、免疫、健康及产品品质和安全
营养与胁迫与应激反应:通过化学胁迫、物理胁迫、生物胁迫、管理胁迫……应激反应的营养调控。
养殖产品风味、质地、口感、营养、饲料调控技术的改善。
养殖产品安全:饲料源性污染物、饲料途径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与残留等问题。
5 分子营养学-营养基因组学(研究工具)
研究营养素对基因的转录、翻译表达及营养素代谢过程、路径、机理。
关注和研究整体性、系统性、全局性问题、而非单个、几个孤立的问题,要提供科学的技术方案。
中国农业大学谯仕彦教授:《大豆抗原蛋白与仔猪过敏性腹泻》
仔猪腹泻一般由传染病、免疫系统因素、应激(温度骤变和断奶应激)因素、饲料(营养)因素如营养消化不良和日粮抗原过敏等导致,而日粮抗原蛋白过敏是导致仔猪腹泻的一个重要因素。
大豆抗原蛋白在1934年被首次发现,1969年有科学家从大豆中分离出了大豆球蛋白、α-伴大豆球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γ-伴大豆球蛋白。大豆抗原蛋白通过诱发幼龄动物的过敏反应,影响机体消化系统和免疫功能,导致腹泻,最后抑制动物生长。而减少日粮中豆粕用量是减轻断奶仔猪过敏反应的有效措施。除此之外要遵守正确的饲喂制度,因为免疫耐受产生的时间为断奶后7-10天,所以教槽料应持续用到断奶后10天。
对大豆抗原蛋白进行消除是提升大豆及其制品质量,也是避免仔猪腹泻的关键。大豆抗原蛋白的消除方法有微生物发酵、外源酶水解、基因工程技术、有机溶剂萃取、多种措施结合等。
豆粕进行生物发酵存在一定的优势:①大豆蛋白在进入动物体内之前降解为小分子蛋白,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②降低大豆抗原蛋白的抗原活性;③降解不良寡糖(棉籽糖、水苏糖);④产生有益代谢产物(乳酸>3%);⑤具有发酵香味,提高适口性和采食量。
通过不同加工工艺对大豆蛋白的比较发现,生物发酵技术是目前降低大豆抗原蛋白的最佳方法。虽然热处理是应用较为广泛的日粮抗原消除方法,但对于热稳定性高,热加工不足以有效地灭火抗营养因子,需要不断地研究新的方法加以消除。微生物发酵是目前改善大豆及其制品营养价值和饲喂价值,减少仔猪致敏性腹泻的有效途径。
通威集团副总裁王尚文博士:《生态养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2013年上半年,水产行业爆发了三大疾病:华东鲫鱼疱疹病毒Ⅱ型、河南鲤鱼疱疹病毒Ⅲ型、对虾EMS综合症。诸如此类鱼病频发的根本原因是生态环境。
中国水产行业经过高速发展的三十年,从吃鱼难到水产品出口大国,从粗养到精养,从低产到高产,均建立在损坏环境的基础上。在养殖过程中的效益追求,在提高单产的同时也在造成环境的破坏。根据鱼病频发难治、养殖环境严重破坏的现状,通威开发了365养殖模式。
365养殖模式,“365”指365天,暗合大自然发展规律;“3”指选择3类不同功能的鱼类;“6”指6个关键技术;“5”指增效50%。
3种养殖鱼类:调水鱼(鲢鱼、鳙鱼、匙吻鲟、胭脂鱼),主养鱼(草鱼、鲤鱼、生鱼、大口鲇),调底鱼(虾、鲫鱼、鲻鱼、黄颡鱼)。
6个养殖关键技术:
技术之一 精准组合投喂
1 饲料的投喂组合
1+1投喂模式:一包沉性料+一包浮性料,上午浮性料,下午沉性料。
3565投喂模式:全程投35%的前期饲料,投65%的后期饲料。适用范围:鲇、鲤、草、罗非、鳊。
6040投喂模式:60%101#+40%1012#,北方鲤鱼混养模式。
3070投喂模式:30%101#+70%1012#,北方鲤鱼混养模式。
根据不同饲料营养水平、鱼类生长阶段、放养水平以及鱼价行情,制定合理的饲料投喂组合。
2 同塘分类投喂技术
在草鱼、鲫鱼混养下,采用分食台投喂专用饲料,即一个食台投喂草鱼专用料,另一个食台投喂鲫鱼专用料。
技术之二 均衡增氧
因为溶氧影响饵料系数,当溶氧低于5mg/L,鱼的生长明显受到限制。所以要注意均衡增氧的问题。
技术之三 藻—菌调控
通过水体属性指标的监测,关键通过底质、碳酸盐碱度和硬度以及碳氮平衡综合调控,提高池塘净化率,降低池塘污染率。通过调节pH、Ca2+、Mg2+等主要影响因素,调控水体缓冲体系,调控水体载鱼能力。通过微生物营养调控技术调整水体藻类和细菌平衡,利用生物絮团提高水体生产力,以达到低产养藻、高产养菌、中产藻菌共养。
技术之四 鱼病防疫
具有药敏实验室、动保所快速诊断、三新药业动保产品、专家团队。
技术之五 “一”技术
休药期管理技术:卖鱼前休药一个月(抗生素、杀虫药、消毒药),投喂高品质饲料,加强水质调控。
越冬管理技术:适当投喂、预防保健、提高免疫力和肠道健康,养好一根肠,提高越冬能力。
开春管理技术:调好水、用好料。
技术之六 底层排污技术
经过实验,365养殖模式亩利润为2250-4500元,饵料系数下降0.1以上。
总结:放好3类鱼,做好6个关键技术,可以增效50%。
大北农集团生物饲料技术总监郭致君:《饲用微生物技术创新与应用》
国内饲用益生菌行业的现状:
1 缺乏菌种系统选育与功效验证
2 工艺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3 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方法不健全
4 缺乏系统产品添加应用研究
5 缺乏科学有效的动物验证试验
饲用微生物功效:
1 全面改善肠道健康
产生短链脂肪酸,激活酸性蛋白酶活性产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等消化酶类,补充功能性维生素,生物降解霉菌毒素。
2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刺激肠道局部免疫反应,细菌素提高干扰素和巨噬细胞的活性,免疫多糖提高抗病力。
3 修复调节生物安全环境
促进肠道益生菌的生长,生物杀灭病原菌、调节菌群平衡。
调节并降低环境中病原菌和耐药性细菌比例,减少畜舍有害气体含量。
中国农业大学李德发院士:《浅谈猪营养研究进展》
在粮食年均增长1.93%,饲料年均增长15.37%,饲料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的背景下,饲料工业如何发展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饲料原料是影响饲料利用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在原料进入猪嘴之前,要对其有效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变异严重会影响饲料配方的准确性。所以要建立饲料原料动态数据库。
未来热门研究方向:
1 使用生物技术提高饲料利用效率;
加工工艺学与营养学的结合,在行业里懂营养的人很多,能将加工工艺学与营养学结合的人却不多,因为制粒逆流去湿干燥;粉碎、熟化、制粒等对饲料能值有影响;所以将加工工艺学与营养学结合应该是将来大家努力的方向。
2 关于纤维素酶的研发思路
由甲虫可以把树干钻出洞,甲虫体内应有纤维素酶,可以考虑提取纤维素酶基因,转录到如酵母菌中进行表达,可用于饲料中。但实验发现,甲虫周围的微生物是蛀洞的主要物质,这些微生物与甲虫是共生关系,那么找出这些微生物的基因序列,培养成产品可用作饲料添加剂。
3 发酵豆粕
发酵处理后,豆粕中营养物质降解成了什么?大豆抗原蛋白?抗营养因子?碳水化合物?正常蛋白质?具体降解成了什么,可以通过微生物作用机理和小肽分析技术、抗原蛋白分析技术等进行相应的技术分析。
4 抗菌肽
抗菌肽广泛来源于微生物、动物和植物,因为与抗生素具有完全不同的抗菌机理、抗菌谱广、抗菌效率高、无残留等优点,最有可能希望替代抗生素使用的生物饲料添加剂。
未来饲料行业的发展方向
1 饲料原料动态数据库的建立;2 将来猪日粮要用净能来算;3 未来是近红外的时代。
浙江大学刘建新教授:《改善奶牛氮利用效率的营养策略》
我国奶牛养殖业面临的挑战有:①单产低②养殖规模小、分散③饲料资源短缺④环境污染严重⑤饲料转化率低⑥氮利用效率低。奶牛饲料养分主要损失途径是在尿中的损失和粪中的损失,不消化的饲料代谢性粪氮,降低排泄物中养分的关键控制点是利用效率。那么动物营养的任务是在源头控制排放。
蛋白饲料低效利用的危害:饲料浪费、养殖成本升高;生鲜奶中体细胞数增加;对于繁殖,配种次数增加、产犊间距增加、繁殖力降低。淘汰率增加、效益降低。
影响产乳效率的因素有:年龄、体重变化、产奶量、泌乳阶段、怀孕、乳脂率高、瘤胃酸中毒、饲料采食量、饲料消化率、饲草质量、饲草数量、精粗比、运动/放牧、环境应激、生长激素等。影响氮利用效率的因素主要有:生理因素、饲料因素、饲养管理因素,要考虑蛋白质水平、能氮平衡、氨基酸水平。通过实验验证,适宜的日粮蛋白含量不仅可改善奶牛泌乳性能,而且有助于改善氮的利用效率,减缓氮的环境排放。另一项研究表明,当玉米秸作为粗饲料源时,可溶性糖分不足,可能制约微生物蛋白质合成,引起代谢蛋白质供应不足,降低乳蛋白合成。而且玉米秸日粮除易发酵碳水化合物不足外,必需AA不平衡可能也是制约产奶量和乳蛋白的重要因素。
改善奶牛饲料蛋白质利用率对于我国奶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合理的蛋白质用量与氨基酸平衡是改善蛋白质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改善瘤胃内能氮平衡有利于增加瘤胃内MCP合成,改善饲料氮的利用;迫切需要尽快建立我国奶牛的蛋白质/氨基酸的适宜需要量。
艾威全球研发总监Dr.Erik Vanderbeke:《欧盟无抗法律下饲料厂的实际应对措施》
提出酸化剂、精油、酶制剂、不饱和脂肪酸等是较好的抗生素替代品,为此艾威公司做了大量的基础实验,酸化剂是被普遍使用的,可以考虑在猪场、鸡场等水中加入酸化剂,目前被认为较好的酸化剂是有机酸和无机酸的结合。
在控制动物肠道方面,中链脂肪酸的效果是较好的,并且经过大量试验验证,6碳、8碳、12碳的效果最佳。通过验证发现,脂肪酸40%在胃内水解、40%在小肠内水解,而脂肪酸甘油酯在肠道里具有较好的缓释作用。
铁骑力士集团技术总监何健:《猪场PSY30解决方案》
母猪养殖的重要性
母猪的生产水平直接决定仔猪和育肥猪的生产效益,母猪的健康水平直接决定仔猪和育肥猪的健康状况,猪场80%的效益取决于母猪的饲养。决定猪场效益的关键是母猪和65日龄内仔猪的饲养。母猪的繁殖力衡量指标为:70、80年代,优秀水平PSY20;到90年代后优秀水平PSY25,现如今,优秀水平PSY30或35。
影响PSY的三个主要因素为:活产仔数/窝、仔猪断奶前死亡率、母猪非生产天数,所以在生产中要提高活产仔数、降低仔猪断奶前死亡率,减少母猪非生产天数。
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控制
保证整个猪群健康状况良好,消毒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是实现PSY30的必要条件。重点防控有:生殖器官疾病主要有隐形子宫炎、卵巢囊肿;传染性繁殖障碍性疾病主要有:猪细小病毒病、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温和性猪瘟、猪肠病毒综合征、猪附红细胞体病、布鲁氏菌病、钩端螺旋体病、猪衣原体病等。这些症状主要表现为:不发情或发情周期紊乱,屡配不孕;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产仔不足和木乃伊胎;产后无乳;公猪性欲降低,精液量减少,精液品质变差或死精,生殖器官炎症等。
现代高产母猪特点
现存的生产问题主要有:品种多、翻代猪多、舍不得淘汰。现代高产母猪的特点有:初情期早,发情明显,160-170天初情期启动。受胎率超过95%,分娩率超过90%。总产仔数达14头,活产仔数达13头。要想有12头的断奶仔猪数,就必须提供14头的总产仔数以及13活产仔数。
母猪胎次与生产性能关系
母猪胎产活仔数:从1-3胎增加,3-6胎达高峰,通常在6胎后下降。
母猪产死胎数:随着胎数而增加,5-6胎后增长迅速。
仔猪初生重:2-5胎稳定,此后下降。
母猪带仔能力:2-4胎峰此后下降。
母猪死亡率:青年母猪最高。
母猪繁殖失败和非生产天数:青年母猪最高。
母猪分娩率:2-6胎高峰,此后下降。
催情技术
配种区布置:每天最少16个小时的光照,灯光设置在眼部上方500px左右,150lux/头=1*40w灯光/20m2。在公猪走道上设置栅栏,每5个限位栏前面有一道栏,降低其行走速度,促进公猪与母猪亲密接触,确保每天公猪与母猪接触10-15分钟。
配种策略
在不同的猪场、不同品种母猪的发情特征、断配间距、发情持续期、排卵时间表现的不一样。同一个猪场的发情期(断配间距)是基本一致的,搜集猪场发情期的数据来调整输精策略。配种最关键控制点,发情期的2/3处是排卵期。在母猪排卵前0-24小时,这时母猪出现明显的“静立反应”。
后备母猪饲养管理程序
后备母猪的饲养影响第一胎产仔数,影响母猪2胎以后的产仔数,及终身生产成绩。规模化猪场后备母猪的淘汰率达30%以上,其突出问题表现在:初情期迟缓;后备母猪不发情;后备母猪发情、但无静立反射;后备母猪屡配不孕或早期流产等。后备母猪思维的饲养目标为,145日龄达到95kg,150日龄达到100kg,95-100kg时P2背膘11-13mm。170天-190天初情期开始启动。
妊娠母猪饲喂方案
在分娩前应该达成的目标:母猪增重45-60kg,体况评分为3.5,背膘厚度为18-20mm。减少妊娠期胚胎及分娩过程中的胎儿死亡,窝均产木乃伊要低于0.25头,死胎低于0.75头。
提高泌乳母猪采食量的方法
避免妊娠期体况过肥,提高日粮蛋白水平(大于16%),增加饲喂次数(每天3-4次),使用颗粒料,采用湿喂方式,确保足够饮水,降低产房温度(小于20℃),保持足够的光照(大于14小时),选用适口性好的原料。
上一篇: 杀虫剂导母猪流产案例分析及其防范措施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